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专业撤销(2020高校专业撤销)
21世纪经济报道王峰报道曾经热门的学科如今已成为大面积取消的对象。
今年2月教育部公布的2021年本科专业取消名单显示,取消了33个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31个公用事业管理专业,位列各专业前两名。
2020年,这两个管理专业分别有16个和21个被取消,取消数量位居前两名。
从几年前的会计到现在的公用事业管理,管理专业正在经历爆发式增长后的调整期。很多学生高考后选择学习管理,希望毕业后能到大公司或者政府部门工作。但事与愿违,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导致部分高校就业情况不尽如人意。
当然,管理不会消失。例如,会计学这个曾经的“第一文科专业”在经历了大范围的取消后已经停止了下滑。2021年,全国新增12个专业,仅取消1个专业。
在新文科建设中,管理也在不断升级,新专业体现出两大趋势:一是与信息技术融合,二是适应国际化的需要。
对于考生来说,把握学科的转型趋势可能会给他们未来的就业带来优势。
专业撤销大户
从会计到公用事业管理再到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管理学热门专业频频撤资。
“会计专业是全国毕业生人数最多的文科专业,但说实话,这个专业的毕业生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因为社会需求很大。但是,如果你是一个非名校的本科生,毕业后的工资可以说是‘白菜价’。”毕业于天津财经大学会计系的胡伟(化名)说。
胡伟的同学有一半都进入了会计师事务所,但即使是“四大”事务所,也给应届毕业生开出高薪。胡薇曾获得面试机会,但因不熟练使用Excel软件和财务软件而未被录用。
“国内会计专业属于管理学科,这和国外有很大不同。国外很多会计专业属于经济学学科。”胡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对她来说,学科划分对就业并没有真正的影响。“‘四大’并不强调毕业生的专业背景,可以说理科、工科、经管类的毕业生都有平等的就业机会,甚至还有历史系的毕业生跟我一起投简历。”胡伟说道。
据媒体统计,2019年前约10年,国内会计本科专业撤出30个,位居各专业前列。
但正是由于学科定位“模糊”,导致一些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进而影响学生就业。
中国教育在线主编陈志文曾在一篇文章中讲过一个例子。有一次在中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一位院长兴奋地对在场的家长说:你们想当公务员吗?那就来我们公共管理学院吧。有家长当场哈哈大笑。为什么?我们都可以看一下。近年来,一些中央部委招收公务员的专业要求规定必须公共管理专业,但几乎没有。
教育部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1年,分别撤回9个、13个、21个、31个公用事业管理本科专业。
有专家指出,公用事业管理专业涉及的学科群过于广泛,涉及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公共政策等多个学科。
“这个专业确实有很多取消的情况,这和这几年就业率持续下滑有关。很多学校的这个专业与其名字不符,名字是公用事业管理,其实是多种多样的,这不利于学科的融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良说。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取消的31个公用事业管理专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师范院校。师范院校公用事业管理专业的前身是教育管理专业。由于定位不明确,一些院校已经限制招生规模,或者隔年招生。
某师范院校公共就业质量报告显示,2015年至2017年,该校公用事业管理专业就业率从未超过80%,最低也仅为53%。显然,中小学的管理人员一般是从资历较高的教师中选拔的,并不要求应届毕业生任职。
2021年大量取消的管理专业包括行政管理(16个)、市场营销(10个)、房地产开发与管理(4个)。可以说,整个管理学科正在经历新旧交替。
新科技发展与文科融合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2021年取消最多的专业,多达33个。近四年取消总数仅次于公用事业管理。
1998年,教育部将经济信息管理、科技信息、林业信息管理、信息学和管理信息系统5个专业合并为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目前,该课程在全国600多所高校开设。
正因为来源较多,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的侧重点并不相同。有的偏向经济学、管理学,有的偏向图书档案学和情报学,有的偏向计算机科学。
有学者利用爬虫软件爬取网站招聘信息,发现信息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的招聘需求过于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在三四线城市,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的毕业生很难找到直接对应的工作。
该学者还发现,近年来,信用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呈现出明显的逐年下降趋势,但需求却并未减少,这意味着信用管理专业毕业生本身的就业能力可能正在下降。
“信息管理专业受到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许多专业培训系统仍然是前大数据时代的产物。它们逐渐脱离了社会应用需求,跟不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因此被取代是不可避免的。“马良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几年前,一些高校开始在信息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开设大数据管理及应用方向。2017年教育部设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后,部分学校选择停办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仅单独开设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专业。
2021年,全国新增42个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甚至超过了近年来热门的数据科学和大数据技术专业。
这体现了新文科的鲜明特点:前沿性、跨学科性。新文科建设始于2018年。山东大学校长、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组长范黎明曾撰文称,新文科首先是新的增长点新技术的发展与文科融合而产生的文科与传统文科专业和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升级。
范黎明指出,根据交叉融合的范围和程度,新文科新专业可以包括国学等人文社科融合的新专业、PPE等人文社会科学融合的新专业(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金融科技、科技考古学、计算社会学等文理融合的新专业,以及文、工、文、医等融合的新专业。
这一趋势体现在2021年新增专业上,全国新增1个理工科专业、27个金融科技专业、41个数字经济专业,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对于名校。
培养高素质国际专业人才
国际化是新文科建设的又一鲜明特征。
2021年,全国新增29个跨境电商专业。跨境电商是一种不断发展的新业态,带动了大量新就业岗位。
南方科技大学代理副校长金力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目前,一些创新创业领域实际上出现了新的就业机会。比如,对外贸易、跨境电商发展良好。它们是少数受影响较小且质量较高的行业之一。劳动密集型行业,毕业生可以在这些行业找到很多机会。无论是加入现有公司还是创业开店,门槛都不高。
本科就业率连年亮起“红灯”的法学院,也在新文科建设上力求变革。2021年,“985大学”共新增专业97个,其中法学专业9个,位居文科各门类第一。
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国际经济贸易规则、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等新专业均属于法学范畴,体现了新文科建设的国际化特色。
中国政法大学本科招生办公室副主任于瑞辰日前介绍,2022年将招收60名涉外法律人才实验班,实施本科、硕士培养。还将与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培养涉外法律人才。招生计划为15名学生。学生第二学年将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符合两校学位授予标准的,授予联合学士学位。
范黎明撰文指出,高校文科建设要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全球视野、中国立场、常识和技能。
培养懂规则的高素质国际化组织人才,加快培养包括外交在内的适应全球新格局的高素质国际化专业人才
人才、国际经济贸易人才、涉外法律人才、国际新闻人才、国际专利人才等。
了解更多信息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