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语境下的课堂教学实践思考(新课标语境下,中华传统文化怎么教)
新课标语境下,中华传统文化怎么教
类别:教育资讯日期:2022-12-1415:07:40来源:光明日报作者:杨飒A+A-【新学期·新课程标准】
只有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才能知道我们要去哪里。继承和发展好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今年9月起,《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开始实施。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相比,2022年版新课程标准以核心能力为导向,凸显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各科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如何教授中国传统文化?针对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和不足,如何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系统传授知识,落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小学和大学教育的关键问题。
1、提高教师水平,增加人文素质
学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吸收。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汉语言文学学院教授曹胜高认为,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学术知识的缺乏是最大的。学校在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面临的挑战:“由于目前大多数师范院校没有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修课,导致大量教师没有系统地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和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的基本学说、主要观点和理论表述。”。
以数理化学科为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渗透?这不仅要求相关教师非常熟悉古代数理化史,而且需要能够表达其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学术理论。
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培养一批适应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要求的具有人文素质的新时代教师?
一起工作,一起讨论。2022年新课程标准颁布后,苏州高新区沁育小学各教研组利用每周教研组活动时间,组织教师共同学习讨论。语文组将新课程标准与校本课程相结合,通过经典诵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组更加注重我国民族音乐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在讨论中,老师们加深了对新课程标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共同探讨了适合学校实际和学科条件的教学策略。
加强培训,提高素养。曹胜高建议,师范专业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设必修课程,让师范生熟悉、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能融入学科教育。此外,还要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编制各学科传统文化参考资料,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参考,使他们尽快了解新课程标准中蕴含的文化常识和思想。
2.优化课程体系,挖掘学科资源
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是重中之重。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日常课程教学中?此前,教育部制定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要求各学科协调配合,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全覆盖,形成纵向有机衔接、横向协同的格局。
对此,黑龙江五常市雅辰小学美术老师付辉分享了自己的做法:从教材中提取传统文化,利用多媒体技术,开设艺术欣赏课程。“在《苏少班艺术》第二卷第《玉石文化》卷中,在讲解玉猪龙时可以添加视频,以便学生提问、讲解、分析外观、功能、雕刻技法、意义等问题。”付慧说,“微视频的加入增强了美术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让教学过程更加贴心、轻松。”
在语文教学中,背诵古诗词、积累成语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2022年版新课程标准中,文化自信占据重要地位。我把它概括为以下几点:‘我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我会说中文’、‘我爱我的祖国’、而我想成为祖国文化的传承人”。山东省石林小学语文老师刘兆芳说。她要求学生从小学一、二年级开始积累成语、名言、古诗词,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孩子从小就对祖国文化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自觉成为祖国文化的传承者。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学院教师郭晨光认为,在不增加学生负担、不增加额外课程门类的情况下,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有学科课程体系进行改造或利用,对传统学科进行整合重组。文化因素和课程元素。创造新的课程文化是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起点。
“数学和物理教师可以挖掘和调动各种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例如选择古代数学经典(如《周髀算经》《九章算术》)。语文教师可以重点关注经典、人文典故以及数学中提出的基础著作。新课程标准“常识、文化遗产等内容,组织文化主题单元,设计嵌入主题学习课程”。郭晨光提议道。
除了挖掘学科内部资源、打破学科界限之外,创建专业共同体也是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好办法。郭晨光提出,支持校内跨学科、跨教研组合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从人文学科渗透到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
曹胜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建议:“一是在各学科开设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示范课程,让教师了解传统文化如何与学科教育相融合。二是建立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库各学科有足够的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地讲好课;三是开展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四是编制相关相关资料。教学参考资料、教案、样题、试题库,让教师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学科的趋势和考核方法。”
三、培育文化精神,推动长效落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应停留在知识讲解和文字背诵的表面。还要培育文化精神、滋养文化情怀,实现以文化育人、以文化育人的效果,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郭晨光指出,中小学存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认识肤浅、内涵把握不够深入的问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往往只涉及表面知识的传授,并没有让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思想精神发展进行实质性的培养。”她说,“也有一些学校办学特色浓厚、愿意创新课程品牌,往往采用更快、更容易见效的‘创意’和‘表现’,使得学校的传承教育变得肤浅、功利、浮躁。””
她认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形成教学渗透、话题拓展、活动拓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11月27日,杭州育才登云小学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昆剧表演艺术老师耿路杰在讲座中介绍了昆剧的起源、专业、伴奏乐器以及表演特点。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昆剧班的小演员们表演了《林冲夜奔》《游园惊梦》等片段,让孩子们大饱眼福,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北京市顺义区建新小学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后服务,开设创意涂鸦、古青花韵、篆刻韵、墨香、民间工艺等11门课程。青花古韵社带领学生体验白描、彩绘,将青花元素与儿童装饰图案之美有机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注重教会学生如何认识世界、认识世界、拓展格局、提高境界、完善人格。“学生要了解课程和课文中蕴含的传统美德,知道优秀的人是什么样子、怎样成长。要特别关注中华民族自强、厚德、团结、勤俭的人文精神。”、乐观和自信。”曹胜高解释道。
郭晨光补充道,除了依靠完整的课程体系来贯彻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外,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教育学生,利用网络媒体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要充分发挥考核方式的引导作用,以素养为引领,进一步规范学业水平考试,深化考试命题改革,完善考核机制,推动学业水平考试长期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