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乙卷历史高考题(2021年高考历史全国乙卷试题分析)
24。
根据图4可以看出,商周时期青铜铸造的繁荣
A.促进了南北农业经济的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
C.体现南北关系的加强
D、由于统治区域向江南扩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先秦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情况,同时也考察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从材料上我们可以看出,商周时期,北方的青铜技术相对发达,但铜资源相对匮乏;而长江中下游的大冶、铜陵等地的铜矿资源相对丰富,加之交通便利,铜矿开采、运输方便,体现了两地联系的加强。南北,共同促进了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的繁荣,体现了中华文化多元融合的发展趋势,故答案为C。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是青铜器。用作礼器和武器,很少被制成农业生产工具。这并不能体现对南北农业经济进步的促进作用,故A项被排除。商周时期实行“工商业粮官”制度,即政府严格控制工商业。商业规模有限,故排除B项;青铜铸造的繁荣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组织能力、工匠技艺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统治区域的扩大并不是主要原因。“因为”太绝对,所以排除D项。
25、盛唐充满了雄健、雄伟、庄严、博大的时代气息,这也体现在书法艺术上。宋代书法家米芾盛赞唐代某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站成一排,硬弩即将拉开,铁柱左右站着,一副不可侵犯的样子。”能够凸显这种风格的书法风格是
A、小篆
B、楷书
C、运行脚本
D、草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也考察了学生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中“项羽挂甲,樊哙突列,硬弩欲出,铁柱欲立,气势不可侵犯”,是米芾对颜真卿书法作品的评价,即颜真卿的书法作品。真卿的书法像项羽挂在铠甲上一样苍劲有力,又像樊哙的排图一样充满力量,一身正气从中流露出来。是他的人格美与书法美结合的产物。也体现了盛唐时期雄浑、雄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氛围,故选择B选项。小篆书体平衡对称,上紧下松,纵横排列,典雅端庄,韵律感强,与材质不符,故排除A项;“行”是“走”的意思,所以行书不像草书那样潦草,而且不像楷书那样规则,不符合材料的描述,所以排除C项;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单、笔划连续,不符合材料描述,故排除D项。
26、宋代,州都设总知县,重要州都设两名知县。户数少的郡县可以不用,但如果任命武官知州,就得有。铜盘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铜盘殿,是与知县(州)议政、签署文件的地方。“若有军事,钱粮他负责。”由此可见,设置一般句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地方管理
B.防止军事人员干预政治
C.提高军事能力
D.削弱州政府的权力
【答案】A
【分析】本题考察的是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概况。宋代,“通盘”在州政府管辖下主管粮食运输、农田、水利、诉讼等事务。同时,它对州政府总督负有监督责任,对地方总督的权力有一定的限制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从资料中可以看出,宋朝规定了同滩的设立和权力,既规范了地方行政,又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择A方案。军人可以被任命为州长,这意味着军人可以参与政务。因此,设立铜盘不仅可以监督武官,还可以监督文职官员,因此排除B项;铜盘有“若有军务,则负责钱粮”,只负责战时调拨钱粮,不负责领军打仗,无法体现军事能力的提升,所以排除C项;设立总督主要是代表中央对地方进行监督,规范地方官员的行政行为,是地方行政体制的内部分权。并不会直接削弱州政府的权力,因此排除D项。
27、明末有学者说,江南盛行“歌颂好名”之风。只要家里有钱,肯定会建一个花园。但“俗气且令人反感”。这可以用来说明
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B、世俗审美趣味的出现
C.农、农、商社会结构的解体D.江南城镇工商业的繁荣
【答案】D
【分析】本题考察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资料指出,明末,江南地区盛行“歌颂好名”之风。有钱人热衷于建造花园,花园极其豪华,但却“俗气”。这是因为江南地区经济发达,人们有能力、有能力这么做。我热衷于建造花园来展示自己的财富和审美能力,所以我选择了选项D。材料中的“俗气且令人反感”一词足以表明学者们并不认同有钱人建造花园的热情,并且“颠覆”这个词太绝对了,所以排除了A项;世俗审美倾向在明代以前就已存在。“早期出现”一词存在历史错误,因此排除B项;该材料仅描述了有钱人热衷于建造花园的现象,并不涉及社会结构的变化。“解体”这个词太绝对了,所以排除了C项。
28、维新时期,湖南巡抚陈宝桢力促变法,但在上述《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书中,他说“康有为平日着书……弟子随之,越难”。“他们越坚持,越跌倒,而且嚣张,自称‘康雪’,民权平权的思想仍在肆虐。”他还要求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断言
(一)推动新旧势力融合
B、试图突破“中体西体”的束缚
C.有助于减少改革阻力
D、意图彻底否定改革的理论基础
【答案】C
【分析】本题考察与改革开放有关的历史事实。材料指出,湖南巡抚陈宝桢推动改革,但认为康有为所著的《孔子改制考》内容较为激进,容易激化矛盾,上书销毁《孔子改制考》,足以说明陈宝桢有一定的政治智慧。康有为的变法思想只追求“君主立宪”为基本制度,却否定了变法的内在历史基础,引发了当时极其激烈的争论。与康有为同一阵营的陈宝桢考虑大局,上书销毁《孔子改制考》,以平息争议,保证变法的实施。他的行动将有助于减少改革的阻力,因此选择了选项C。陈宝桢的提议只是为了平息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间的争论。并没有消除两党之间的矛盾,新旧势力也无法融合。因此,排除A项;“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运用中国伦理经史。学习是基础,西方科学技术是应用。陈宝桢虽然反对公民权利平等,但这次改革也是学习西方制度,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束缚,所以B项被排除在外。陈宝桢认同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支持变法行为,但不同意公民权利平等的说法。无意否认改革的理论基础,“彻底”二字过于决绝,故排除D项。
29、据一位学者回忆,“五四运动初期,人们大多用新旧来区分事物”。凡是中国自古就有的,就叫旧;凡是古代没有的,或者从外国来的,就叫新。很快,就有了“更高的判断标准……可以建立正确的古今中外关系”。这并不一定是否认或肯定。这种转变反映了
A.由此引发东西方文化之争
B.传统儒学开始受到批判
C、全盘西化思想可以消除
四、思想解放运动方向的变化
【答案】D
【分析】本题考察与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有关的史实。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五四运动初期,新旧区分趋于绝对化,后来出现了更高标准的歧视。结合我们所学的知识,我们可以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提倡民主和科学,对中西文化有绝对的肯定和否定。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传播。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来看待中西文化、理解古今关系、中外关系,故选择D选项。东西方文化之争,是近代中国如何认识和处理东西方文化关系的争论。近代以来,五四运动前后的争论尤其激烈。也就是说,东西方文化之争在五四运动之前就已经存在,所以排除A项。明末清初,黄宗羲等人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和批判。继续,所以排除B项;“更高的判断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之前过于肯定和否定的概念,但“消除”一词过于绝对,因此排除了C项。
30、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如下:给予一切革命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和财产,允许有产者阶级代表参与国家政权的管理。苏区等上述调整
一、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社会动员
三、表明党的中心工作是为了夺取城市
D.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支持
【答案】A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也是近年来高考的热门话题。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日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共产党为建立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资料显示,中共中央的政策调整,可以容纳更多的社会阶层参与革命政权(瓦窑堡会议决定),从而满足了反革命斗争形成和发展的需要。-日本民族统一战线,故选择A选项。1930年代,中共对国民党的武装抵抗主要依靠贫下中农、工人等,与材料中提到的社会阶层不相符,因此排除了B项。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同年10月,工农革命军在湘赣边境秋收起义中遭受严重挫败。毛泽东毅然放弃了原定进攻长沙的计划,转而向反动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地区进军。转战井冈山地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权,丙项除外;1944年9月15日,林伯渠代表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参政会议上正式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中国党。与材料中涉及的时间不匹配,因此排除项目D。
31.
图5
图5显示了1978年至1986年北京郊区男性户主职业比例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酿
二、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城乡差异正在缩小
D、城市产业结构日益完善
【答案】B
【分析】本题考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事实。通过材料分析可以看出,1978年至1986年,北京郊区男性户主从事农业的比例下降;从事工商业等的比例增加,反映了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故选择B方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1978年开始酝酿,试点后于1984年全面启动。这与材料涵盖的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1978年至1984年,城乡差距缩小,但1984年后逐渐拉大。同时,该材料没有涉及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的比较,因此排除了C项;该材料不涉及城市产业结构,故排除D项。
32.据学者研究,古代雅典官员在接受资格考试时,需要回答:直系亲属的姓名和男性亲属居住的村庄的名称,他们崇拜的神灵和圣所的位置,坟墓的位置,是否善待父母,是否纳税,是否纳税。服兵役等。以下是在古代雅典成为官员的先决条件:
A.军事能力和宗教信仰
B、道德品质和言说能力
C、雄厚的财力和高贵的血统
D.籍贯,成年男性
【答案】D
【分析】本题考察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从资料中可以看出,古代雅典官员的资格审查涉及出身、宗教、道德、公民义务等方面。突出了民族血统和成年男性这两个条件,这也符合雅典民主政治的要求,故选择D选项。
33、16世纪中叶,法国人帕斯奎尔在写《孔子改制考》时说:“我用口语语言(不是拉丁语)写”;布代的《法国研究》展现了捍卫法国文化、与意大利人竞争的意识。有学者因此认为16世纪是“法国意识”萌芽的世纪。由此可见,“法国意识”的萌芽源于
A.人文思想的广泛传播B.新兴阶级摆脱宗教神权的束缚
C、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D、“人民主权”主义深入人心
【答案】A
【分析】本题考察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16世纪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在人文思想广泛传播的同时,基督教神学思想的影响力却日渐衰落。各地民族文化意识得到加强,“法国意识”才在物质中萌芽。因此,我选择了A.项。随着资本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宗教改革应运而生,否定教廷和教皇的权威,让人们获得宗教信仰的自主权。从天主教到新教的转变尚未完成。为摆脱宗教神权政治的束缚,排除B项;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后,与材料涉及的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人民主权意味着国家的绝大多数人民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是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并在启蒙运动期间被广泛传播,因此D项被排除。
34.1879年,德国杜伊斯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港口,进口矿石和粮食,出口煤炭和钢铁产品。1900年,德国舰队总吨位从1870年的不到100万吨增加到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支与大英帝国竞争的舰队。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德国
A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B、航运业的发展助推其海外扩张
C、海上力量的飞跃来自于蒸汽机的改进
D、共和政府的建立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答案】B
【分析】本题考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经济通过技术创新和机器发明迅速发展。再加上德国的统一和代议制的建立,德国的综合实力大大增强,不仅需要对外殖民扩张,而且也能够支持其对外殖民。扩大并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支可以与大英帝国竞争的舰队,所以选择了选项B。19世纪中后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经济虽然发展迅速,但仍落后于美国,达不到“世界工厂”的标准,因此A项被排除在外。德国之所以快速发展,主要是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革命机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是电力和内燃机的发明,而不是蒸汽机的改进,所以C项被排除;1871年颁布的《论钱币》规定,德国实行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皇帝和首相真正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因此D项被排除在外。
35、1917年3月中旬,加米涅夫和斯大林相继发表文章,主张只要不直接危害群众利益,就应该支持临时政府;他们要求放弃无条件反对战争,转而向临时政府施压,迫使其开始和谈。战略。这个想法得到了党内大多数人的支持。这说明当时
A.临时政府反对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B、沙皇势力的残余仍然对革命构成严重威胁
C.布尔什维克党对革命形势还没有清醒的认识
D、国际形势不利于俄国革命的继续深入发展。
【答案】C
【分析】本题考察与俄国十月革命有关的历史事实。1917年3月8日至12日,俄罗斯帝国爆发革命运动,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结束君主专制统治。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俄罗斯临时政府(俄罗斯共和国)和苏维埃政权,这是素材中展现的背景。加米涅夫和斯大林的主张表明他们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抱有幻想,希望通过妥协继续与其合作。然而,他们忽视了人民对面包、和平、土地的需求,对革命形势没有清醒的认识。连党内大多数人都支持,所以选择C选项。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帝国主义战争,并承认沙皇与同盟国政府签订的掠夺性秘密条约。毕竟,拥有俄罗斯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利益的政府可以通过参加帝国主义战争来让临时政府通过。战争冒险获得了巨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故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沙皇势力残余,且“严重威胁”二字过于棱角分明,故排除B项;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没有时间考虑俄国革命的发展,又为革命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有利于俄国革命的继续深入发展,故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