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推荐必考经典《论语》原文(教育部推荐必考经典《论语》有哪些)
原创安斌东西方儿童教育2022-10-30四川出版
大家好,我叫安斌。
《论语》现在真的很热门。新版语文教材已经在小学一年级出现。
2018年高考京卷《论语》将《考试说明》纳入考察范围。近两年,《论语》频繁出现在各地高中、高考试卷上,题型多样,分数可观。
【2018年中考·贵州铜仁】
【2020年中考·河北】
【2020年山东高考】
显然,《论语》已经成为孩子们学习汉语的必备书籍。
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从小学就开始系统的学习《论语》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文言文的学习本质上和语言的学习类似,小学阶段学习语言有中学阶段无法替代的优势。
所以早开始肯定比晚开始好。
对于这篇文章,我将拨打三个方面展开跟大家聊聊小学阶段学习《论语》的重点和方法。
记忆
小学生学语文要精确记忆
01
小学生的学习把记忆放在第一位。这个原理看起来很简单。
例如,如果孩子学习“学习和练习不是很有趣吗?”,下次他看到它时,他一定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或者至少记住这句话。
但请注意,我在内存前面加了“准确”,即所谓的精确记忆,也就是精确到每一个字的记忆。
之所以强调小学生需要精确记忆,是因为我们成人很容易下意识地把记忆和理解记忆划上等号。
成年人的语言系统是比较完整的。只要他们理解并记住了课文的中心思想,他们在回忆时就可以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所学内容。
这个过程就像拼图游戏一样,碎片是现成的。
然而这个“学习就是理解”的思维方式,在碰到不熟悉的语言系统的时候就玩不转了,比如文言文和外语。
我听很多人抱怨古书阅读困难:
我不认识的单词不多,也不知道我认识的单词在说什么……
看看评论,比正文还长……
看到背面就忘记了正面,意思无法联系起来……
这是因为文言文相对于现代文来说根本就是另一套系统,语言系统太陌生了,拼图的零片都还不存在,所以根本谈不上理解。
小学生也是如此。原来是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最重要的任务就不是理解什么高深的道理,而是建立语言系统,具体来说就是要大量精确记忆。
这就像一台计算机需要安装操作系统才能运行软件。
现代汉语如此,文言文更是如此,因为孩子在生活中已经部分掌握了现代汉语的语言系统,文言文是完全陌生的系统。
熟读
未经过熟读的背诵是无效的
02
没有经过熟读的文本记忆是无效的!
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回答者说,他上小学的时候,学校要求他背《论语》:
“我们学校很重视《论语》……有时候班主任很严格,早读的时候,所有的学生都会被赶到走廊,要求一一背签名。每天基本背一页多吧,天天如此,坚持了三年......大家看到这儿,一定觉得特别有效果吧?呵!现在,我基本记不得背的论语内容了,是完全记不到了......”
为什么这位受访者背了三年《论语》最后还是忘记了?
其实问题出在“每天背一页多”这里,这表示他都是硬背下来的。这个进度肯定来不及熟读,因为熟读至少要满足:
足够的遍数。
足够长的时间线。
具体方法就是我们之前介绍过的“三七法”:
同样的内容,每天读三遍,一共读七天。一个流程走完以后,又开始新的内容,如此循环。
也就是说,增加你同时阅读的内容,拉长时间线。你一天可以读不止一页,但并不要求你当天就背下来。
这样经过熟读的文本,才能长期记忆。
为什么是这样?
我们经常忽视关于语言的最基本事实之一,那就是语言首先是声音和图像。
语言的音、形和义的关系,就好像皮和毛的关系。
如果皮没了,头发怎么会附着呢?所以音、形才是语言记忆的重点!
把语言的意义作为记忆的重点是语言学习中最大的误区。
如果没有大量感觉信号的输入,语言和文字的记忆就像用沙子建造城堡一样。
这也是为什么,和语言有关的学习,听和读永远是第一位的。
熟悉的过程会输入大量的视觉、听觉甚至动觉信号,类似于学习骑自行车或游泳,可以形成更深、更持久的身体记忆。
南宋大学学者朱熹说:
阅读时……不要强迫自己记住它。只要背诵几遍,自然就朗朗上口,久久不忘。
这就是为什么,如果你刻意地记单词,你很快就会忘记它们,但如果你读得很熟,即使很多年之后,你仍然会记得其中的句子。
理解
不求甚解,但不是拒绝理解
03
不用说,对于《论语》这种经典,在小学阶段就要求特别到位的理解是不太现实的。
作为2000多年前写成的经典,《论语》所使用的语言与今天有很大不同。里面有很多章节。如果不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很难理解它到底说了什么。
因此,非专业家长很难完全有资格解释《论语》。
很多人会想,既然看不懂,为什么要学呢?
事实上,我们之前已经部分回答过这个问题。
经典文本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听和读比第二层次的理解更优先、更重要。熟悉阅读是解决第一关的最佳方法,小学阶段正是熟读的最好时间。
那是因为,心理学家发现,随着人年龄的增大,思维的分析能力会增强,但对声音、图像的记忆力会降低。
所以,不能因为一个小学生不能完全理解《论语》,就不让他读。
就像春天播种,春天不一定有收获,但错过了春天,再去播种就会事倍功半。
孩子只要能背诵《论语》的文字,就相当于种下了参天大树的种子,他将用一生来浇灌这棵参天大树。
因此,总体上小学生读《论语》应该持一种不求甚解的态度。
不要求彻底解释是不是就意味着根本不需要解释呢?
也不是这么绝对。
首先,有一部分内容是孩子完全可以领会的,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部分当然可以讲解。
其次,小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能力,即便你不要求他理解,也不能防止他望文生义。
例如,《论语》开头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因为孩子知道“学”字,所以这句话很容易理解为:
“经常学习、复习不是很好吗?”
但如果你先看看杨伯君老师对“习”字的注释:的回复
大多数人将习解释为“复习”,但在古书中,它也有“实践”、“锻炼”的意思……孔子所传授的教训一般都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紧密结合。……所以说“习”字最好是通过说来练习。
所以,“时时习习”。意思是“学习它然后在某个时间练习它不是很高兴吗?”
那应该怎么应对这种望文生义的倾向呢?
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向孩子一一解释《论语·学而》的古今含义肯定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需要告诉孩子一件事,那就是:
阅读文言文时,不要认为任何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你想理解一句话,你需要理解它每个字的确切的意思。
EASTWEST
每个人都需要坚信,只要方法对了,经典并不难。他们之所以觉得困难,是因为方法有问题,方法背后往往有概念。
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学习任务。一般情况下,小学阶段学《论语》,应以熟读成诵为主,讲解为辅,具体的方法就是“三七法”:
同样的内容,每天读三遍,一共读七天。一个流程走完以后,又开始新的内容,如此循环。
《论语》共有二十篇文章。如果每周读一篇文章,除去期中和最后一个学期以及一个假期,就可以读完。
用“三七法”解决发音是第一步,所以熟读的用书推荐带注音的,比如中华书局出的诵读本。
解释和参考文献的注释和翻译可向中华书局索取:杨伯峻老师的《论语》。
关于《论语译注》,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给我留言。
文章图片:采集于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使用,版权归图片作者所有,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