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合肥育英学校!

合肥育英学校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习方法 >2022年全国高考开考人数多少(2022年全国高考开考时间表)

2022年全国高考开考人数多少(2022年全国高考开考时间表)

发布时间:2025-02-10 02:07:07 学习方法 947次 作者:合肥育英学校

6月7日,北京市朝阳区陈经纶中学高考考点外,考试老师向考生击掌鼓励。当日,2022年全国高考正式拉开帷幕。中青报·中青报记者陈健/摄

多位专家指出,今年的试题释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那就是更加注重基础,指导教学按照课程标准讲授,提高课堂质量,引导学生减少“机械答题”,提高能力素质和素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为学生德、智、体、艺、劳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2022年全国高考开考人数多少(2022年全国高考开考时间表)

——————————

“今年的高考命题是对‘双减’政策特别好的回应。‘双减’是对教育生态的重构。这个命题非常明确地体现了要引导教育教学回归主体地位。”在学校教育人们。”国民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勇说。

6月7日,2022年全国高考即将拉开帷幕。今年的中国高考试卷,由教育部教育考试局颁发,包括国卷A、国卷B、新高考卷一、新高考卷二,共4套。

“为确保2022年高考题型稳定,教育部考试局于3月至4月对全国27个使用国考的省份进行了学术调查,了解这些省份线上线下教学情况。各省份、考生复习备考心态和状况,并根据考试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为命题提供参考,确保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与教学情况、学习情况有效衔接。”据教育部教育考试机构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的试卷在题型、结构、难度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其他方面与去年相比总体保持稳定。平和的题型、友善的呈现方式,使试题设计更加符合师生的心理预期,帮助学生在考试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情绪,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技能。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高考是“双减”政策发布后的首场考试。那么,今年的高考到底有怎样的“双减”味道呢?释放出哪些改革信号?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高考命题专家及相关学者,解读“双减”政策实施后首次高考命题释放的改革信号。

既要重视基础,又要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

例如,今年新高考卷一的作文题给出了围棋学习中的三个术语:“专家、专家、普通”,然后进行类比,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材料和内容写一篇文章。写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高考题专家介绍,教材强调“知识”、“扎实技能”和对“技能”的“深刻理解”,是为了启发一线师生,基础不是简单的知识记忆和记忆。机械技能的训练,而是基本概念的理解。与法律法规的掌握相结合,理清远大目标与艰苦奋斗、扎实基础与创新创造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遵循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素质的基本规律,夯实基础、保持诚信然后创新。

“高考改革已经好几年了,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问题,也及时纠正了,今年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表示,例如,单纯知识记忆、僵化灌输等问题已基本克服,“当前考试论文已经足够了。”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陈志文认为,今年高考出题在“改变相对固定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的开放性”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题目变得更加灵活,扩大了试题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甚至答案并不唯一,能够很好地改变‘机械作答’的现象。”

高考出题专家表示,进一步降低死记硬背、“机械答题”的分数增益,是为了引导学生认识到低效的学习方法只会带来无效的压力和负担。

引导教学回归课堂

多位专家表示,从今年高考语文试题来看,试题内容范围和难度设置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指导教学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实施。课程标准,让所有学生因材施教,既不随意提高或降低标准,也不随意增加或删除内容。

据高考出题专家介绍,今年高考出题难度设置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在选材时,现代文学材料的选择应注重题材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古诗词材料的选择应注重简洁的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国卷A、B的实用性文本阅读和新高考卷一、二的信息性文本阅读都采用了多种材料的结合。试题按照“从多篇文本中比较、总结信息的能力。发现“内容、观点、情感、组织和运用材料的异同”等要求而设置。

“从命题来看,高考正在引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回归课本、回归课堂。”陈志文表示,试题材料与课本呼应良好。例如,试题的题型设计和答案设计注重与教材中重点内容建立知识联系,充分考虑新旧教材的替换。优先考虑新旧教材中收录的传统经典文本作为相关对象,引导教学注意力。教材,用好,把精力投入课堂,通过提高课堂质量来提高学生成绩。

“这种相关性既有显性的相关性,也有潜在的相关性。”高考内容改革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授谢维和表示。例如,王勃的《白下驿饯唐少府》入选全国B卷古诗词阅读,试题要求学生将其与教材中精选的王勃的名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进行比较,了解两者的区别。表达悲伤和忧郁的诗歌和普通的告别诗。“这是一种明确的相关性。”谢维和说道。

还有一些材料并非直接来自课本,而是与课本内容密切相关。例如,新高考卷二中的信息课文阅读《红楼梦》译文》,并不是直接考查《红楼梦》的相关知识内容,而是通过课本中的《红楼梦》,选取段落或内容进行学习。“整本书阅读”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考试材料。“这是一个潜在的联系。”谢维和说道。

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部教育考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高考题进一步凸显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引导作用,引导学校重点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完善高考考试内容体系,引导学生德、智、体、艺、劳全面发展,继续加强体育、艺术、劳动教育的指导,协调各学科进步编排,使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形式更丰富多样,通过情境渗透,采用形式化、体验式的考试和指导,促使学生认识到体育、美育、劳动的重要性。教育关乎人的成长和发展,引导学校构建支持人的全面发展的良好教育生态系统。

许多专家都同意这个观点。

“我统计了一下,今年的语文试题一共涵盖了11个领域,选题的广泛性是为了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关注社会。”王宁说道。

高考出题专家表示,今年语文试卷的材料很多都选自科技领域。比如,新高考试卷二的语言、写作试题就选用了“天宫课堂”的教材。“‘天宫’是我国自主建造的空间站,它展示了科技发展的杰出成就,让年轻人为祖国感到自豪。”一位高考题专家说道。

另外,全国B卷实用文本阅读的三本教材选自杨振宁的《对称与物理》、殷传红的《由雪引发的科学实验》和肯尼思·李布雷希特的《冰的形态发生:雪晶中的物理学》,介绍了科学家对雪花有六片花瓣的原因的认识。探索雪花形成的物理原理。高考命题专家指出,这样的选材有助于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养成良好的科学观察习惯,用科学思维探索现象背后的本质。

本报北京6月7日电

中青报·中青报记者范伟晨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