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昭强简历(罗昭强事迹)
开场语言
近年来,为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创新转型,更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吉林省始终把提高技能和工人素质,建设高素质劳动力队伍。要作为一项战略任务,采取切实措施,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产业工人的传统优势,大力实施职工素质提升行动,坚持完善职工技术技能培训体系,广泛开展各项劳动竞赛、技能竞赛等形式。深入推进群众性经济创新活动,积极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重点实施职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扶持计划等措施,打造新时代吉林产业工人品牌,让一大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扶持计划成为吉林产业工人的品牌。各行各业都会涌现出“大声”的工作者。熟练的工匠。这些能工巧匠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不懈的思考探索,率先实现技术创新,完成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建设项目,为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让我们的高铁走出国门,让技术工人国际化。”这是罗兆强和他的团队的梦想。
怀揣职业梦想走进高铁“摇篮”
罗兆强是长春人。毕业于大连机车技工学校维修电工专业。1990年加入中车长春轨道客车有限公司,负责设备维护工作。“2011年之前,我是做设备维修的,对动车组了解不多。但我一直有一个做高铁生意的梦想。”罗照强表示,2015年、2008年,他从一个岗位调到另一个岗位,真正投身高铁行业。俗话说,隔山相望。罗兆强是一名维修电工,来到动车组检查工作。“高铁上有两万多个零件,我却找不到它们在哪里。”于是罗兆强就从学徒做起。一步步按照步骤进行,半年多的时间,他掌握了高铁的所有手续,游刃有余。
20多天完成多个故障调试
2017年6月25日,中国标准动车组正式命名为“复兴号”。就在启程北京之前,罗兆强的团队还在对其进行最后的参数测试,以实现零故障。
回忆起“复兴号”命名前的调试工作,罗兆强印象深刻。“因为是新产品,所以故障率比较高,也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全靠试错。记住,命名仪式的日子马上就要到了,调试工作非常紧张。”5辆列车混在一起,下这趟车,上那趟车,我们遇到了很多棘手的问题,比如调试工具不足,电脑和列车之间没有数据线通讯,适配器连接器和列车之间的连接等。火车上有新设备,连不上,这些问题我们得自己想办法解决,没有的话我们就自己开发。”罗照强说,该队的高级诊断小组翻阅了4000多张图纸,花了20多天的时间,最终完成了5趟列车的60、70个问题。调试。
当火车从车间开往北京时,大家都感到非常难过,“就像他们的女儿要结婚了”。
维修12件设备节省了30,000多美元
2016年,多台用于调试300公里/小时动车组的西门子SIMIT试验台被损坏。罗兆强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利用掌握的高速动车组通讯、工控机组态等技术,在没有任何资料和图纸的情况下,一口气修复了12台机组。这12台设备的成功维护也给了我信心。因为如果聘请外国专家,就要花很多钱。先不说一件装备值多少钱。仅聘请西门子专家进行维修就需要花费2000美元每小时。修理这12台设备的成本不到30,000美元。罗兆强带领他的团队为中国工人而战。
五年来,罗兆强在他的指导下解决了100多个技术难题,节省设备采购成本500万元以上。600多名青年技术工人得到了他的指导和帮助。
创建模拟方法来培训调试人员
从调试到研发,是一条创新跨越之路。在新一代380公里/小时高速动车组的制造过程中,罗兆强被选中并接受了新的挑战。开发CRH3型动车组调试技能培训装置,打破员工技能与高端产品差距较大的瓶颈。该动车组是我国技术含量和速度水平最高的动车组,难度可想而知。
罗兆强拿起多张图纸,在综合融合动车组原理后,提出了创造性的技术方案,突破了动车组仿真的27个技术难点,开发了5套仿真软件,开创性地利用仿真方法培养高素质动车组人员。-高铁调试在人员方面首创,克服了车载培训成本巨大、诸多不可控因素等潜在风险。
工人创新成果销往海外
2014年,罗兆强成功研发出“城轨客车智能调试实训装置”。该装置满足了企业技能提升和城轨用户技能培训的巨大需求,每年节省成本580万元以上。目前,罗兆强带领的海外培训团队正在利用该设备对首批33名美国汽车电气工程师进行培训。
2016年,罗兆强作为中车首席科学家常振辰博士唯一的工人弟子,研发了应用列车实时以太网技术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半实物仿真系统”。对于中国高铁走出去、延伸产品价值链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他的最新创新成果“波士顿地铁模拟训练装置”成功登陆美国,实现了向海外市场销售工人创新成果的新突破。
践行指导和辅导作用
罗兆强不仅在创新工作上取得了成绩,还编写了《维修电工技能进阶培训》、《西门子自动化高徒班讲义》、《动车组调试应用技能》等教材。他还亲自为徒弟授课,亲自传授技艺。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了“技能微培训”和“微课堂”,随时教、学、讨论、解决。“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会带一些年轻人一起做实际操作。在每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我都要问他们很多问题。如果没有答案,就回去查资料直到你弄清楚为止。”罗照强表示,通过工作,可以把这种研究精神发扬起来,把团队带起来。
目前已培养国家级技术专家6名、中央企业技术专家8名、吉林省首席技师10名、长春市技能大赛冠军3名。两名徒弟已成为中车高级专家。培养了100多名高级技术人员,为公司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做好本职工作,承担责任
从维修工到技能大师,罗兆强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并不复杂,“责任、承诺、精神。对于高铁人来说,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全国每天有4500条高铁运行,高铁线路总长2.3万公里,运送旅客400万人次,占全球日常运营量的60%。出色的表现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如何才能更加完美,在世界上发挥好民族名片的作用?”罗照强说,做好自己的工作,勇敢站出来承担起这份责任,把我们的精神融入到产品中,这就是工匠精神。
“企业要走国际化的道路,我们的技术工人也必须国际化。未来,我们的工人要把他们的技能带到国外。”罗照强表示,要想提高技术,大家每天都要学习,比如计算机、电子、电气自动化、网络、液压等10多个科目。每个人都在业余时间更加努力地学习英语。“让高铁走出国门,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东亚经贸报记者朱晓云文/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