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二胸外科范军强医术好吗(范军强医生口碑)
华东周刊马小才李杰/文徐青青/摄影
范俊强主任医师
2022年完成手术近2000例,单日手术最多23例,单日接诊患者最多100例以上,全年网上门诊361天……从这些数字中,可以看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有范俊强主任医师的忙碌和奉献。
新年后的第二天,范俊强在工作间隙接受了华东周刊的采访。1个小时的采访过程中,他接听了6个工作电话,不时有互联网医院的咨询信息发送到他的手机上。
这种工作节奏与胸外科治疗的疾病有关。胸外科主要诊断和治疗胸部疾病,包括食管、肺、纵隔、胸壁病变的诊断和治疗。肺癌是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在中国,每年有近80万人被诊断出患有肺癌。
为了让更多的患者得到治疗,范俊强不断延长工作时间。他表示,“患者至上、服务对象至上”是浙大二院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他作为医生的准则。
范俊强团队正在进行手术
近2000例手术背后
范俊强被浙江大学二系评为“大忙人”。一年来,范俊强再次刷新了自己在院手术——4例的纪录。2022年,他完成了近2000台手术。
如此巨大的手术量如何完成?范俊强表示,有赖于团队成员星月般的光芒照耀,也有赖于医院整体力量的支持和共同努力。
一周内,范俊强通常会安排三天手术时间。手术于上午9点开始,目前尚不确定何时结束。有时是晚上9点,手术较多时可能是凌晨3点。
行医近30年,范俊强赢得了众多患者的信任。通过口耳相传,越来越多的患者来到范俊强的身边。往往手术难度越大,范俊强需要承受的负担就越多,比如微创胸腔镜肺叶切除、肺癌根治治疗、自发性气胸治疗、胸腺瘤切除、纵隔巨大肿瘤切除、胸壁巨大肿瘤切除、手多汗症治疗等,和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性治疗、胸骨肿瘤切除重建等。
胸外科共有床位90张。医院反对增加床位,只能增加每日手术量以加快周转。对于范俊强来说,一天要做十几台甚至二十台手术是很正常的事情。在最长的一个月里,他和助手们完成了190多台手术,手术间隙只能休息和吃饭。
范俊强正在接受达芬奇机器人手术
早在2018年,范俊强一年只做了748例手术。2020年开始,以患者为中心的“效率医改”在全院掀起一股潮流。“尽可能让病人在24/48小时内出院,最大限度地利用医疗资源。我们主要靠两方面的努力,一是推广微创手术,二是加快康复速度”。
范俊强所在的胸外科年手术量7000余例,其中微创手术占90%以上。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疼痛小、并发症少,并且满足美容要求。以前开胸手术往往需要4、5个小时,现在使用达芬奇机器人、3D胸腔镜、荧光胸腔镜等设备进行微创手术,可以将手术时间压缩到一个半小时,甚至更短。
在全院推动加速康复的基础上,医院还推动日间手术的实施。日间手术患者将在院前准备中心完成术前检查,医生将通过电子流程对患者进行评估。符合日间手术资格的患者在手术当天前往医院,24-48小时内即可康复出院。
这样一来,患者等待手术的时间从两周缩短到了4-5天。“这对医生和医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医院层面来说,需要多学科团队协作;对于医生来说,需要过硬的技术水平。”目前,范俊强完成的手术70%已在48小时内完成。内部出院可以让相同数量的床位服务更多的病人。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标志着第500个里程碑
患者和服务使用者至上
2022年12月中旬开始,范俊强的工作节奏被新冠疫情改变。部分肺癌患者因COVID-19而无法按期手术;部署助手支持COVID-19治疗;胸外科开始接收COVID-19患者,需要预留更多床位来治疗重症COVID-19患者;采访结束后,他赶去召开COVID-19治疗协调会议。……在范俊强看来,此刻放下日常的手术刀,面对感染的“高峰”,是一名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不久前,范俊强救治了一名中年COVID-19患者。患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出现肺炎,胸腔内有大量积液并化脓。急诊医生进行了必要的治疗,但体温、心率没有下降,胸腔积液也没有减少,变成了包膜。确诊后,范俊强立即对他进行了微创手术。手术后,患者体温立即下降,病情很快得到控制,很快就出院了。“COVID-19的并发症很复杂,因此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至关重要。”范俊强说道。
秉承“患者第一、服务对象第一”,范俊强在采访中反复强调了浙大二院的核心价值观。医者仁心、范俊强的悲欢离合,常常与患者联系在一起。最让他沮丧的是,患者在术后恢复期间出现了并发症。尽管竭尽全力,患者仍没能获救。最让他欣慰的是,患者康复出院,延长了生命长度,提高了生活质量。
范俊强被评为浙江省第二优秀医生
范俊强和他的团队凭借坚强的心脏、敏捷的思维、快速的诊断,一次次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抢救出来。
在急诊室里,每一秒都可能决定生与死。许多年前,一名年轻人在一场车祸中受伤,被送往急诊室。表面上没有明显的外伤,但实际上,他的左侧胸部大量出血,血压持续下降。范俊强很快做出判断:“血管可能有重大损伤。”他立即召集了心脏外科医生,并尽快安排了患者的手术。情况和范俊强预测的一样:主动脉破裂,需要更完善的设备来进行手术。经过与心外科团队的共同抢救,患者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初步诊断稍微晚一点,或者稍微晚一点把病人推入手术室,一条年轻的生命就可能失去。
另一件令人惊心动魄的手术与术前诊断有关。该患者患有纵隔肿瘤。多次术前检查和诊断表明,虽然肿瘤距离心脏较近,但仍可在心包外进行手术,风险相对较小。然而,当范俊强开始手术时,通过内镜观察发现,肿瘤与心脏距离很近,界限不清,一不小心就会出血。他很快通知了心脏外科医生,他们一起进行了手术。肿瘤与心脏粘合的地方很脆弱,手术过程中出血量很大。医生迅速反应,控制出血点,并利用体外循环技术进行抢救。最终,患者被抢救成功,恢复良好。
“患者病情复杂,术前误诊在所难免,手术台上的意外也在所难免,这时候需要医生的专业能力、强大的心理支持以及对患者的责任感。”范俊强表示,一年之内就完成了。手术如此多,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紧急情况。
范俊强分享医疗经验
把自己奉献给医疗事业
现在回想起来,范俊强觉得30多年前学医似乎是一个巧合。因为教育改革,他没有太多选择。正是这样的机会,让他找到了自己全身心投入的事业。
线上线下,他都是一位待机时间长的好医生。除了手术次数最多之外,范俊强也是浙大二院互联网医院在线问诊次数最多的医生。2022年,他进行了2284次在线咨询,并在休假344天后继续在线工作。周末,他要么在网上为患者服务,要么参加学术会议,要么去基层医院进行指导。
浙江大学第二医院将梅滕鞠躬照片变成雕塑
承担多项科研任务,对肺癌数字化诊疗及临床标准进行深入研究。不久前,他主持的癌症技术临床RCT项目获得浙江大学第二医院A类资助,将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还在基层医院开展肺癌规范化诊疗的应用研究。“手术不能随意进行,什么时候该做手术,什么时候该做淋巴结清扫,要有明确的标准。”范俊强说道。
同时,他还负责教学和培训未来的医生。在他看来,成为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医生,需要时间、病例、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积累,这至少需要15到20年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培养责任感,一个好医生应该尽心尽力地救治病人,让病人的治疗体验更好,解除病人的痛苦。”
范俊强在医学上投入了太多的精力和时间,最亏欠家人的却是家人的陪伴和照顾太少。女儿上小学时写过一篇作文:爸爸要么在做手术的路上,要么在去开会的路上。偶尔,准时下班,女儿总会问爸爸今天怎么回来这么早。在我女儿的成长过程中,她父亲工作到很晚才回家是很常见的事情。
范俊强对好医生的诠释,让我们想起了一张与浙大二院相关的老照片:一个孩子和一个老人,相对而立,互相行礼。据说,这位外国老人名叫梅腾庚,是当时广济医院(浙江大学第二医院前身)的院长。在他查房的过程中,一位年轻的病人有礼貌地向他鞠躬,梅滕也向他鞠了一躬。一张堪称中国医学人文主义典范的照片诞生了。
对于这一幕,范俊强表示,“这就是我们的核心价值。”
浙江大学第二医院滨江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