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的背景,意义,历程简述(新高考改革的背景,意义,历程是什么)
一、国家实施高考综合改革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答:恢复全国统一高考40年来,高考招生制度不断完善和完善,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考试招生体系。为学生成长、国家人才选拔、社会公平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道路。一条基本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才选拔路径。这一制度总体上符合国情,其权威性和公平性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但也存在社会反应强烈的问题。主要是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简单的“唯分数论”、“一试决定终身”的学生。学习超负荷等现象。
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党中央确定的重大政治任务,是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和推动的重大改革。2013年11月9日至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简称: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号。《促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决定第十二部分第二款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第四十二条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明确规定:推进考试招生改革探索招生与考试、学生考试的相对分离。多重选拔、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终身一次考试的弊端。逐步实行普通高校以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基础的综合评价、多重录取机制。探索减少全国统一考试科目数量,对文科、理科、外语等科目进行社会考试,时间间隔一年以上。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要求,国务院于2014年9月4日印发《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号。上述:010-和《决定》对高考综合改革作出全面系统部署,明确要求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学生多元选择依法参加考试、由学校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单纯的“唯点论”、“一试决定人生”的弊端。
2、我省如何发放《意见》?
答:2014年,上海市和浙江省成为第一批试点,并从2014年秋季入学的新高一学生开始实施。2017年,上海和浙江的新高考方案均采用了“3+3”模式。除语文、数学等3科外,上海的6科(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浙江的7科(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并自主选择3门科目作为高考选修科目。
2017年,北京、山东、天津、海南四省市启动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采用3+3模式,不分文理科。前三项是语文、数学、外语的必考。科目,每科满分150分,采用原考试成绩,总分450分;第二个3是3个选修科目,选修科目通常满分为100分,采用等级分配,总分为300分,满分为750分。
2019年4月23日,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作为全国第三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8个省份,发布实施方案各省高考综合改革。新的“3+1+2”高考模式将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试行。
2021年,又有黑龙江、甘肃、吉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7个省份公布“新高考”改革方案,成为第四批全面实施高考改革的省份。它将针对当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实施。2024年实施,采用与第三批相同的“3+1+2”模式,满分750分。
2022年,河南、山西、内蒙古、四川、云南、陕西、青海、宁夏8个省公布高考改革方案,成为第五批全面改革高考的省份。针对今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实施,2025年实施。落地时,依然采用“3+1+2”模式,满分750分。
关注新高考
3、新高考考试模式如何改革?
1.考试模式是怎样的?
答:新高考改革实行“3+1+2”考试模式:3门必考+1门首选考试+2门选考。即“3”表示语文、数学、外语统一高考科目(不分文理科);“1”是从物理、历史两门首选科目中选择一科,物理和历史分别标注:“2”是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科目中选2门。
2、全国统一高考的考试科目有哪些?
答:从2025年开始,全国统一高考将考取语文、数学、外语三科,不分文理科。评选结果当年有效,每年按照国家统一安排进行。外语科目考试由听力和笔试两部分组成。条件成熟时,将举办两次外语考试。全国统一高考的考试科目由教育部统一。
3.有哪些科目组合可供选择?
答:理论上有12种科目组合可供选择。考生必须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优势和一般大学入学要求进行选择。具体组合如下:
编号物理组合编号物理组合1物理化学生物学7历史政治地理学2物理化学政治8历史化学政治3物理化学地理学9历史化学地理学4物理生物政治10历史生物政治5物理生物地理学11历史生物地理学6物理地理学和政治12历史化学地理4、普通高校统考考生总成绩(文化)的构成是怎样的?
答:考生(文化)总成绩由全国统一高考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成绩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修考试三科成绩组成考生所选科目,满分750分。其中,高考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原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每科满分150分;外语科目满分150分,其中听力部分30分,笔试部分120分。2025年、2026年将延续目前的评分方式(听力成绩暂不计入外语成绩,外语成绩按考生外语笔试成绩的1.25倍计算)。从2027年起,听力成绩将计入外语总成绩。第一志愿物理或历史科目按原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每科满分100分;第二志愿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四选二)按成绩折算计入考生总成绩。每科满分100分。以上就是俗称的“3+1+2”模式。
“2”是指考生从各省规定的化学、生物、地理、政治四科中多选两科。每科原分为100分。换算后,满分依然是100分。起始分数为30分。
转换时,将各科目考生的原始成绩从高到低分为A、B、C、D、E五个等级。每个等级人数比例约为15%、35%。分别为%、35%、13%和2。%。原始分数与年级分数的换算方法表示为(Y2-Y)/(Y-Y1)=(T2-T)/(T-T1)。最终的T就是换算后考生的成绩。上式中,Y代表原始得分(Y1和Y2分别代表原始分区的下限和上限);T代表转换后的分数(T1和T2分别代表转换后分区的下限和上限)。其中,Y、T1、T2是已知且固定的,Y1、Y2的值每年都会发生变化。Y1和Y2的值取决于考生在年级范围内的分数。
5、为什么要分配积分?
“计分制”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新高考“文理不分”的特点。学生可以从多种组合中进行选择,但每个科目的难度都不同。采用计分制可以提高高考的公平性。取消文理科划分后,捐赠制度的最大好处就是平衡了政治、生物、化学、地理四门学科之前存在的难度差异。另外,学生的成绩分配后,其各科成绩的原始排名不会改变,这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学生的成绩具有良好的差异化。新高考打破了传统的文理科划分,为学生提供了12、20甚至更多的选择。选择不同组合的学生可以申请同一所大学的同一专业,因为没有人能够平衡不同科目的试题难度。所以实行积分制相对来说是最公平的做法。比如某大学的计算机专业,要求学生先修物理,然后才能申请。A同学选择了物理、化学、生物组合,B同学选择了物理、政治、地理组合。但由于化学和生物试题难度较大,政治地理试题难度并不是很高。结果B同学被录取了,A同学没通过。这对于A同学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为了弥补这个缺点,通过成绩分配制度,可以更客观地反映A同学在所有选择化学和生物的学生中的地位和水平。它可以反映试题的难度,也可以反映学生B的难度。在所有选择地理和政治的学生中的排名以及试题的难度。如果化学比较难,A同学的70分可能就相当于80分的水平,而地理题比较简单,B同学的80分可能就相当于70分的水平,所以新的高考分数会出现:A同学B的化学最终成绩是80分,B同学的地理成绩是7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