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分界线大全(地理分界线怎么看)
原标题:这10条地理分割线很重要!所有考试题都出自这里!地租曲线图解读
地理考试经常围绕地理分界线提出问题。这些是高频测试点。其中,中国经常出现的10条地理分界线。如果记忆全面、理解深刻,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或复习地理时有的放矢。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起来学习吧!有用的信息,请把它拿走,没有任何感谢。
一、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
黑龙江省黑河市与云南省腾冲县之间有一条直线。线的东南部人口多,线的西北部人口少。
随着西北地区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和人口的逐渐减少,两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密度逐渐拉大。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西部地区人口逐年增加。
沿海地区人口密度普遍高于内陆地区,尤其是海河、长三角、珠三角等三角洲和河口地区。这些地方商业相对发达,人流量大,气候适宜。
西部高原地区地广人稀,一般包括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部、昆仑山和青藏高原北部。这些地方有的常年干旱,有的常年冰雪,环境比较恶劣。
二、地势阶梯界线
1、第一级台阶与第二级台阶的分界线:西起昆仑山、阿尔金山,穿过祁连山,向东南行至横断山脉东缘。
2、第二、三级台阶分界线:从东北向西南依次为大兴安岭山脉、太行山脉、巫山山脉、雪峰山脉。
三、地形区界线
1、内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的分界线:大兴安岭。
2、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分界线:太行山。
3、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线:巫山。
4、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分界线、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分界线:横断山脉。
5、准噶尔盆地与塔里木盆地的分界线:天山。
6、青藏高原与塔里木盆地的分界线:昆仑山。
7、黄土高原与汉水流域的分界线:秦岭。
8、河西走廊与柴达木盆地的分界线:祁连山。
9、四川盆地与汉水流域的分界线:大巴山、米仓山。
10、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的分界线:古长城。
11、长江中下游平原与华北平原的分界线:淮河。
12、云贵高原与东南丘陵的分界线:雪峰山
四、气候界线
1.1月0等温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分界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界线):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大致通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
5.湿润区与干旱区的分界线,即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的分界线。从大兴安岭西麓燕山大青山六盘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连线。此分界线以东降水丰富,为湿润区;此分界线以西,除天山、祁连山、阿尔泰山等山地降水量稍多外,其它地区都比较干旱。
6.季风气候区与非季风气候区的分界线:从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此分界线以东为季风区,在季风区中,冬季近地面受高压系统控制,盛行偏北风,气候干冷,夏季受低压系统控制,盛行偏南风,气候湿润。此分界线以西为非季风区,气候干旱。
五、河流界线
1.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北段大体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比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分水岭:
太平洋水系与印度洋水系的分水岭:冈底斯山脉-怒山山脉
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秦岭
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南岭
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
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流域的分水岭:武夷山
黄河水系与海河水系的分水岭:太行山
汉水与渭水的分水岭:秦岭
六、三大自然区界线
1、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400毫米恒定降水线。
2、青藏高寒带与东部季风带的分界线:3000米等高线。
3、青藏高寒带北部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大致自昆仑山向东经阿尔金山、祁连山。
七、自然区内部界线
1.东部季风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
南北地区边界(华北暖温带湿润地区和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秦岭、淮河(1月0等温线,日平均气温>10)C,积温4500C等温线)。
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与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日平均气温>10,活动积温3200C。
华中亚热带湿润区与华南湿润热带区分界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7500等值线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
内蒙古温带草原区与西北温带、暖温带荒漠区的分界线:贺兰山线,相当于200毫米降水量线。
八、农业活动界线
1.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大体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从东北松嫩平原西部辽河中上游阴山山脉鄂尔多斯高原东缘(除河套平原)祁连山山脉(除河西走廊)青藏高原东缘连线。此分界线以东为农区,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等作物;此分界线以西为牧区,放养牛、羊、马等牲畜。
2.水田区与早作区的界线:秦岭一淮河。
3.我国天然草场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吕梁山--横断山。此线东南部分是我国农区畜牧业分布区,此线西北部分是我国牧区畜牧业分布区。
4.冬小麦与春小麦的界线:长城
九、行政区界线
1、南疆与北疆边界(流动沙丘与固定、半固定沙丘的边界):天山山脉。
2、湖北省与重庆市边界:巫山。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3.福建省和江西省的边界:武夷山。
4、广东省与湖南省的界线:南岭。
5、西藏自治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边界:昆仑山。
6、甘肃省和青海省的边界:祁连山。
7、四川省和陕西省的边界:大巴山。
十、海洋的分界线
我国从北到南有四大领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上图是四个海域的地图。
1、渤海与黄海的分界线:辽东半岛南端的老铁山角与山东半岛北岸的蓬莱角的连线;
2、黄海与东海的分界线:长江口北岸启东点与韩国济州岛西南角的连线;
3、东海与南海的分界线:广东南澳岛与台湾岛南端鹅銮鼻的连线。
如果不需要这么精确的话,也可以记个大致的位置:
1、渤海与黄海的分界线: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顶部的连线。
2、黄海与东海的分界线:以长江口北岸为界。
3、东海与南海分界线:台湾岛南端与福建、广东两省交界处的连线。
其中,南海最大,渤海最小。详细内容如下……渤海面积约7.7万平方公里;黄海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东海面积约77万平方公里:南海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
十一、综合地理界线
1.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
(1)气候:
1月份0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位置
800毫米恒定降水线经过的地方
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温带季风与亚热带季风的分界线
10积温4500等高线穿过地面
(2)地形:
黄土高原与汉水流域的分界线
汉中河谷与渭河谷的分界线
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线
(3)河流:
河流有无冰期、流量、水位的界线
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4)土壤:棕壤与黄棕壤的分界线
A。北方地区地租梯度普遍大于南方地区
B同等土地租金下,西南方向最靠近市中心
C。西北方向地租等值线稀疏,表明该方向交通设施较好。
D东南方向地租等值线密集,表明该方向空气质量较好。
2、本市拟在A地块建设工业园区,最合适的是()
A。电子信息产业园
B钢铁产业园
C。航天产业园
D汽车工业产业园
【问题解决过程】
[尝试回答]1.C2.A
地租曲线是用来表示城市内土地租金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的图表。它大体上表现出随着城市中心到周边地区距离的变化规律。常见的地租曲线图有坐标图、三维图、等高线图等。
(1)坐标图解释
(2)三维图像的解读
(3)等高线图的解释
下图是大城市商业、住宅和工业用地的租金支付能力随距离递减的示意图。A和B分别是2000年和2020年。读图,回答13题。
1.2000年和2020年,x2所属的功能区是()
A。商业区、住宅区
B住宅区、工业区
C。工业区、住宅区
D住宅区,住宅区
2.下列关于图表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A。商圈范围向外拓展
B最大面积住宅区扩建
C。工业用地的租金承受能力增幅最大
D住宅用地租金支付能力的增加,x1土地小于x2土地
3、近年来,城市大型综合商场逐渐远离市中心。主要原因有()
支付租金的能力下降交通条件改善
城市土地短缺逆城市化出现
A。B
C。D.
A。距离市中心
B距科教区距离
C。距交通线的距离
D距景区距离
5、A地区土地租金高于周边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政策支持
B地势平坦、开阔
C。交通便利
D工业租金支付能力强
1.C2.D3.C
分析:问题1:在竞争环境下,城市土地的使用主要取决于租金水平。根据图分析,图中a、b、c分别代表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土地租金等值线。2000年,x2c(工业面积)的租金支付能力最高,为工业用地。2020年,x2b(住宅区)的租金支付能力最高,为住宅用地。问题二:对比两张图的变化可以看出,商圈范围略有变化,但商圈内土地租金水平有所上升;住宅区从市中心扩展最多,但扩展面积无法确定;租金支付能力增加幅度为:商业用地增加0.5个单位,住宅用地增加0.5个单位,工业用地增加0.2至0.3个单位。因此,工业用地的租金支付能力增幅最小;住宅用地的租金能力增加x1大约增加0.5个单位,x2增加1个单位,所以D是正确的。问题三:从图表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的租金支付能力正在增强。错误;市中心的交通拥堵以及城市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使得郊区交通日益改善。正确;城市人口日益增加,市中心土地紧张,发展空间有限,是正确的;根据问题中的信息无法判断该城市是否正在经历逆城市化,是错误的。
4.A5.C
分析:问题4,影响城市土地租金的因素主要是距市中心的距离和交通的便利程度;图中等高线的值从市中心向外递减,因此距市中心的距离是影响地价水平的主要因素,故选择A。问题5:影响城市土地租金的主要因素就是离市中心的距离和交通的便利程度。图中,A地块的地租较高,可能是因为其交通可达性较高。C是正确的。
建议关注防止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教地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