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合肥育英学校!

合肥育英学校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课外活动 >新冠特效药能否自行服用呢(新冠特效药能否自行服用药物)

新冠特效药能否自行服用呢(新冠特效药能否自行服用药物)

发布时间:2024-09-19 05:35:56 课外活动 626次 作者:合肥育英学校

人们是否有必要使用COVID-19特效药物,可以自行服用吗?

第九版诊疗方案推荐了几种抗病毒药物,包括单克隆抗体、奈马韦,后来又增加了阿齐夫定。早期使用这些抗病毒药物可以减少重症的发生,缩短病程,缩短病毒排出的时间。目前,这三种抗病毒药物仍强调在医疗机构、医生指导下使用。特别是单克隆抗体需要静脉注射,需要住院期间使用。它们不适合在门诊诊所或家里使用。Nematvir是一种小分子抗病毒药物,可以有效降低重症风险。适用于轻度、普通型。使用时应特别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些药物是用的,比如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辛伐他汀、胺碘酮等药物不能与奈马韦等药物一起使用,所以强调该药物也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齐夫定也是一种治疗艾滋病的小分子抗病毒药物。研究发现,它可以在治疗COVID-19期间缩短病程、降低病毒水平、改善症状。因此,它已被批准上市并可用于COVID-19。同样,这款药物也有一些注意事项,包括孕妇不能使用,有重度或中重度肝肾损害的患者慎用。因此强调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新冠特效药能否自行服用呢(新冠特效药能否自行服用药物)

感染后使用常用药物有哪些禁忌?

一般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更多的是使用所谓的对症药物。就是如果出现发烧、身体疼痛的情况,就应该使用一些解热镇痛的药物。如果出现咽痛、咳嗽咳痰或者胃肠道症状,可以使用一些相应的对症药物。有些是医生开的,有些可能是自己购买的。我们恳请大家仔细阅读说明书,注意剂量、使用频率和其他注意事项。有些药物,如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对于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是禁忌的。例如,一些经常出现消化性溃疡和出血的人、孕妇或哺乳期妇女、或对某些解热镇痛药物过敏的人应慎用。还建议您在服用这些药物时不要饮酒或含酒精的饮料。我希望在使用这些对症药物时,应尽量使用较简单的药物,因为不同的药物有时可能会相互作用,增加潜在的不良副作用。也有患者有这种倾向,为了快速控制症状而加倍用药剂量。不建议这样做。因为加倍的药物剂量不一定有效,反而会增加肝脏的负担,增加副作用。有些中成药或者汤剂也可以改善症状,有一定的恢复作用,大家可以选择。

不建议婴儿使用汗罩退烧

事实上,唯一可供2个月以上和6个月以下儿童使用的退烧药是对乙酰氨基酚。2个月以下的孩子不能服用口服退烧药,所以一直建议2个月以下的婴儿,包括新生儿,如果发烧一定要及时送医院,让医护人员帮助孩子。

不建议通过遮盖婴儿的汗水来退烧。原因是宝宝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全,皮肤散热是非常重要的退烧方式。如果这些孩子身上盖了太多的衣服或被子,他们将无法通过皮肤散发热量。在某些情况下,他们的体温可能会越来越高,甚至达到40多度,这在临床上并不罕见,有些孩子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热掩蔽综合征,从而导致呼吸衰竭、脱水和神经损伤。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当这些孩子发烧时,除了医护人员的帮助外,还应尽量为孩子创造一个相对凉爽、通风的环境,并适当减少衣物量,提高孩子的舒适度。

如果孩子出现高热惊厥,家长该怎么办?

高热惊厥是儿科急症中非常常见的急症。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是引起儿童热性惊厥的最常见原因。主要受影响的儿童是6个月至5岁之间。它们通常发生在发烧的最初24小时内。尤其是当体温迅速升高时,最容易发生高热惊厥。正常情况下,孩子的体温可能会达到38.5度以上。热性惊厥的儿童通常表现出四肢僵硬或颤抖、牙关紧闭、眼睛倾斜或上翻,并可能伴有嘴唇瘀伤。此时的他们对外界并不敏感。对刺激可能没有反应。一旦发生热惊厥,建议家长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将孩子平放在平坦的床、桌子或地板上,周围没有尖锐的物体。这主要是为了防止孩子在抽搐发作时跌倒,造成二次伤害。

其次,您可以解开孩子的衣领,以保持他或她的呼吸道畅通。

第三,可以将孩子的头偏向一侧,有条件的情况下让孩子保持右侧卧,防止孩子呕吐时误吸导致窒息。

在整个过程中,父母都会被提醒一些不要做的事情。首先,当孩子抽搐发作时,不要将任何东西放入他的嘴里,包括勺柄、筷子、成人的手指等,因为这可能会对孩子或成人本身造成伤害。其次,在惊厥发作期间不要给孩子喂任何东西,包括药物和水。第三,抽搐发作时,不要试图束缚孩子的四肢,防止其抽搐,这样可能会对孩子的四肢造成二次伤害。第四,到目前为止,没有证据表明捏捏孩子的人中可以缩短孩子惊厥发作的持续时间。相反,家长可能会特别紧张,在抽搐发作时用力过猛,导致孩子人中这部分软组织受损。因此,不建议家长掐孩子。

当孩子出现抽搐时,减少不必要的刺激。正常情况下,孩子的高热惊厥会持续3到5分钟,然后自行停止。等孩子抽搐停止后,就可以尽快送医院了。但如果孩子过去有过抽搐状态,或者当前的发作持续了5分钟以上,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抽搐自行停止的可能性就会比较小。建议家长尽快将孩子送往医院。去医院。

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热性惊厥不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不会留下神经后遗症,家长无需过于担心。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提前服用退烧药可以预防有热性惊厥病史的儿童。同时,由于孩子体温升高很快,所以基本上没有办法预防高热惊厥的发生。

COPD患者感染COVID-19后,遇到这些情况应去医院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我国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通常的症状是咳嗽、咳痰,有时伴有呼吸困难,上呼吸道感染常使原有症状加重。那么什么时候应该去医院进一步诊治呢?一是服用正规解热镇痛药物后持续发烧,体温不下降两天以上;二是患者出现精神萎靡、嗜睡、精神不振甚至意识不清,或出现口唇发绀、下肢浮肿等症状。第三,患者呼吸困难、气短、喘息。如果呼吸频率超过30次/分钟,这是呼吸急促的表现;第四,如果家里有家用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仪,监测显示患者血氧饱和度93%,这也表明有缺氧的可能;第五,使用一些紧急抢救药物,如支气管扩张剂后,患者症状无缓解或加重;第六,患者如果出现其他症状,如胃肠道症状严重、无法进食、无力、无法行走等,则需要去医院进一步诊治。

呼吸道疾病患者一旦感染了COVID-19,在家应该如何治疗?

如果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感染了COVID-19,首先不要惊慌,正常休息,多喝水,吃均衡营养和易消化的食物,如水果和蔬菜等。对症治疗,如发烧、全身酸痛、咽痛、咳嗽、咳痰等,即服用止痛药或治疗咽痛、止咳化痰的药物等。毕竟,呼吸道疾病患者都是有基础疾病的人。疾病,因此需要允许他们在家监测自己的症状,特别是咳嗽、咳痰、呼吸急促和呼吸困难的症状。第三,在某些感染期间,即使是普通的流感、普通感冒和病毒感染,呼吸道症状有时也会恶化。这个时候就应该先使用一些对症药物。例如,如果呼吸困难和憋气的症状突然恶化。首先使用一些短效支气管扩张剂进行紧急处理,可以一次喷1-2口,然后每隔20分钟喷1-2口,第一个小时不要超过6-8口。如果通过这种对症治疗症状逐渐好转或稳定,可以继续在家观察症状。如果症状进一步变化,可以再次就医。第四,必须坚持规律用药。第五,在家中要及时监测血氧饱和度,了解病情是否有变化。

关于疫苗接种

您如何看待“年轻人接种疫苗的可能性低于感染Omicron的可能性”的说法?

尽管目前流行的Omicron菌株的致病性低于过去流行的其他突变菌株。然而,感染Omicron变种后,实际上存在重病甚至死亡的风险。这种重病和死亡的风险会体现在各个年龄段,但是我们过去强调的老年人重病和死亡的风险在整个人群中会更高。另外,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比例也会更高。

许多研究表明,与完成新冠病毒疫苗完整疗程或增强免疫力的人相比,未接种疫苗的人实际上有更大的住院或重病和死亡的风险,包括年轻人和成年人。当这种风险存在一定程度时,可以通过疫苗接种来降低风险。因此,建议未接种者仍应接种,未完成加强接种者应尽快完成加强接种。无论是老年人、成年人还是年轻人,都可以将风险降低到相对较低的水平。

最近感染后康复的人可以接种COVID-19疫苗吗?

如果您近期被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不建议近期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目前,单纯感染产生的免疫保护不如感染和疫苗接种产生的混合免疫强。因此,如果以后需要接种疫苗,建议接种疫苗。这个间隔有多长?根据目前的COVID-19疫苗接种技术指南,如果您被诊断患有COVID-19,感染时间与疫苗接种时间之间应有6个月以上的间隔。当然,未来我们的免疫策略会随着我们对疾病、疫苗、疾病控制需要的了解不断完善和调整。

癌症患者可以接种COVID-19疫苗吗?

对于癌症患者来说,由于患病以及接受放疗、化疗,部分人的免疫力会较低,从而增加重症和死亡的风险。因此,从这种情况来看,这些患者需要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才能得到保护,他们也是优先接种人群之一。

癌症的临床表现其实多种多样,治疗过程也非常复杂。处于发病期或治疗期的癌症患者是否可以接种疫苗,必须由相关专业人士来判断。由于免疫功能低下,癌症患者在接种COVID-19疫苗后可能没有健康人那么强的免疫保护反应。在这个《加强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中,还特别提到“各地要科学评估接种禁忌症,对确实有接种禁忌症的,要一一明确具体原因”。本文也适用于当前对癌症患者疫苗接种禁忌症的评估。

距离我完成全程免疫接种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现在加强疫苗还有用吗?

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产生的保护作用,一个是抗体的产生,另一个是细胞免疫、免疫记忆的产生。接种疫苗后,抗体水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此外,随着病毒变异,免疫逃避也随之增加,进一步削弱了抗体的作用。然而,细胞免疫发挥着相对持久的作用,特别是在预防严重疾病和死亡方面。

研究表明,加强注射一方面可以唤醒人体的免疫记忆细胞,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抗体水平,进一步巩固对重症和死亡的预防作用。因此,仍然强调,尚未完成加强免疫的人员,只要符合接种条件,就应按照免疫程序的规定尽快完成加强免疫。

关于菌株突变

如果出现新的变种,仍然存在再次感染的风险

现在我们感染了BF.7和BA.5.2。如果出现新的突变株,仍然存在再次感染的风险。从目前的数据来看,Omicron毒株再感染或继发感染的风险高于原始毒株,包括高于Delta和原始毒株。从继发感染发生的时间来看,一般是有一个间隔的。不能说感染后不久就会再次感染。同一菌株再次感染的可能性极低。即使被感染,也不会出现明显症状,而且通常症状较轻。二次感染主要是指突变株的突破性感染。突破性感染的时间间隔与临床表现密切相关。间隔时间越短,症状越轻。间隔时间越长,症状就会越严重。这与体内的抗体有关。免疫力有直接关系。瑞典的一项研究还发现,感染Omicron毒株后,第二次或第三次感染不同Omicron毒株的症状都很轻微,基本上都是无症状感染者或轻症病例。

当然,我们也应该关注一些老年人。例如,一项针对美国退伍军人的研究。在老年退伍军人中,继发感染后,部分患者确实会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因此,即使已经被感染,新病毒株出现后,仍然要做好个人防护,尤其是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此外,很明显,COVID-19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降低重症和死亡的风险。意大利的一项研究发现,接种疫苗可以减少继发感染的发生,降低感染后住院的概率。因此,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也应重视接种疫苗。

BQ.1和XBB等菌株的致病性如何?是否会引发中国新一轮疫情?

BQ.1和XBB是Omicron的新突变分支。国际上,在欧美一些国家已逐渐显示其为优势株,主要表现为传播力增强和免疫逃避能力增强,但其致病性与其他系列Omicron突变株无显着差异,严重程度为与Omicron的其他菌株相同。在BQ.1和XBB流行的这些国家,死亡率没有显着增加。近三个月来,我国监测了BF.7、BQ.1、Popularity的引进。整个BQ.1和XBB在我国尚未形成主导价差(目前仍以BA.5.2和BF.7为主),但其价差优势会逐渐增大,与BA.5.2和BF.7、以及其他50多个投入支行,可形成联动循环。

预防BQ.1和结合基因组特征进行了研究,但国内外尚未见BQ.1和XBB导致重症和死亡增加的报道。

出现高传染性和高致病性菌株的可能性较小

Omicron自2021年11月出现以来,截至2022年12月18日,已从BA.1到BA.5的5个分支演化为全球709个分支,其中包括重组菌株。分支间重组产生的菌株有72个,XBB就是这72个菌株之一。因此,Omicron的变异还会持续下去。只要它在人群中流通,就会复制,复制就会导致变异。病毒自身基因的突变可能会导致其部分抗原表位发生变化,从而增加其免疫逃避能力。因此,Omicron的突变趋势是免疫逃逸能力强的占优势。免疫逃逸使人群再次对毒株易感,即使其传播力不增加,其传播优势仍会增加。

其传播力和杀伤力会变得更强吗?这种可能性比较小。Omicron造成的住院、死亡和重症病例明显低于早期Delta毒株和其他VOC变种造成的病例。因此,整个700多个分支机构的重症和死亡人数没有出现明显增加。因此,总体来看,致病力显着增加的可能性比较小。出现传染性更强、致命性更强的菌株的可能性就更小了。目前人群通过疫苗或自然感染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免疫力,对疾病有良好的防护作用。即使病毒再次变异,除非发生一些颠覆性的重组导致完全的免疫逃逸,否则传播的风险会增加,但这种可能性比较小。因此,总体而言,出现兼具高传染性和高致病性的菌株的可能性较小。

目前我国流行突变株的监测方法有哪些?

国家COVID-19防控策略优化后,中国疾控中心病毒所根据我国COVID-19多种亚型共同流行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我国人群新冠病毒变异株监测工作方案》。该计划要求每个省选择三个城市,并在每个城市选择一家哨点医院。每个哨点医院每周都会采集15例门诊急诊病例、10例重症病例以及所有死亡病例的样本进行基因组测序和分析。一周之内,测序数据将上传到中国疾控中心病毒所,我们将建立国家新冠病毒基因组数据库。通过该方案的实施,可以实时动态监测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系列突变株在中国的流行情况和各亚型的比例,以及可能发生生物学特性变化的新突变株,包括临床表现和传染性。致病性等。为疫苗研发和诊断试剂评价(包括核酸和抗原等)提供科学依据。

其他

您如何看待“早晨的阳光带来早安”这句话?

尽管Omicron具有高度传染性,且大多数感染具有自限性,致病性或严重程度相对较低,但不提倡或不推荐故意感染。还要强调的是,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特别是没有接种疫苗的人,一定要做好防护,不要在第一轮疫情高峰期被感染。疫情高峰期,可能会出现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或过度拥挤,导致重症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救治的情况。我们还是希望这些老人,包括养老院的老人,还有患有基础疾病卧床不起的老人,能够照顾好自己。老年人,大家要特别注意,避免感染。同时,未接种疫苗的人员必须继续接种。

在当前第一轮疫情快速增长的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感染人数的增加,快速上升的速度将会放缓。这是一般规则。但一段时间后,随着大型社会活动,包括春运或者各种社交活动的广泛开展,可能会出现新一轮的疫情。这种疫情一波又一波地出现,最终可能会形成一定程度的群体免疫。屏障后,发病率将明显降低。

目前判断COVID-19死亡的标准是什么?

与2020年初武汉疫情不同,当时大多数患者因COVID-19而死于呼吸衰竭,现在Omicron毒株感染后,主要侵犯上呼吸道,下呼吸道肺炎的比例为相对较低。部分病例也有肺炎,但呼吸衰竭很少见。从临床实践也看到,目前感染Omicron毒株后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基础疾病,实际上很少有人直接死于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衰竭。

为科学、客观、真实反映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造成的死亡情况,国家卫健委近日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并下发通知,明确对相关死亡病例进行科学分类。主要有两个方面。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和呼吸衰竭是主要的死亡诊断,归类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致的死亡;其他疾病和基础疾病造成的死亡,如心脑血管疾病、心肌梗塞等疾病。不属于由COVID-19引起的死亡。为了更好地规范对COVID-19疫情造成的死亡的判定,目前需要会诊和死亡病例讨论,以最终确定患者是否死于COVID-19或其他基础疾病。

转载自:中国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