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2022年语文高考命题趋势)
2023年高考语文命题预测分析及备战第二轮复习建议
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提高语文备考质量和成绩的关键阶段已经到来。如何突破瓶颈提高成绩,选择什么策略练题尤为重要。教育部教育考试机构今年1月在其官方账号上重新发布了2022年第7期《中国考试》原发表的一篇文章,影响深远。下面我们尝试对2023年中国高考题做一些预测分析和备考建议。
一是育人,实施德育育人。
实施以育人为本,主要体现在高考试题材料的选择和论述题的制定上。可以预见,2023年高考语文教材和论述题将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自信,二是时代主题。
在文化方面,首先是传统优秀文化,主要对应古诗词的阅读。二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要对应信息文本的阅读。三是革命文化,主要对应文学文本的阅读。
时代的这一面。2022年时代最大的特点是党的二十大的召开和抗击疫情的阶段性成果。考生一定要关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等一些重大命题。抗击疫情的阶段性成果还体现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上。我们要关注三年抗击疫情所体现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此外,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将重点关注语言和文本应用材料的选择。
因此,汉语备考培训在选择试题时必须重视这一核心。
二是教学与考试衔接,服务引领教学。
高中课程标准仍然是高考出题的依据。教学与考试衔接是“双减”背景下的具体要求。目的是引导教学减量提高质量,认真贯彻高中课程标准精神。学习教材仍然是准备高考的基础和必由之路。
教考联动是高考出题的新方向,也必然在2023年高考出题中得到进一步凸显。我们预计,2023年高考题必然会与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有机结合。文言文方面,实词、虚词、文化知识词等考试已与教材对接,2023年高考题肯定会保持稳定。另外,信息类文本阅读、文学文本阅读、古诗词阅读中主观题的设计都可能与教材相关。许多地方和学校在平时的模拟考试中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除了这些内容上比较明显的联系之外,还应该考虑一些能力上隐含的联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中强调的语文积累、语言理解、文学作品欣赏、文化现象探索等要求将在高考题中得到体现。这些要求已经体现在语文教材的学习技巧和学习任务中。2022年高考题已经体现了相关教材的基本导向,因此“所学必考”的理念必须引起考生的重视。
三是关键能力凸显思维品质。
2022年汉语考试题型有以下几点必须引起考生注意。
1、考点设计灵活,从注重记忆能力的考点到注重理解能力的考点。因为死记硬背这种低效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学习的负担。
2、创设情境,从“解决问题”转变为“解决问题”。将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融入到试题场景中,增强测试的适用性。
3、注重思维过程的检验。从以往注重思维结果的考试转向注重思维过程的考试,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变化。试题会提供结果,然后要求考生推演获得结果的过程。这对日常学习影响很大。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内心的思维过程变得可见,让他们的理解能力变得可见,让机械的写题停滞不前、失败。
4、试题设计更加开放,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试题的开放性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自由和表现空间,但对日常学习中的模板和套路的总结也是有影响的。后者是我们平时备考时经常强调的。同时,试题的开放性也意味着唯一的标准答案变得可有可无。这也会引起很多考生的不适。
以上几点都发出了明确的信号。高考的命题就是反常规、答题。机械化、死板、靠练习代替讲授的备考模式将逐渐失效。
四是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的题型和结构应与去年基本保持稳定,试题难度也将保持相对稳定。但毕竟高考是为国家选拔考生,试题的格式必须让真正理解学科内涵的学生发展自己的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创新人才的选拔。因此,高考的区分和选拔功能不会改变。
综合以上分析,第二轮汉语考试备考复习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首先,在选择试题时,要注意材料的当代性和文化性。任何不能体现对学生价值引导的试题材料都必须被驳回。
二是注重教材审查。在必修和选修必修教材中,必须认真落实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整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
第三,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改变备考观念,一遍又一遍重复做题,机械答题没有出路;摘要例程和摘要模板已经过时。你必须努力阅读和理解。在把握文体特点和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要寻找更多创新性、开放性的问题,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