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土壤的管理(校园的土壤里有什么植物)
近日,东莞市文化中心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走向“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东莞市关麦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案例,东莞市中德技工学校麒麟舞案例,东莞市樟木头实验小学传承客家麒麟传统文化案例在2021年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优秀案例征集活动中荣获优秀案例奖。
从尘封到破土再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非遗教育。
2014年,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发展驶入快车道。从非遗活动走进第一所学校到覆盖所有城镇街道;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的个体努力,到社会力量打柴的集体参与;从观赏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深入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课”由点到面、由浅入深赢得好评。
扩大传承大军,让莞味非遗遍地生根
2009年,张一石因对家乡文化缺乏了解,未能将皖派文化符号融入到自己的毕业设计中。这份遗憾最终改变了她的工作轨迹:她加入了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大军。
十多年过去了,随着众多非遗人士的参与,越来越多的新东莞人因为对“万家”文化的了解而爱上了东莞,而老东莞人也在其中缅怀着思乡之情。熟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场景。
红白相间的方桌前,孩子们围在一起体验舞狮。将糊状物反复涂抹在三张草纸上。几个回合后,骷髅狮头立即变得丰满起来。
这是东莞市“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之一的石龙镇实验幼儿园一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坊里上演的一幕。如今,东莞已有24个这样的传承基地。每一个特色基地的建立,都见证了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在校园”到“在校园”的转变。
这个由东莞市文化中心(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东莞市关迈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牵头的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实践案例也在近日荣获2021年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优秀案例征集活动优秀案例奖。
2014年,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首先在观城街道启动。以普及为引领,公益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第一年,仅将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送入校园。2018年后,这一规模逐步覆盖东莞33个乡镇街道。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非遗进校园”活动已开展公益活动200余场,惠及学生约40万。
由20多个项目组成的“非遗进校园”菜单在各个乡镇街道来回流传,非遗教育的漩涡逐渐搅动。最先响应的,是各乡镇街道的基层文化部门。
在桥头镇,莫家拳已成为中小学生的广播练习;在沙田镇,《咸水歌》已被纳入全镇所有小学的音乐必修课;观城街道灯笼制作技艺等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课程全面覆盖辖区小学和公办幼儿园。乡镇之间竞争、追赶的氛围,使乡镇之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传承的成效倍增。
随着非遗活动的陆续开展,非遗保护大本营在学校扎根,不少学校成为非遗教育的又一主力军。涌现出一大批服务于幼儿园、小学、初中、职业中学等不同学生群体的“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基地”,有效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从“上到下”的创新转型。校园”改为“校园内”。
在良好氛围的推动下,资金赞助、人力支持等社会力量也积极加入,为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建言献策。据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东莞目前正在采取1+X的方式,充分发挥各方优势,整合社会资源。例如,从2018年开始,东莞银行资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项目,极大拓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供给侧。
坚守在地文化,推动非遗教育纵深发展
非遗教育的粗糙、肤浅、碎片化一直为人诟病。如何打破束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进行系统深入的探索至关重要。
近日在2021年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优秀案例征集活动中荣获优秀案例奖的樟木头实验小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学校成立了创客俱乐部和麒麟舞俱乐部,开展以‘传承客家文化·——活力麒麟舞’为教学主题的项目式学习活动,让麒麟文化全方位活起来。”樟木头镇实验小学音乐备课组组长黄成伟说。
据了解,麒麟舞社主要带领学生学习和练习基本套路,而创客社则让学生以麒麟舞为元素进行文化创作,将麒麟舞融入到美术、音乐等其他艺术门类中。同时,樟木头镇实验小学还为学生定制了特色校本教材《传承客家文化——跃动麒麟舞》。教材分为教师教学用书和学生学习用书两类。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所使用的教材有不同的侧重点。
随着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教材的出现,东莞于2018年启动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材的研发工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规范化。目前,初、中、高级《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教材初稿已完成。
“教好非遗课不容易!”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石龙镇实验幼儿园老师莫翠艳告诉记者,如果只了解基础知识、专注教学,很难满足孩子们上课的很多需求。
据幼儿园园长徐晶晶介绍,过去的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单一、内容肤浅。只停留在认知层面,孩子的积极性并不高。现在他们正在尝试打造集知识、分享、实践、冒险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课程。
具体来说,一门完整的非遗课程往往是从老师介绍历史故事开始,课后让孩子和家长自行查阅资料,然后进行以非遗元素为元素的创意活动。最后引导家长带孩子进入A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基地进行实地体验。整个过程还将非遗与德育、非遗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探索了孩子、老师、家长三位一体的课程协作模式。
从2014年的“一展一讲”,到现在拥有“网上展厅、热门讲座、动态展示、互动课堂、表演体验”等丰富的内容。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不少于30所学校将非遗传承拓展为非遗游学、非遗夏令营等更加丰富的活动。更加系统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探索仍在继续。
以每一个孩子为起点,以每一位老师为支点,新兴非遗宣传者与非遗传承人并肩努力,捕捉父母的记忆,延续家乡的历史文脉,保护非遗。皖维文化传承与传承方兴未艾。
【记者】李玲玉张倩倩
【摄影】龚明阳
【作者单位】:李玲玉张倩倩龚明阳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