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合肥育英学校!

合肥育英学校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课外活动 >援藏工程的实施说明了什么(援藏建设)

援藏工程的实施说明了什么(援藏建设)

发布时间:2024-09-11 12:54:58 课外活动 769次 作者:合肥育英学校

党的十八大以来,“集团式”援藏等援藏制度创新,有效回答了西藏改善民生从“有无”到“有无”的新时代命题。好不好”;改善民生、凝聚民心日益成为助力西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各民族交往更加深入、更加扎实;援藏接力棒不断传承,广大援藏干部和人才在“援藏精神”的感召下扎根西藏、奉献雪域。

截至2021年底,西藏400余种“大病”可足出自治区就诊,2400余种“中症”可足出地市就诊。该地区人均预期寿命从2015年的68.2岁提高到72.19岁。

援藏工程的实施说明了什么(援藏建设)

在刘四等20名福建省援藏“团式”教师的不懈努力下,卡若区第二初中教育质量显着提高,入学率达100人%。

两地结对党支部通过互访、建立微信工作群等方式分享工作经验。在加深了解的同时,也增进了彼此的感情。

民族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浪。说起白浪在蔬菜种植、销售领域取得的发展成就,离不开山东援藏干部多年来的无私奉献。

五年过去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岗巴县教师贡桑依然怀念援藏医生张扬。

2017年,贡桑被诊断出枕骨大孔一侧巨大脑膜瘤。该病位置靠近延髓,手术难度大。幸运的是,他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遇到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团式”医生张扬。

张扬团队为贡桑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经过10多个小时的手术,贡桑的肿瘤被成功切除。这是2015年实施“集团式”医疗人才援藏后,藏族群众在高原上无法就医的一个缩影。

援藏工作是新时代党治藏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各民族交流互融的重要载体。

“中央支援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是党中央的一贯方针,必须长期坚持,认真总结经验,开创援藏新局面。”2020年8月28日至29日,第七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出席会议时强调发表重要讲话。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期间会见援藏干部人才代表。他强调:“援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着优势。缺氧也不缺精神。这种精神就是革命理想更高。”比天高。你在高原,精神比高原高。这件事必须一步一步、一代又一代地去做。一方面支持西藏,集中力量办大事;另一方面另一方面,培养干部、壮大队伍。援藏应该是你们一生中最宝贵的经历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援藏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动援藏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促进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集团式”援藏等援藏制度创新,有效回答了西藏改善民生从“存在”到“好还是不好”的新时代命题;改善民生、凝聚民心日益成为援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各民族交往、交往、融合更加深入、更加牢固;援藏接力棒不断传递,广大援藏干部和人才在“援藏精神”的感召下扎根西藏、为雪域贡献力量。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一批批从世界各地赶来援藏的干部人才,借助全国各省区市、各部门、单位的援藏资源和发展经验,不断前行。奋斗在雪域高原,留下了深厚的民族友谊。为建设团结、繁荣、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作出新的贡献。

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学生品尝安徽省援藏干部和企业家代表赠送的粽子(2022年6月3日摄)张如风/本报摄

“集团式”援藏带来民生巨变

“通过医疗人才‘组团’援藏,很多藏族患者在家就能看病,省去了去外地就医的麻烦,减轻了经济负担。”西藏自治区卫健委主任格桑玉珍告诉记者,困扰藏族人民世世代代的“看病难”已经基本解决。

2015年,中组部会同国家卫健委协调7个对口省市65家医院和国家卫健委直属医院,选派医疗专家开展“集团式”援藏。

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对口支援干部人才二处处长邓波介绍,“抱团式”医疗人才援藏方式主要包括:针对严重、紧急的医疗人才援藏。针对过去在西藏无法治疗的疾病,“医院覆盖科室”,协助受援医院重新整顿体系,建立或提高相关科室的诊疗水平,安排具有高级职称的西藏医学专家担任部门主任并聘任首席专家;采用“团队带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培养一支本土医疗人才队伍;将区外医院先进管理模式引入西藏,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等。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院长彭斌表示,医疗人才援藏“集团式”由“单兵作战”转变为“团队作战”,立足整体、系统、长期长期以来西藏医疗水平的提高,填补了西藏医疗领域的诸多空白。

截至2021年底,经过7轮1300余名“团式”援藏医疗人才和广大当地医务人员的持续努力,“西藏医疗队”的诊疗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升。1个“七”援建医院大幅跃升,拉萨市、日喀则市、山南市、林芝市、昌都市、那曲市人民医院成为三级甲等医院,阿里地区人民医院成为三乙级医院。

“集团式”医疗人才援藏,精准培训西藏当地各级各类医疗骨干2400余名,新建临床、医技等科室243个。其中,首次设立科室116个,初步形成了涵盖诊疗、治疗、病理、检查、影像等较为完整的科室体系,极大提升了当地医疗服务能力。

截至2021年底,西藏400多种“大病”可足出自治区就诊,2400多种“中症”可足出地市就诊。该地区人民平均预期寿命从2015年的68.2岁提高到72.19岁。

教育是基础。2019年,“集团式”援藏教育人才纳入中央干部人才对口支援工作体系。从全国17个省市和8所教育部直属大学附属中小学选拔400名教师进藏,为西藏21所中学进行集中支援。小学援藏教育事业进入新阶段。

“人的一生面临很多选择,援藏是我最后悔的选择。”

“援藏是命运,是责任,是意志的磨练,是精神的升华,是一生的精神财富。”

……

昌都市卡若区第二初级中学,有一面援藏优秀教师墙。墙上有感言,传递着援藏老师的心声。

刘四,58岁,厦门信息学院计算机高级讲师。2019年8月,她第二次来到西藏。课余,他负责组织计算机社团活动,教授学生计算机动画和图像处理技术,协助提高全市初中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水平……从海边到高原,刘四始终坚守教书育人的初心。

在刘四等20名福建省援藏“团式”教师的不懈努力下,卡若区第二初中教育质量显着提高,入学率达到100%。

与福建省同时,天津援藏“团式”教师帮助昌都实验小学开设无人机编程、机器人操作等科技课程;陕西等地“团式”援藏教师帮扶牵线搭桥,推介援建学校,支持学校开展云课堂、直播教学、异地教学、线上交流等活动,使-触摸屏上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集团式’援藏启动以来,西藏中小学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学生综合素质显着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藏族中小学的发展。”弥补西藏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短板。”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厅长尼玛次仁介绍,教育人才“成组”援藏,重点激发和培育西藏教育内生动力。针对西藏科学教学的短板,选派一半以上的数理化教师援藏。

第九批援藏干部借鉴医疗、教育人才“成批”援藏的经验和做法,探索推出了“小批”援藏方式。创新技术不断被输送到高原。

西藏阿里地区海拔4300米,土地贫瘠,多为沙砾地、盐碱地和戈壁滩。除耐旱、耐寒的柽柳、班公柳外,其他植物均难以生长。水果和蔬菜常年需要从外省运到这里。

在阿里生态农业产业园,陕西省援藏工作队采用农业科技“小组”方式,攻克了西红柿等20多种蔬菜、水果在高海拔地区的种植难题、卷心菜和火龙果。一大批优质农产品在这一年扎根。总产量达到43万公斤,可满足当地市场70%的需求。雪域高原的“果蔬飘香”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小团伙”式援藏的特点是“短、顺、快”。在保持现有援藏总体格局和对口支援关系的基础上,从有关对口支援省市选择一支结构合理、人数适当、保障专业、运作高效的援藏队伍。围绕产业基地、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等具体领域,开展有针对性、精准支持,帮助重点发展地区补短板、强弱项。

“小组”方式重点是确定西藏自身无法解决但可以通过援藏解决的目标和任务。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总组长杨晓林表示,到目前为止,援藏“小团体”已帮助西藏打造了71个特色品牌,引进了228项先进技术,攻克了126项技术难题。技术支持和特色产品销售显着提升。

长期研究援藏机制的云南大学教授杨明红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集团式”援藏成为精准补缺的法宝。针对西藏民生发展的短板问题。“新时代显着优势的新体现。

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工作人员在照顾管道水培蔬菜(2017年9月1日摄)晋美多吉/本报摄

各民族交流融合更加深入、更加充实。

西藏是各民族共同发展起来的,西藏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藏族与其他民族的交往贯穿了西藏历史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对口支援省市、中央企业援藏干部和人才,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着力建设西藏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保各项援藏工作落到实处,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内涵,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内涵,有利于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幸福感。各族人民的安全。

结对认亲,促进和睦。“你们的乡村旅游做法和蔬菜种植技术值得学习。”2月1日,今年大年初一,西藏山南市琼结县拉玉乡强吉村村民洛桑丹增打来了3000公里外的电话。“对亲”李光超送来新年祝福。回忆起2年前在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巫山镇沿河村的参观交流活动,两人笑了。

李光超是沿河村的富翁。2019年以来,襄阳、琼姐开展以“党建结对、群众认亲”为主题的“走亲戚”活动,成为湖北省援藏推动各方面深入交流融合的新尝试族裔群体。

两地结对党支部通过互访、建立微信工作群等方式分享工作经验。在加深了解的同时,也增进了彼此的感情。藏族人民代表与汉族家庭同吃、同住、同劳动,结对相认。来自琼结县和襄阳市第35中学、襄阳市第46中小学部的185对中小学生互通书信、结对交友、共同成长。

湖北省襄阳市第九批援藏工作组组长陈永涛说,目前琼结县已有540多户与襄阳群众结对认亲,占到了近20%。全县有农牧民户,覆盖两地人口10万余人。3,000人。

传承文化,共建共享精神家园。“救李郎出家门,谁料竟是皇榜第一……”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女驸马》中的唱段。现由山南二中的学生用藏汉两种语言表演,独具风味。“排练过程中,来自西藏的老师带领我们逐字逐句地讲解单词、句子的意思,学生们对文化经典的深厚底蕴有了更深的理解,从心底里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拉真老师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援藏工作队深化对藏文化援藏,用“润物细无声”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安徽省援藏工作队以山南二中为试点,成立了美术、书法、剪纸、太极、锅庄舞等社团。福建省援藏工作组推动福建漆画与昌都唐卡融合,探索唐卡漆画文化产业发展.

就业援藏,稳定民生基础。三年前,来自那曲市安多县帕那镇的洛桑通过考试,进入辽宁省盘锦市卫健委疾控急诊科工作。勤奋的洛桑很快得到了单位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在这里,我学到了先进的医疗卫生水平,使我受益终生。我还认识了蒙古族妻子,结交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感受到了中国大家庭的温暖。”洛桑说。

2012年,西藏就业援助正式启动。中央国家机关和部委、对口援藏省市、央企援藏为西藏当地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越来越多的西藏大学生选择外出就业。

据统计,2019年以来,各援藏队协同各省市、单位规划就业岗位,组织专场招聘会500多场,推动4700多名西藏当地高校毕业生到区外就业。

“一方面,援藏就业帮助西藏高校毕业生实现了就业理想;另一方面,藏族学生也亲身经历了祖国的发展变化。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和藏族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他们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的一部分。“融合的纽带。”西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达瓦次仁表示,援藏就业不仅缓解了西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有效促进了各族人民像石榴一样拥抱在一起种子并共同努力。建设伟大祖国。

西藏昌都妇幼保健院援藏医生救治患者(2022年4月7日摄)周笛笑/本报摄

“一茬接着一茬”

走在日喀则市白朗县的温室里,传统方式种植的黄瓜、西红柿挂在树枝上;无土栽培的菊花,绿油油的,郁郁葱葱;高原上少有的樱桃、荔枝,晶莹剔透……

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浪。说起白浪在蔬菜种植、销售领域取得的发展成就,离不开山东援藏干部20多年来的无私奉献。

1995年,山东省第一批援藏干部在白朗尝试发展蔬菜产业。1998年,山东省第二批援藏干部引进大棚蔬菜种植并试验成功.

2019年以来,山东省第九批援藏干部实施“对标寿光高原果蔬产业推进行动”,筹集资金4300万元,帮助当地建设优质果蔬加工区和恒温仓库等其他冷链仓储设施,并建设农用地270亩。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20多年来,山东省援藏干部聚焦蔬菜产业,耕耘一茬又一茬,把白浪打造成蔬菜遍地、瓜果飘香的远近闻名的地方。如今,白浪已建成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七彩庄园、中农圣域、珠峰农业等一批现代化果蔬龙头企业脱颖而出,正在建设万亩果蔬产业园。公园。

“在援藏工作中,我们得到了锻炼、成长了。”这是广大援藏干部的共识。

时值七月,日喀则市仲巴县的风依然凛冽,早晚都要裹上棉袄。这里平均海拔4700多米,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一半左右,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中国宝武集团援藏干部徐坡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三年。

2019年,徐破放弃上海优厚的生活条件,申请援藏。他从海拔几十米的沿海大都市,来到寒冷偏远的仲巴县,担任县委常务副书记。他开始了不一样的生活。

进入西藏不到两个月,徐破的调研已覆盖仲巴县13个乡镇。其中,乡小学是他的必去之地。经过扎实深入研究,仲巴县启动了教育基础振兴工程。第二年,为6所乡镇小学修建标准运动场,完成3所小学示范直饮水工程。

“援藏经历增强了我的政治觉悟和大局意识,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激发了我的工作潜力。”徐坡说。

今年,徐破已经完成了本轮援藏工作。今后,他将继续在西藏工作。“我总觉得三年太短了,我想继续留在西藏,为这里贡献一点绵薄之力。”他说。

1994年以来,已有近1.2万名干部来到雪域高原援藏。他们中的一些人在高原上留下了生命。

今年5月8日,48岁的中信集团援藏干部王俊强在下乡途中遭遇交通事故,因公殉职。援藏前,王俊强曾担任中信银行大连分行电子银行总经理。

“其实,无论是工作生活条件还是个人前途,对于一个坚强的个人来说,在大连、在中信集团都是最好的选择。但他还是选择了援藏。”中信集团援藏干部、深扎县委副书记李志刚说。

王军强所在的深扎县平均海拔4700米。头晕、恶心、虚弱、腹泻,高原带来的强烈不适并没有让王俊强降低工作标准。他协调设计定制了那曲牧区第一台拖拉机式田园车,牵头开展藏北县长带货直播……他夜以继日地工作。

“组织派我去援藏,我的工作时间有限,我要争分夺秒,为牧民多做实事。”王军强生前的一番话,同事们还记忆犹新。

“事发前,我们还在讨论如何引进湖南益阳红茶,与深扎藏药结合制作藏保健茶,并策划资助深扎大学生助学项目……没想到,他突然离开。”李志刚对记者说。

巍峨的山峰见证了雪域高原的沧桑。滚滚江水讲述着中国共产党人无私奉献、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感人故事。

2022年7月,第九批、第十批援藏工作组完成轮换交接。新一批援藏干部和人才正在接过接力棒。他们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不断开创援藏新局面,努力谱写雪域高原长期稳定和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文章|《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沉红兵、张静品、翟永官、陈尚才,发表于《瞭望》2022年第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