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然与实然的关系(应然和实然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应该是指事物应该是什么样子,代表一种理想或想法;可能性意味着偶然性,现实性意味着事情的实际情况或者这就是它们的情况。“应该是”出自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理想世界的模仿,是不完美和有缺陷的。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提出了一个由哲学家国王统治的理想国家。观念论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可以用“意念”创造出自然界中没有的东西,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这与中国人安于现状、幸福生活的传统截然相反。
或者也许这是一个机会。科学是偶然的,而不是必然的。例如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可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该法律是有条件的。这个定律只有在理想的情况下(没有外力)才能成立。物理定律不是100%的,它们是高概率的。人们可以尽可能地控制误差,也许99.99%,但归根结底还是很大概率,否则人们可以创造出永动机。
人文学科中的一些概念与物理定律有相似之处,比如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罗翔老师写过一本叫《圆圈正义》的书。从标题我猜他的意思是:正如不存在100%的圆,也不存在绝对完美的正义观,但就像我们可以画一个无限接近的完美圆一样,我们可以无限地朝这个方向努力“正义”,越来越近。
正如我们无法画出一个100%的圆一样,我们也不能直接将发达国家实行的政治制度与民主等同起来,也不能将发达国家与自由国家直接等同起来。因为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都是理念,相当于柏拉图所说的“理念世界”。事实上,如果我们试图对这些概念给出一个完整而精确的定义,我们会发现这是非常困难的。并不是那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了这些理念,而是那些发达国家正在努力践行这些“应该”。这个过程非常困难。所以我们或多或少肯定会看到发达国家存在不民主、没有法治、没有自由、不平等、不公平、不公正的地方。因为这是一个程度的问题,而不是“是否”的问题。
对于现实,通常表述为“维持现状最合适”,这意味着将现状合法化。鲁迅老师已经反驳道:“一直都是这样吧?”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因为实现的困难而停止追求。物理定律不能完全排除偶然性,民主和法治也不能排除各种弊病。那么人类还能继续追求这些想法吗?当然要追求啊!否则我们就只会原地踏步!人类之所以能够脱离动物,达到今天的文明高度,正是因为这些空洞抽象的“思想”的指导。正是因为这些“观念”的抽象和空洞,才成为了人生的指南。太现实、太真实的东西对于指导人生没有任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