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合肥育英学校!

合肥育英学校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习方法 >高考历史世界史必背知识点(世界史考点高中)

高考历史世界史必背知识点(世界史考点高中)

发布时间:2024-08-31 21:04:12 学习方法 852次 作者:合肥育英学校

#headlinescreationchallenge#1.古希腊和罗马的政治制度

测试点1古希腊的民主

高考历史世界史必背知识点(世界史考点高中)

希腊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这就是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深刻背景。

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公民议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五百人会议在公民会议闭会期间处理公民会议的日常事务,并召集公民会议。议会法院是最高法院和最高司法和监督机构,由男性公民选举产生,十将会议指挥军事并参与政治。公民大会以举手方式选出十名将军,首席将军掌握军事和政治权力。

雅典民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

测试点2罗马法

(一)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民法基本上属于罗马及其公民的法律。它包括参议院法令、国家元首命令、总理通知以及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习惯法。

《万民法》是罗马帝国管辖范围内的国际法。它适用于帝国境内的所有民族和外国自由民。它主要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

罗马法的核心之一是承认财产的神圣性。可以购买奴隶,保护除奴隶之外的自由人的权利,促进自由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功能。

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护和稳定罗马帝国的统治。

罗马法为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它维护了奴隶制,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它是一个古老的法律体系,影响广泛而深远。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罗马法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它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和发展

测试点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权利法案》

时间:1689年。

主要内容:国王无权废除法律;他不能侵犯议会的征税权;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组织常备军;国王不能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不遵循法定程序,他不能逮捕对象;议会必须定期召开。

目的:限制国王权力,扩大议会权力。

(二)责任内阁体系的形成

18世纪初,英国责任内阁制度形成。

(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处于“有政而不治”的地位,他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和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内阁行使行政权,对议会负责。内阁总理实际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测试点四、美国共和联邦政府体制的建立

(1)1787年宪法

A主要内容:

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力大大加强,但各州仍保持一定程度的行政独立。

中央政府的建设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最高司法机关为最高法院。

特点B:体现“权力分立、制衡”的原则。

C作用: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宪法体现了“制衡”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宪法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各方面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D.局限性:南方的奴隶制没有废除;它的特点是种族歧视。

(2)联邦权力结构

中央权力得到加强的同时,各州也保持了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拥有一定的国家权利。这既避免了中央集权的弊端,又可以让地方政府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妥善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测试点五、法兰西共和国和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一)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1875年宪法赋予总统很大的权力。总统任期7年,为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他有权任用文武官员、缔结条约、实行赦免等;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他有权解散众议院。

议会实行两院制。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内阁对参议院负责。

(二)评价:法国共和政府的建立是法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进入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必然结果。总统和参议院的巨大权力是保皇党和资产阶级共和派妥协的产物。

测试点6.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主要内容

(一)内容:宪法确认君主立宪制,并规定:“联邦总统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称为德意志皇帝”。他是国家元首,有权任命官员、制定法律、指挥军队、决定帝国的外交政策、主宰议会等权力。宰相只对皇帝负责。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院是帝国的最高机构。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但发挥的作用较小。

(二)评价:宪法的颁布标志着德国进入资本主义时期,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残缺不全。

三、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测试点7《共产党宣言》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48年2月出版《共产党宣言》,揭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必然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和专政的基本思想无产阶级的。《共产党宣言》最后的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共产党宣言》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检验点8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和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经济状况: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阶级状况: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即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的兴起,标志着欧洲工人阶级在欧洲的崛起。历史阶段。

理论条件:19世纪三大杰出理论成果——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现实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

(二)意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给工人运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从此,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形成了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测试点9巴黎公社运动

(一)巴黎公社的成立

3月18日革命成功,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大会在市政广场召开。

(2)革命措施:公社废除了反动的资产阶级军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公社理事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由普选产生。下设行政、军队、公安、司法、财政、教育等十个委员会,行使政府各部门的权力。公社成员和工作人员由选举产生。

(三)巴黎公社的教训

巴黎公社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供借鉴。

(一)俄国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政权,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二月革命胜利后,出现了两种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

《四月提纲》列宁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当前形势和任务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国内意义: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俄罗斯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国际意义:十月革命的胜利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推翻了大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的世界舞台。革命新时代。它也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

四、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测试点10雅尔塔系统

内容:讨论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产、战后和平等问题。本质是把美国和苏联划分为各自的势力范围。

影响:建立了以美苏为首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测试点11美国的“冷战”政策

(一)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

(二)本质:‘遏制’共产主义、遏制苏联

(三)措施

政治:杜鲁门主义;

经济上:马歇尔计划;

军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考验点12:苏联对抗美国冷战政策的举措

经济上: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1955年在波兰首都华沙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同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影响:欧洲两大军政集团北约和华沙条约组织发生对抗,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测试点13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德国分裂:1949年,德国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朝鲜半岛分裂:1948年,分裂为北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南部的大韩民国。

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7月,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并修建导弹基地。最终苏联被迫撤回导弹,说明美国当时占据了优势。

测试点13迈向欧洲统一

(一)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失去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主导地位。西欧国家为了保障自身安全和发展,联系日益紧密。

(2)流程

1950年,法国外长罗伯特·舒曼提出西欧国家联盟“舒曼计划”。

1951年,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旺达、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签署第《巴黎条约》号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7年西欧六国在罗马签署《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为《罗马条约》。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

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组成欧洲共同体。

(三)影响:增强与美苏竞争的实力,改变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

考验点14日本的快速崛起

(一)经济复苏(1945-1955)原因:

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美国的支持、朝鲜战争提供的机遇。

(二)快速发展(1956-1973年)

理由: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先进技术,重视教育;发展外向型经济

业绩:1955年,日本战后经济复苏基本完成。1956年至1973年,日本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三)谋求政权:“政权”目标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

测试点15不对齐运动

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提出不结盟主张。

正式组建:1961年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斗争目标是奉行不结盟、不结盟政策。

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正式确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20世纪70、80年代,把反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自成立以来,经济领域的斗争一直是其核心内容之一。

历史意义:加速了殖民体系的崩溃;致力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测试点16东欧剧变

(一)含义:东欧国家执政党相继丧失权力,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性能:

波兰剧变:发生于1989年,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

德国统一:1990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并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两德重新统一。

(三)大幅变化的原因

历史根源:照搬苏联模式,长期受制于苏联

内部原因: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政治上忽视民主法制,脱离群众,导致政治危机

外部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在苏联的影响;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等政策

测试点17苏联解体

(一)原因

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

外部因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

(2)流程

戈尔巴乔夫改革以人文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导致政局不稳定,民族分裂活动加剧;

公告《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将苏联变成松散联邦;

“8月19日”事件改变了苏联的政治力量对比。苏共、俄共停摆,苏共被排挤,国力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俄罗斯等1991年底签署《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布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苏联解体。

(三)影响: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结构的解体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考验点18多极趋势的强化及其影响

(一)特点:呈现“一超多强”格局、多极发展趋势

(2)多个权力中心的存在和发展:

美国: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

欧洲共同体:欧盟于1993年成立,欧元于1999年正式推出;

日本:加快谋取政权的步伐;

俄罗斯:拥有与美国相媲美的军事武器,经济形势正在好转;

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日益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