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认识(如何逐渐构建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
作者:朱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合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和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推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加快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建设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必须以中国为反思、以时代为反思,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不断推动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让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在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历史学是支撑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历史和历史科学,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所成立的贺信中表达了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历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殷切希望。这些重要讲话和指示,为中国历史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导,指明了未来发展目标。
中国的史学和研究历经数千年从未间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有力地延续了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传承。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在西方学术体系的冲击下,中国历史走上了一条曲折的转型之路。在这一转型过程中,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历史研究成为中国学界自主探索历史知识体系的中流砥柱。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深入研究社会发展规律,为新中国建设提供历史参考、凝聚前进力量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深入探讨了中国落后于世界现代化潮流的原因、近代以来中国追赶现代化的进程等问题,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原因。紧迫性、可能性和必要性。可以说,这些马克思主义历史研究对于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20世纪末以来,马克思主义在历史研究中的指导地位有所削弱。一方面是由于一些马克思主义历史研究未能彻底克服教条主义倾向,另一方面是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新兴历史学派的引入所致。这些新兴的历史流派拓宽了历史研究的领域,创新了历史研究的路径和方法。然而,一些所谓新兴历史研究侧重于语言游戏和观点革新,导致出现挑战和解构主旋律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洪水。此外,日益分析化的学科体系导致历史体系严重分化,碎片化趋势也日益加剧。学科体系的规范化虽然对很多学科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我们也需要警惕由此带来的学科壁垒。就目前的历史学科结构而言,中国历史中的古代史和近代史各自保持着自己的地位,史学理论和历史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等也日益强化自己的范围;至于世界史和考古学,在成为一级学科后,趋于独立成体系。这种分化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历史的断层,值得关注。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历史学的研究领域被缩小,其实用功能被削弱。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经济学、政治学、法学、新闻学、民族学等社会科学下设有二级学科,开展各自专门的历史研究,在各自的一级学科中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开展这种专门的历史研究,需要扎实的历史基础。然而,现行的历史学学科体系很难给这些专门的历史领域赋予适当的地位,而各社会科学专业史学的实践者往往缺乏基本历史技能的训练,使得这些专门的历史研究容易出现重复劳动。和水平的提高。有限状态。一方面,国家和社会迫切需要这些专题历史研究产出高水平成果作为智力支撑;另一方面,现有的历史体系和社会科学体系很难独立产出相应的高质量成果并培养相关人才。
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推动中国历史独立知识体系的构建。这既是中国历史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反思和批判西方知识体系文化霸权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历史独立知识体系的构建,要立足中国,学习外国,探索历史,把握当下,关怀人类,面向未来,努力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风格。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注重实践应用,充分体现构建独立的中国历史知识体系的主体性和有效性。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指导,坚持正确价值观和政治方向。中国有着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中国必须保持主导地位,避免成为西方知识体系和学术话语的分支或追随者。历史研究不是淡泊世事的象牙塔里的研究,而是具有强烈应用意识和功能性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革命家的许多经典著作多次表明,历史研究是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点和当代中国对构建人类新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意义,没有历史研究就不可能得到深入厘清。
二是弘扬传统,夯实基础,充分体现构建中国历史独立知识体系的传承性和民族性。重视历史、研究历史、以史为鉴,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优良传统。海外史学体系的认识论前提深深渗透着西方中心主义,这并不是历史研究的必然模式。事实上,我国深厚的历史传统对于深化历史研究、培养历史人才具有独特的价值。老一辈史学家坚持以官职、地理、目录、年代等“四把钥匙”作为史学研究的门户。时至今日,这仍然是一个困难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社会形态理论的认知理论是打破碎片化研究的有力武器。这种培养扎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理论视野的思想,有助于区分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的基本功和专业方向的差异,为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开阔视野,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构建中国历史独立知识体系的原创性和当代性。历史虽是消逝的过去,但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人们都认可“让历史昭示未来”所蕴含的合理性。历史学是一门需要不断创新和社会化的专业。特别是当代中国正在经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迫切需要以学术理性提炼新理论、新见解,以规律性总结新经验。观察历史中国,是观察当代中国的重要视角。不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特别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文化,就难以全面把握当代中国的社会国情、当代中国人的愿望与梦想、中国人的选择。发展路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需要系统学习中国历史文化。更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的历史规律,从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因此,如何深刻认识和总结我国从历史到现实的发展道路,如何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角度认识和把握这一伟大变革的深远意义,是当今历史不可回避的任务。完成这个任务,必须从实践出发,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分析演变机制,探索历史规律从悠久历史、时代潮流、全球形势出发,提出有关中国的问题,发出有关中国的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自觉回答有关中国、世界、人民、时代的问题。
第四,要立足本位,注重专业,充分体现构建独立的中国历史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专业性。只有“整合中国史、世界史、考古等方面的研究力量”,才能“努力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相关历史学科的融合发展”。当前,随着新文科建设的全面发展,交叉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兴起也成为历史必须面对的趋势。如何为这些新兴领域开辟必要的发展空间,是历史能否体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方面。只有具有创新能力的历史学才能与许多其他学科开展深入、广泛的合作研究。边疆史、民族史、宗教史、中外交流史、国际关系史等领域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领域,急需跨学科研究。即使是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不能缺少对自然科学史的深入把握。可以肯定的是,一方面,这将有助于极大提升历史学的学科价值,另一方面,也对历史学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包括历史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我们必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独立的中国历史学知识体系,坚持唯物史观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放眼世界,引领时代潮流,贯通古今。为推动中国历史研究的发展、加强中国历史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做出贡献。
《光明日报》(版本06,2023年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