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合肥育英学校!

合肥育英学校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习方法 >学科专业 改革(大学学科改革)

学科专业 改革(大学学科改革)

发布时间:2025-02-01 06:10:44 学习方法 846次 作者:合肥育英学校

近日,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对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主要要点总结如下

工作目标

学科专业 改革(大学学科改革)

到2025年,优化调整20%左右的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布局,建立新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的学科专业。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基础学科特别是理科、基础医学本科专业比例进一步提高。

建设1万个左右一流国家级专业和300个左右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

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优秀工科学院,建设一批专业学院,自主培养人才能力显着提高。

到2035年,形成独立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建设

深化工科新学科建设

对现有工科专业全要素进行改造升级,将相关学科的前沿成果和最新要求融入到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过程中。

加大与国家重大战略、战略新兴产业、区域支柱产业等相关的学科和专业建设力度,打造特色鲜明、相互协调的学科和专业集群。

推动现有工科学科交叉结合、工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应用科学向工科延伸,形成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培育新的工科领域。

加强新科室建设

围绕理念内容、方法技术、标准评价等,全面改造提升现有医学专业。

积极适应医药和健康产业新发展,布局建设智慧医疗、互联网医疗、医疗器械等领域急需专业。

瞄准医学科技发展前沿,大力推进医学与理、工、文等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培育“医学+X”、“医学+X”等新兴学科和专业。X+医学”。

推进新农业科学建设

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积极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改造提升现有涉农学科。

服务国家种业安全、农田保护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生态治理、乡村建设等战略需求,以及森林康养、绿色低碳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等,开设了生物育种、智慧农田、种子科学与工程等农林智能装备、乡村规划设计等重点领域紧缺专业。

积极推动农业与工业、农业科学、农业医学、农业文学等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和创新发展,培育涉农新兴专业。

加快新文科建设

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努力回答有关中国、世界、人民、时代的问题,展示中国道路、中国治理、中国原则。

推动文科、文理、工农医交叉融合,积极发展新兴文科专业,推动原有文科专业转型升级。

加强重点领域涉外人才培养相关专业建设,创建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和重点语言人才教育培训基地,积极服务国家软实力提升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发展。

推动文科专业数字化转型,深化文科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递、能力培养的统一,打造文科专业教育中国范式。

加强基础学科专业建设

建立健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理科专业,适当拓展天文等紧缺理科专业布局。

精准推进基础医学(含药学)学科和专业建设,推进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八年制临床医学一体化教育改革。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加大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力度;地方高校要拓宽基础学科应用导向,构建“基础+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设立“基础学科+”辅修学士学位和双学士学位项目。

完善学科和专业建设质量保障机制

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上要遵循“先广后深”的原则,制定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计划,系统设计课程体系,配备雄厚的师资、教学条件、实习基地等,确保实施的人才培养计划。

定期开展学科、专业自我评价,建立健全学科、专业质量年度报告制度,系统报告学科、专业总体建设与调整、子专业建设、学科专业建设情况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主动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优化国家学科专业宏观调控机制

健全纪律和专业管理体系

落实研究生教育学科目录和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管理办法。

定期编制急需的专业指导和发展清单。

修改本科专业管理规定,探索建立专业预调整制度,明确高等学校申请注册(核准)的专业必须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原则上准备(申请)应提前一年进行。

加强学科专业存量调整,完善退出机制。

高校连续五年未招收学生的专业,予以取消。

加强示范引领

深入实施一流学科培养行动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千计划”,树立学科和专业建设标杆。

推动分类评价,基础学科专业更加注重科教融合,应用学科专业更加注重产教融合,引导不同类型学科专业发展各自特色和水平。

开展三级本科专业认证工作,确保资质、提高标准、追求卓越。

深入实施“国家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

统筹“双一流”建设高校、龙头企业、重点院校等资源,创新招生、培养、管理、评价模式,超常规部署一批急需急需学科和专业,建设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能力显着提升。

加强专业学院建设

在学术基础良好、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学中建设30所左右未来技术学院;

建设300所左右行业特色鲜明、与行业联系紧密的现代工业学院;

依托相关高校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

支持高校立足特色优势,建设示范集成电路学院、特色示范软件学院、一流网络安全学院、示范密码学院、示范能源学院、储能技术学院、智慧农业学院、涉外法制院校等。优势学科和专业。学院、国际组织学院等专业学院。

推动专业(行业)院校进一步提升特色教育水平。

完善学科专业调整与人才需求联动机制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相关行业部门要大力支持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建立健全人才预测预警机制,建立人才需求数据库,及时向社会发布重点行业人才需求,针对人才需求下降的行业开展学科专业。设置警报。

着力实施“一校一案”

各地高校要根据改革方案,结合本校实际,按照“一校一案”的原则,研究制定学科专业改革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