小改造大成效稿件(小改造大成效稿件)
在家走路怕摔倒、洗澡怕滑倒、网上挂号不了、打不到出租车……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可能会在各种高频事务和服务场景中遇到困难。“适龄转型”应运而生。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号文件提出,将无障碍环境建设和老龄化友好改造纳入城市更新、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统筹推进改造农村危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老年人更有效地参与社会活动。安全、方便。在前不久密集召开的地方两会上,不少地方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老龄友好型转型做出了部署。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如何通过适合老龄化的“小改造”承载老年人的“大幸福”,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话题。
改善生活设施设备——
让老人不再“磕磕碰碰”
家住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四方岩社区的龙阿姨,她的腿脚出现了问题。几个月前,在当地民政局和社区的帮助下,龙阿姨家迎来了一些新的变化:卧室床头加装了感应小夜灯、床头加装了床护栏、地上铺了好几块防滑垫……
“凳子不滑,还稳,把手多,方便,一拉就能站起来。”龙阿姨对卫生间安装的沐浴设施非常满意。
2022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8004万人,占总人口的19.8%。其中,绝大多数老年人选择在家照顾自己。如何为老年人创造安全、便利的居住环境已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
2020年7月,民政部等9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导意见》号文,提出顺应居家养老意愿和趋势,满足居家养老、日常行走、康复护理等需求以改善居家养老条件为核心,增强居家生活设施设备的安全性、便利性和舒适性,提高居家养老服务质量。
为了对家里进行适老化改造,在北京工作的刘先生这一年来一直忙碌着。他告诉记者:“我妈妈已经80多岁了,生活能自理,但后来在家摔倒了,至今还没有康复,只能借助辅助器具行动。”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至少有超过4000万老年人跌倒一次,其中约一半发生在家里。基于此,刘老师选择了专业团队在家中进行适龄改造,主要目的是预防跌倒。很快,团队对地板进行了防滑处理,在老人经常行走的墙壁上安装了扶手,在浴室里增加了电源架和沐浴椅。为了更安心,刘老师给妈妈配备了紧急呼叫器,以便她遇到问题可以随时拨打求助电话。
“一千个老年家庭需要一千个适老改造方案。”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设计师罗纳尔迪尼奥近年来为身边的众多老年人设计了各种适龄产品和解决方案。他认为,家居适龄改造不仅仅是“简单的装修”。需要真正了解老年人的具体需求,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特征、生活习惯等量身定制方案。
房屋需要改造,公共环境也需要改造。如今,越来越多的地方将老年友好改造融入到老旧小区改造和市政配套设施建设中。
重庆市渝北区飞虎雅园社区的李大爷70多岁了,喜欢下棋。每天早上,他都会爬上40多级台阶,到家对面的一手园一手阁下棋。“以前,这条路感觉很长,自从一寿阁到小区的路上有了扶手,出门就方便多了!”李叔叔说道。
让李大爷感到轻松的是,益寿园里有很多迎合老年人需求的暖心设计,吸引着他走出家门。例如,添加适合老年人的弧形椅子和扶手,避免座椅靠背上有尖角,并将拐杖和水瓶放在扶手上的安全位置。李叔叔说,公园里有一根长约50米的“康复栏杆”。下棋后可以压腿、扭腰。
加快老龄化数字化技术转型——
帮助老年人弥合“数字鸿沟”
“信息时代,我们决不能落后!”河北的贾阿姨一边用手机看新闻一边说道。她以前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看起来与社会脱节。
儿子给贾阿姨买了智能手机后,她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现在我可以通过手机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还学会了如何用微信聊天。接下来,我会尝试一下网上购物,以后的生活会更好,更方便!”
现实中,并不是所有老人都像贾阿姨一样解锁“新技能”。很多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行各业的网上业务、扫描二维码支付时都会遇到困难。以出租车为例,数据显示,74%的老年人仍在路边招手叫出租车。即使在使用过手机叫车的老年人中,也只有20%的人在没有寻求帮助的情况下独立叫车。
许多老年人面临着“数字鸿沟”。在清华大学人因工程与智能交互研究所研究员刘学谦看来,这个“差距”并非不可逾越。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快数字技术的适老化转型。
为帮助老年人更好适应融入数字生活,《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移动互联网应用(App)适老化通用设计规范》等文件相继出台,648个网站、APP完成老年友好转型。
记者发现,不少手机应用切换到“老年模式”或“关怀模式”后,字体变大、颜色变浓、界面变简洁。此外,应用场景更加丰富,部分App推出了语音搜索、内容阅读、一键订票、一键叫车等功能,降低了使用门槛。
在政策推动下,互联网应用老龄化友好转型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网友反映,部分App将首页的字体和图标大小调整为适合老年人阅读的模式,但进入二级界面后却与普通版本相同。在其他应用程序中,老化模式的入口并不容易找到。
湖北省老年教育研究中心专家张志敏表示,APP的老年友好改造要更加细化。在充分研究老年人互联网需求的基础上,建立“数字惠老”长效机制,落实监督评估责任。
目前,智能家居正在走进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市场上很多智能家电都具备语音交互功能,甚至可以识别动作并自动感知。虽然科技含量很高,但一些家用设备操作复杂,给老年人使用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刚刚参加工作的小王最近给奶奶买了一台智能电视,但奶奶操作不太熟练,经常找不到自己想看的节目。调查显示,目前有49.6%的老年人存在“打开手机后无法直接观看自己想看的电视节目”的困扰。
“家电的老龄化改造应该立足于关爱老年人的初衷,各种功能和产品设计要符合老年人的使用习惯,同时保证老年人的安全。”奥维云网总裁助理、研发创新部总经理赵美美表示,这意味着它可以有更简单的操作界面和更人性化的设计,比如不需要弯腰、不用踮起脚尖就能操作,防止泄漏、烧伤、划伤等。
细化标准规范,拓宽融资渠道——
适龄改造减轻老年人经济负担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的邓女士家里添置了各种智能设备:一键报警器、定时提醒吃药的智能药盒、自动定位的手表……她的父亲是禁用。有了这些“神器”,她就能更好地照顾爸爸了。
据了解,近年来,江苏将老年家庭适老改造纳入民生事务,加大对困难老年家庭的补贴支持力度。邓女士一家可享受80%的补贴。
去年2月,民政部等四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十四五”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作的通知》号文件,提出“十四五”期间支持200万户老年、丧失行为能力、残疾等特殊困难老年家庭实施养老、养老服务。友好转型。
目前,老年友善住房改造范围主要集中在国家财政补贴的特困老年人家庭。这意味着对大多数老年人的覆盖能力还不够。扩大覆盖面需要稳定的资金支持。资金从哪里来?
“适龄改造涉及领域广、资金量大,要加快建立以社会融资为主、财政救助为补充、多方共同出资的筹资机制。”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姜伟指出,政府不仅要为居家老百姓提供服务,还要为社区老年友好改造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要用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北京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副主任苏红表示,将对设备供应商和开发商给予特殊支持,激发市场参与,鼓励企业和专业人士致力于老龄友好型转型。可以考虑将一些养老产品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减轻老年人自行购买养老改造服务的负担。
总体来看,我国老龄化友好转型仍处于起步阶段。除了资金来源之外,其他方面也面临挑战。“随着各地推进老龄友好转型,不少企业依靠自己的企业标准,造成‘一企一标准、一地一政策’的现象。很多老龄友好产品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中国老龄协会政策研究部主任李志红建议,国家层面应出台更加详细的行业标准和强制性标准,推动老龄友好型转型的标准化、常态化。
长期以来,社会对老龄友好转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老龄友好转型的进程。记者发现,不少老年家庭对适龄转型缺乏认识。很多老年人,尤其是年轻人,都抱有“不接受衰老”的心态,认为自己根本不需要适合老龄化的产品和服务。
“实施老年友好改造,首先要转变观念,增强全社会的老年友好意识。”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张传传表示,对老龄化改造涉及的领域应该有更全面的认识,不仅包括加装电梯、增加无障碍等硬件改造设施、各种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开发和应用也必须考虑在内。
适龄转变不是一个短期行为,而是一个长期过程。中国人民大学智慧老龄化研究所所长左美云指出,“运动老龄化”应该被抛弃。将适龄改造纳入日常更新和维护,使其从“可用”、“可用”发展到“好用”、“爱用”。
石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