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巨星陨落(送别!巨星陨落在线观看)
徐厚泽同志,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原院长,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技创新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2021年8月31日因救治无效在武汉去世。他已经87岁了。
徐厚泽院士,1934年出生,安徽省歙县人,中共党员,博士生导师。1955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196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地测量研究所。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部院士。
专注科学研究,成果累累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的创新型科学家、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徐厚泽院士几十年来艰苦奋斗,历尽艰辛。他一直致力于地球探测事业,第一次在大地测量研究领域奋力拼搏。在第一线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其中许多成果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说到大地测量,我们可能会感到陌生。它是指精确测量地面上任意一点的坐标、位置和时间变化,并研究其变化机理的学科。本课题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可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起始数据;为地球科学研究提供信息;也是航天技术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重要保障。
徐厚泽院士几十年来从事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物理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在地球重力、地球固体潮等领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主持和参与了中国天文重力等级的设计与处理、中国国家重力网的建立、固体潮观测与研究、现代地壳运动与地球动力学研究等重大课题、地球重力逼近理论与高能-高度赋值、天文重力水平计算与处理、地球重力场模型、地球潮模拟理论观测等实验研究中取得了国内外有影响的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三等奖各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一等奖2项科学技术进步奖。获二等奖5项,其中一等奖7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
徐厚泽院士1984年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现任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装置”项目总顾问,高级研究员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计划(APSG)委员。)主席;原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工程科学委员会委员,原国家测量局、测绘与地理信息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大地测量协会常务理事、国际大地潮汐委员会主席、国际重力测量委员会副主席。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近40名。指导博士生罗军获2000年院长奖学金特别奖、2002年全国优秀论文奖。他本人获得2000年彭银岗教学奖学金。
创新探索,桃李天地
院子里,大家都喜欢亲切地称呼徐厚泽为“老徐”。徐院士很温和,没有架子。工作中的任何人都可以来找他谈问题、谈工作,他也总是愿意陪着他。
“如果我们有不同的意见或想法,我们从不隐瞒,可以直接告诉他。”中科院精密测量科技创新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对此颇为自豪。如果对某些观点存在分歧,徐院士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学术权威。他可以对年轻人说:“我会回去再考虑一下这个问题。”
徐厚泽的学生遍布全国及海外,其中不少人已成为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主要科技骨干。徐院士出差时,用他的学生的话说,他对自己非常挑剔。20世纪90年代中期,徐院士来到北京时,一直住在中科院大楼后面的平房招待所。有一次,他从上海赶往北京开会。打车去机场大约二十、三十元。他手里拿着幻灯机,到处寻找小巴。上车后,他自豪地向周围的人伸出手送行。四指:“只要四块钱。”徐厚泽表示,项目资金应该用在真正的科学研究上。
作为一名院士,他和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的业余生活和很多快乐。他喜欢京剧。闲暇时,他会听一段程砚秋的《锁麟囊》,或者哼一首《定军山》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他说他能听出不同京剧流派之间的细微差别。徐院士还喜欢看足球。尤其是中国队参加的国际比赛,他也不会错过。说到看电影,徐院士喜欢看经典大片,比如《乱世佳人》、《泰坦尼克号》等等。
徐厚泽同志长期从事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物理学研究,在我国开创了地球重力场、固体地球潮汐变形和动力大地测量学的研究先河。在地球重力逼近理论与高空指派、天文重力位计算与处理、地球重力场模型、地球潮模拟理论观测实验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创新性研究,取得了多项成果。重要且有影响的成果,对我国大地引力研究提供了重要指导。力学为迈入国际先进行列做出了重大贡献。
徐厚泽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将于2021年9月4日上午8:40在武昌殡仪馆天元堂举行。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文军通讯员杨婷婷王一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