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物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未来物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才能做)
56巴巴——中国物流行业电商首选平台:现有物流专业是多还是少?现有物流专业是否满足物流业升级转型的需要?未来物流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结构是什么?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国家物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近日成立课题组,对国家物流行业人才需求和职业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情况进行调查。
物流业是生产与服务的复合型产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物流人才一直被列为国民经济发展紧缺人才。受世界经济低迷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影响,钢铁、煤炭等大宗生产资料物流需求放缓。消费需求成为物流行业主要驱动力,电商物流市场需求旺盛。
据了解,我国有1000多所高职院校和900多所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物流专业,在校高职学生超过30万人。
高职生受欢迎,中职生就业少
调研组确定了18个调查职位,其中:1个高层管理职位——个后勤总监;5个中层管理岗位——物流经理、物料经理、供应链经理、项目经理、运输经理;7个基层管理岗位——物流主管、物料主管、物流专员、集装箱业务、供应链主管、仓库主管、货运代理;5个基本操作岗位——调度员、单证员、报关报检员、仓库管理员、海运/空运及陆运操作员。
研究团队对过去三个月内超过3万家企业的职位数量进行了动态调查。结果显示,33,360家企业对仓库经理、物流专员、货运代理人、仓库主管、海运/空运和陆运操作员等职位的需求较高。有许多;物料经理、供应链经理、运输经理、物流总监、项目经理、集装箱操作等职位需求较少。
研究团队还对18个职位的学历要求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大部分企业的学历要求为大专及以上。要求大学学历的职位数量最多,而要求中职学历的职位数量较少。尤其是物流主管、集装箱业务、报关报检员、海运/空运经营者、物流经理、货运代理等岗位,对大专以上学历的要求较高,均在50%以上。具有中等职业教育背景的人能够胜任的职位很少。即使是要求最高中等职业教育的仓库管理员职位,合格的也不足30%。
物流企业对管理人员和操作技能人员的能力要求不同。对于管理者来说,物流企业最看重的三种能力是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执行能力,占比分别为63.64%、54.55%和45.45%。对于物流操作技能人才来说,企业最看重的三种能力是执行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学习能力,分别占比63.64%、54.55%和54.55%。
研究团队认为,大学教育应与时俱进,重新整合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结构,解决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避免简单重复,适当提高教学起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业规模存在显着差距。物流管理是唯一的一环。
2012年至今,我国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招生规模稳定在每年9万人以上。其中,2012年招生人数最多为95,828人,2013年至2019年一直呈下降趋势。
各地区招生规模存在明显差异。排名前三的地区为华东、华南、华中。华东地区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最大,占比超过1/3,是排名第二的华南地区的两倍多。西北地区招生规模最小,不到华南、华中地区的一半。
最初,高职院校只开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港口物流装备、自动控制等几个专业。经调整,初步形成两大专业群:物流技术4个专业、物流管理11个专业。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人才培养初步包括商品仓储、运输配送、物流服务与管理、现代物流等专业。经调整,现为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
然而,随着招聘成本不断上升,企业人力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德邦高职毕业生只从事呼叫中心岗位,而管理培训生淘汰率达90%;物流管理专业就业率达90%。在道路运输领域,快递、快运是主要就业方向,再次证明物流的实践大于理论学习;而针对细分专线、即时配送、无车运输、城市配送、公铁联运、大数据、合同物流、物流地产等一系列新岗位,则不是高校所覆盖的,相应的实践活动没有开展,导致学生就业严重脱轨。
各个专业的招生规模也差别很大。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是物流管理,占总数的80%以上。其次是报关与国际货运、港口物流装备与自动控制、集装箱运输管理等专业。物流管理专业、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港口物流装备与自动控制、集装箱运输管理等专业招生规模相比,数量和档次差异明显。
从就业率来看,高职、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普遍较高,达到90%以上。从就业企业类型来看,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和专业相关度较高。
调查发现,目前物流企业最急需的物流专业培训项目是技术知识培训,占90.91%,其次是在岗培训,占72.73%,其他相关业务培训,占54.55%。%。然而,高校就业率却严重扭曲。他们依靠学生反馈表来确定就业率。然而,物流管理专业一年后的留存率仅为10%。这说明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空间和教学存在巨大差距。
优化专业层次,调整专业构成比例
针对我国物流人才供需存在巨大差距,以及企业对物流人才的知识、技能、能力要求与高职院校培养重点不匹配等问题,课题组从三个方面提出:行业、学校、专业。对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是专业设置要适应行业发展和需要。一方面,仓储、交通、邮政等传统物流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另一方面,专业物流和电商物流、冷链物流以及钢材、煤炭、建材、粮食等大宗商品物流已形成。医药物流等消费品专业物流。行业格局差异的现状要求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为最终目标。
首先,专业设置要充分体现行业发展新趋势,部分专业可以试点发展。比如开设冷链技术、物联网等专业。其次,根据产业布局和区域特点设置专业。比如,在物流仓储、交通发达的地区,要加大仓储、运输物流人才的培养力度。企业紧缺的人才是仓库管理员和物流专家。建议加大这两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三是优化物流专业区域布局。
目前,物流专业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南和华中地区,其次是华北和东北地区,西南和西北地区最少。事实上,西北、西南地区幅员辽阔,货运周转量巨大。特别是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西北、西南地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将迅速增加。鼓励物流专业在西北、西南地区开设,华东、华南、华中地区物流专业向专业化、高质量方向发展。
二是以高职院校为主体培养人才。建立实用型、面向社会的物流专业教育体系,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物流技术和管理人才。
一是优化物流专业层次结构。目前,物流专业规模最大的是高职专科层次,其次是中职和本科。地方各级政府要支持和鼓励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发展,同时适当发展高职院校本科层次(应用型本科、四年制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一方面,这是因为高职本科课程更符合企业的要求。同时,也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读全日制本科打开了通道,进而可以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的发展。
其次,注重能力培养。在高职人才培养中,要加强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培养;在中职人才培养中,要加强执行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其次,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利用师资、教学设施、设备、社会资源等优势或稀缺资源,发展专业特色。
三是着力优化专业设置。调查发现,物流专业比例不合适,课程体系要求也不同。因此,专业结构需要适当优化。
一是调整各类物流专业的构成比例。目前,物流管理专业以一专业为主。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分工更加细化。这种情况很难适应行业的需要。同时,也不利于职业院校特色发展。建议控制物流管理专业发展,鼓励工程物流管理(国际工程物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等专业发展。二是优化物流专业课程结构。调研组在调研中了解到,企业普遍希望加强学生的计算机与互联网应用能力、现代物流装备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职业院校应加强这方面的课程建设。与此同时,物流行业不断涌现物流金融等新业态,必须有这方面的课程。
三是根据科技发展趋势增设新专业。虽然物流专业总体趋于稳定,短期内不宜增设多个新专业,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升级转型,必须适当开设新专业或专业方向,以满足物流行业的需要。产业发展。例如,四年制高职院校可开设“智能物流技术与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可向物流金融(或金融物流)方向开设,以满足复合型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