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合肥育英学校!

合肥育英学校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课外活动 >叶翠微校长开学第一讲(叶翠微校长年薪)

叶翠微校长开学第一讲(叶翠微校长年薪)

发布时间:2024-10-27 10:34:00 课外活动 753次 作者:合肥育英学校

2018-03-0807:57|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沉梦鹤

2017年,在教育圈,杭州二中原校长叶翠微无疑是当年的炙手可热的人物。去年11月,他出任海亮教育集团总裁兼总校长,并入选中国“当代教育名人”。

叶翠微校长开学第一讲(叶翠微校长年薪)

叶翠微是一位才华横溢、个性鲜明的“明星”校长。他经常被学生亲切地称为“叶达”,拥有众多粉丝。每学期开学典礼上,他都会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自己近期的一些思考和读物。这些精彩的即兴演讲经常刷爆朋友圈。今年也不例外。3月4日下午,叶翠微校长依然用即兴的方式与海亮高中师生“面对面”,“畅谈”“一名优秀高中生的成长之路”。

记者整理了这篇演讲的精简版——

海亮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叶翠微: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同学们刚刚结束了一个有亲情、有美食相伴的寒假。但放假期间,相信大家都回避不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规划新学期乃至整个高中的学习生活。我担任校长多年。基于我对优质学生的理解,我想在本学期伊始和大家聊聊“优秀高中生的成长之路是什么?”

最近读了王凯玲老师写的书:《精神明亮的人》。“精神光明”四个字让我震惊,因为在我们这个偌大的国家,如果你进行文化X光检查,你会发现很多人没有骨气、没有精神。因此,我相信,一个成长中的中国,一个高中生,一定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做一个阳光灿烂的人。如何面对社会环境中的喧嚣、功利、世俗,直接要求学生学会理性思考和判断,不断培养自己的“光明”。现实生活中存在“三大陷阱”值得同学们注意。

首先,学生都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但遗憾的是很多原住民还在以“数字移民”(前辈)、“数字难民”(祖辈)的方式学习,并没有学会数据时代如何学习。因此,要做一个合格的原住民,必须学会用自己的大脑+外脑(电脑)+平台(尤其是云平台)+网络来学习,才能适应数字时代的挑战,站在数字时代的肩膀上。数据。

二是警惕全球化时代的“奶嘴战略”。全球化给人类带来了一个难题,这就是“80/20法则”:20%的人的工作可以满足80%的人的需求,而这80%的人就会被“边缘化”。上世纪末,美国政客提出“奶嘴战略”,就是给80%的人嘴里塞上“奶嘴”,用暴力、色情、毒品等文化掏空他们的大脑,消散他们的精力、不满和进取精神。目前,我们的一些青少年也受到这些文化的影响。他们在教室、家里、电脑前、手机前都像“猫”一样,导致自己的生活消耗自己,失去活力和健康。

作为中国青少年,应对“奶嘴策略”取决于我们的文化自信和自觉,而文化自信和自觉来自于阅读,尤其是高水平的阅读。阅读分五个层次,学生必须从碎片化、八卦式的浅层阅读走向高层次的经典阅读。

第三个是七选三的问题。新高考可以实现人的差异化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力。但现实中也存在一些悖论,比如报考物理的考生数量较多,这就引发了问题。当别人都在玩7选3的时候,我建议我们海高精英班的学生应该玩7选7。优秀的高中生一定要认真学好这10门科目。只有这种持续、完整的学习,才能为大学期间开展高水平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于对这“三个陷阱”的警觉,我想给同学们提三个建议。

建议一:不要被无知所绑架。西方人玩的“奶嘴战略”我们保持警惕,要通过文化的自觉让自己的大脑有丰富的思想,有丰富的内涵,而不仅仅只有试题、考试、当下的高考,要把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发展结合起来。

建议二:不要被成功学所绑架。2014年10月,我在清华大学听过前美国驻华大使马克斯·博卡斯的演讲,他说当下的教育都是冲着让孩子成功而设立,考试就是来区分是否成功的,但恰恰是这种教育阻碍了人类更高层次的发展。我们学会从“成功”走向“幸福”,比如数学学习,不是说我能考高分我成功了,而是要通过数学学习掌握它的思考方式和审美情趣,来认识这个大千世界,让自己获得更高的生命的愉悦。

建议三:不要被当下所绑架。我们的学习不仅仅是应对当下,真正的学习者的今天是为未来准备的,我们眼光要向前看十年甚至几十年。凯文·凯利在新书《必然》中,提到了未来20年的12种必然趋势,就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准备。如“知化”,即“赋予对象认知能力。”廉价、强大、无处不在的人工智能拥有“改变一切”的力量,更加需要我们人类利用大脑、平台和工具,形成新的学习力。如“过滤”,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就需要我们学会过滤。又如“共享”,未来大家将充分共享人类的智慧。

世界不会停止等待你,今天是为未来做准备。希望同学们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开始新的学期,把健康放在第一位。跑、跳、唱!到现场、到图书馆、到创客空间!“健康德性成就”,这是我一直坚守的“叶氏法则”。希望同学们能够按照这样的成长逻辑来安顿自己的高中生活,从“一”走向“唯一”。“苔花小如米,开亦如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