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合肥育英学校!

合肥育英学校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习方法 >浙江大学满分作文(浙江高考状元作文)

浙江大学满分作文(浙江高考状元作文)

发布时间:2024-08-15 07:34:53 学习方法 651次 作者:合肥育英学校

本文来源:作者微博,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自:静嘉读书、萌历史、诗评万象、未名读书登等

浙江大学满分作文(浙江高考状元作文)

编者按: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看法。——翻译教学与研究

浙江高考评分组的评语和给出的满分不仅自爆其无知,属于集体性脑短路,更是严重失职。通过这篇评分,不难想象其他无数作文会有怎样的遭遇。这种集体愚蠢才是中国教育出问题的根源之一。

如果不是一位在复旦中文系任教的老同学的激烈抱怨,我根本不会注意到今年浙江高考有一篇被评为满分的范文的存在。今天下午读完后我很震惊。高考作文中出现造作或胡言乱语的例子,是考试乃至社会的正常现象。异常的是获得的分数。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我认为这几乎可以用犯罪来形容。

其实网上已经有很多谴责的声音了,很多人都意识到了这篇文章的矫揉造作,但是我看到的一些评论都是印象派的。我认为高考作文也是人文修养的一部分。无论中国的高考形式多么机械和僵化,维护高考的公平性是这个社会极少数的共识之一。这种公平性至少应该体现在评分上。由于论文评分是主观的,因此我们有责任监控评分的质量。

我们先来看看浙江大学评审组陈组长的总结:

“在我几十年的批阅高考作文中,这是我在考场上很少遇到的一篇作文,它的文笔既精深又晦涩,思想深刻又沉稳。读完第一遍后,并没有觉得它是一篇好文。”感觉不像是高中生写的考试作文,然而,仔细读完之后,你会发现,它的每一句话都围绕着个人的人生理想与家庭、社会的期望之间的差距和错位。从头到尾,逻辑严密,说理有据,没有多余的废话,所有引文都不是为了美观,也不是为了填字数。这次高考作文太多了以这种方式引用名言。

当然,这样的文字比较容易理解,所以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但是后面的两位老师都给出了55分的高分,这说明我们阅卷老师还是能认出这篇作文的。好和坏。论文评审组的老师们仔细阅读了这篇论文,一致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们认为,给这篇作文打满分,不仅是对这篇作文的恰当评分,也是浙江高中生作文水平的体现。

然而,要这样写,考生需要阅读大量书籍,而不是背几句名言。而且言语的表达又如此学术,这可不是一般的高中生能够做到的。当然,我不希望学生模仿默默无闻。”

这个充满感情的意见不仅代表他个人的意见,也代表了评审组的整体意见。文章提醒大家仔细阅读这篇作文,明白为什么满分是“合适”的。于是我真的仔细地看了一遍,我的结论是,这是一篇意图很普通的文章,但写的却是废话。这是一个小例子。

审查称,论文中的“所有引用”“不是为了出现或填补字数”,表明候选人阅读了大量书籍。事实真的如此吗?我首先引用这里引用的麦金太尔和尼采的例子,看看评审团队的知识有多么丰富。组成说:

“毫无疑问,从家庭和社会的角度来看的自我是不宽容和过时的。但我们应该放弃的不是对此的批评,而是其批评的廉价性和屈服于批评的反智倾向。”在尼采的观念中,如果省略了像骆驼一样承载前人遗志,成为狮子和孩子之前的过程,那么它的“永恒重复”就无法成立。更何况,当矿工诗人陈念希遵从了编者的意愿当他的都市小说将他十六年的地下生涯还原为情节素材时,我们没有资格批评它媚俗。”

抛开“从……”这个半懂不懂的表达不谈,这段话引用了尼采著名的骆驼、狮子和孩子的寓言,这是一个人的意志得以实现的三个不同人生阶段的例子。但候选人在这里正确使用它吗?这是完全错误的。虽然考生知道三者从骆驼到小孩的递进关系,但尼采这里的骆驼的负重运动是指在获得自由意志之前必须以哲学知识为工具做出努力的阶段,决策过程是。后者在尼采看来是极其庸俗的,如果不能满足社会对人们的期望,就必须被彻底唾弃。如果尼采看到他的寓言被如此扭曲,他会再次发疯的。

文章还提到了麦金太尔文本中的一段话:

“我的人生故事始终融入在我获得身份的故事中。”麦金泰尔的话击中了要害。人类的社会性是无法根除的,想要登顶,总是要靠风。”

我敢打赌,无论是写这篇作文的考生,还是高考语文评分组的老师,都不知道麦金泰尔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以及确切的意思。事实上,这段话是麦金泰尔在他的名著《美德之后》中说的,是针对他那个时代日益认为人类生活经验是无序和破碎的观点的。原文是这样的:

“我的人生故事始终植根于那些我从中获得身份的社区的故事中。试图以个人主义模式将自己与过去割裂开来,就会扭曲我现在的关系。拥有历史身份和拥有非社会身份是一致的。

麦金泰尔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应该具有完整的意义。所谓生命的统一,我们不应该把某人的生命经历视为一个碎片化的过程。这种整体性可以是复数的,即具有多重整体性,与他人生命的统一体相互交织甚至重叠,在不同的相关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意义。所以麦金泰尔的这段话根本不是本文想要表达的内容。候选人完全是字面意思。说人离不开社会自然,听起来很有哲理,但实际上是正确的废话。像麦金泰尔这样有才干的伦理学家会认真对待这种正确的废话吗?当然不是,他的意思要深刻得多。但候选人只是看到了“生活故事”和“社区”的结合,并从字面上理解了它。至于高考评审组,看到这些外国人的名字,估计都惊呆了。这篇文章最不可原谅的一点是它居然引用了维特根斯坦的话。事实上,整篇文章完全违背了维特根斯坦名言的基本精神,那就是,如果你所使用的概念经不起逻辑推敲,那么基于这些概念建立的观点就完全没有意义。

除了各种被曲解的引文外,作文自始至终充满了语义模糊、逻辑不通的句子。尤其糟糕的是,考生明明可以甚至应该用简单的词汇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却故意使用看似华丽的词语。这种措辞营造出一种渴望学习和深入思考的肤浅效果。这样一来,不仅扭曲了原本想要表达的意思,而且在言语上表现出了一种虚荣心。文章第一句话很典型: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所说的‘一切实践传统都彻底崩溃’为目标。”

且不说这里随意引用了海德格尔(我怀疑海德格尔的原话,如果有的话,也不是为了让考生用来表达意思的)。这里的“嚆呀”的语义显然是用来攻击的意思。对于某个目标的手段,那么下面就必须说明具体的目标,但是下面没有下面的。

又如,文章称:“源自家庭和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在失去参考意义”。起源通常意味着“从某处开始”。这里,为了追求肤浅,我们不使用“产生于”而是使用“源自”。文字效果。

如果使用得当的话,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文学素养来判断写作的好坏。问题是这里使用“起源”是错误的。一般来说,人们可能认为“起源”就是“从……开始”的意思。事实上,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通常“原点”就是最初的原点,它需要有一个特定的对象。可以说“中国山水画起源于中国中世纪的自然观”。或者说“犹太人认为猪肉是不洁的,源于犹太教义”,但你不能说“它源于中国古代自然观的行为”或“源于犹太教义的味道”,因为这里的行为和味道是过于肤浅,缺乏具体内容,每时每刻都在产生不同的社会期望。明天的期望可能是昨天人们认为遥不可及的理想。当今社会的一些期待,或许就是昨天特立独行者的追求。

因此,社会没有固定的期望,因此不能使用起源。而且,抽象意义上的“期待”不可能从某个地方“开始”,因为期待是一种心理预期,是一种心态。只有当期望有具体的内容时,才可以说它是从某个地方开始的。而且,说有“源自社会的期望”,就意味着必然有源自非社会的期望。它们可能是什么?“源于某人的期望”是完全不合理的。所以说“一切始于社会的期望”就像说“一切始于你母亲的微笑”一样有趣。

接下来是另一个更夸张的例子。作文中写道:“与秩序的差距和错位永远不能成为越轨行为的借口。尽管我们有详细的蓝图,但我们仍然无法退缩,在浪潮之巅树立了自己的锚。””根据上下文,这里考生想要表达的是某种状态(错位)的发生不能成为某种行为的原因。这里考生要谴责的是采取这种行为的人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这是一种主动性。或者说,行动者在主观意识中建立了明确的联系。

这里的构图故意用“掌本”来代替其他的,也是为了让它看起来不平庸。但这里用错了,因为“章本”是指从故事叙述者的角度来看,为某种条件、事件或行为铺平道路,作为引发某种后果的远因或前提,即“某事”。因为“有东西写了”是第三方建立的联系,这根本不是候选人想要表达的。

下一句也是病句。“无法控制自己,在波涛之巅抛锚”是什么意思?既然已经是沉锚了,怎么可能还立起来,而且还立在海浪之上呢?“浪潮之巅”是什么意思?是指时代潮流引领者的浪潮,还是指社会期望浪潮的汹涌澎湃?文章没有基本的解释。

抛锚是什么意思?我猜候选人想表达的是,即使他们有一个坚实的计划(详细的蓝图),他们仍然不能认为他们在社会潮流中有足够的决心(设置一个锚点),但这样的话不能在逻辑上联系起来到下面的意思。根据下面的候选人的说法,个人的意义仍然离不开他的社会的帮助。

另一个例子:

“比如,当我们追求内心的愿望,在途中踏入权力的境界时,这是否伴随着期望的破灭,还是期望的实现?”

这里的“涉足”二字,也是说不通的。“参与”有主动的意思,但这里上下文的意思应该是必须要遇到的,是被动的。而接下来的“这是否伴随着期望的湮灭,还是期望的实现”的问题也毫无意义。“随着期望的消失”是一个很尴尬的表达方式。怎么能伴随着“期望的实现”呢?这里的伴随变成了动词,那么主语是谁呢?

更糟糕的是,作文中经常含有编造的词汇,比如薄脊,这是汉语吗?以上这些错误之所以出现,除了考生平常学习时缺乏认真推敲语言的习惯,追求文字表面华丽的虚荣心也起了作用。同样的例子

在浙江评论团的评论中,陈组长也真诚提醒年轻人不要效仿文章的晦涩难懂。其实默默无闻并不可怕,只要有自己的内在逻辑就可以了。深奥的思想家和作家的著作之所以常常被认为晦涩难懂,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表达方式有特殊的词汇。普通人如果不理解这套术语,自然就无法理解其表述的含义。但晦涩并不意味着混乱,也不意味着文笔造作。

这篇作文只是逻辑混乱和造作,并不属于晦涩的范畴。其实这篇作文暴露的问题普遍存在于受中国高等教育的学生中,读书不求甚解,对语言表达的精确缺乏基本的追求,这种情况最终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语言表达。在这个意义上高考作文应该是一道必须守住的关口。一篇较好的高考作文(当然前提假设作文题不属于白痴类型)最基本的品质是能用明晰准确的语言来表达独特的思想,不是clich,全文段落之间应该逻辑关系清楚,而如果在这基础上更语言精炼,表达错落有致,并且能在关键处巧妙引用他人论点或事例,则为上佳。对,我说的就是曾巩的文章!

其实这篇文章想要表达的无非是以下几点:

个人的理想追求与社会期望之间存在着脱节,但这种脱节既不应该成为与社会逆反对抗、不切实际的自我膨胀的理由,也不应该成为蔑视社会的傲慢态度的基础。

人们应该从观念上意识到,无论多么想要实现自己,社会的帮助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并且应该通过实践而不是通过乌托邦的方式来实现自己,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我们的理想其实它本身就是通过与社会的对话(英语中所谓的negotiation)来获得其本质的。通过实践,你会发现在个人目标和社会期望之间取得平衡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浙江高考评分组的点评和满分,不仅暴露了他们的无知,而且构成了集体脑短路,是严重失职的。通过这个评级,不难想象无数其他论文的下场。这种集体愚昧是中国教育问题的根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