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最公平的竞争(高考是一生中最后一次最公平的不拼爹的竞争)
#2022高考季##高考##学习真的能改变命运#
今天,高考成绩出来了,不得不说效率真快。距离6月7日才过去十多天,祝愿所有参加高考的孩子们不负所望,得偿所愿。同时,我们也想谈谈高考公平的话题。
高考那天,你的朋友圈在调侃你再也无法到达的知识巅峰,感叹十年前、二十年前甚至三十年前命运的转折,或者根据最新高考作文。笑话?记住、审视、甚至批评高考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年度常态。
今天,高考成绩出来了。请仔细审视一下你现在是谁以及你未来想要什么。
而今天,我们也想再和你聊起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高考很公平!
时代变了,高考已经过去十多年了。因为我们距离公平二字还很遥远,无论我们如何思考、如何谈论这个话题,都是不够的。
后来我发现,高考是最公平的考试。穷人的孩子和富人的孩子至少是在同一个平台上的,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高考,真的是中国最公平的考试吗?
“考试成绩面前人人平等。”“高考是平民子弟实现阶层流动的最后一步。”“虽然高考存在很多问题,但我们很难找到比它更公平的筛选方法。”……
这应该是很多人的想法。尽管曾经出现过高考作弊的质疑,也出现过录取地区分数相差较大的情况,但仍然不可否认的是:高考仍然是最公平的,是一个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只要你抓住了,相信你不会有太多的问题。不同之处。
以下列出了许多人认为不公平的制度:
有人说:高考公平最大的问题,便是分省录取制度。
高校招生时,将按照省份、专业分散招生指标。这种制度从计划经济时代一直延续至今。决定录取指标的因素包括地区历史文化、就业分布、地方财政投入等因素。
从理论上讲,中央政府的大学是由全国纳税人支持的,各地区应该得到平等对待。但《大学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调研报告》显示,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家重点支持的“985大学”录取比例占考生总数的30%至40%,甚至50%本地。北京考生考入北京大学的几率是山东、河南等省份考生的数十倍甚至数百倍。
2000年之前,全国高考有统一命题。省招生制度意味着,由于来自不同省份,成绩相同的考生不能公平地考入同一所大学的同一专业。
还有人说:在高考面前,还有一部分人根本没有公平参加考试的资格。
以往,在省招生制度下,为了考虑到不同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高校也会优先招收成绩较低的学生,或者向教育欠发达的地区额外分配招生名额。这种高考“特区”一度开创了“高考移民”风潮。——名发达地区平均成绩学生通过改变户口、开具假证明等方式“移民”到新疆、宁夏、海南等地。2005年以后,为了整治高考移民,采取的策略是有关部门要求进一步加强户籍和学生登记制度,将参加高考的权利与户籍捆绑在一起。近年来,随着“异地高考”政策的全面实施,伪造学籍、假学籍等一些新问题也凸显出来。如何为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异地参加高考开绿灯,同时进一步防范和打击“高考移民”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
例如,在北京,在京学生家长必须有六年合法稳定就业、连续六年缴纳社保、持有有效居住证、有合法稳定住所。——号法规排除了大量非正规就业的农民工。即使满足所有条件,孩子也只能申请参加北京高职院校的招生考试。也就是说,两个同班长大、学业能力相近的孩子,只有拥有北京户籍才能参加本科考试。没有北京户口,无论成绩多好,也只能参加专科考试。
如今,异地高考已经成为一些人头疼的问题。
也有人说:多元录取机制隐忧
以高考成绩为唯一标准、对所有学生实行“一刀切”的招生方式是否公平?
很多人可能会回答,这很公平。评价标准最客观,寻租空间最小,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但问题是什么?
高考考什么,你平时就学什么。测试问题本身通常有局限性。文科命题政治化、理科考试脱离现实等问题受到批评。学生花费大量时间为考试训练,学习被异化,创新思维被扼杀,基础教育偏离了教学本质。同时,“一刀切”的招聘标准,几乎不允许出现偏才、怪才。在统一的教学思维下,中国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空间也在不断被压缩。
应试教育的痛苦是每个人都感受得到的。高考改革,一方面是考试内容和形式的不断调整;另一方面是增加了分数以外的评价标准,也就是所谓的多重评价。
舆论对多元评价充满担忧。以前的高考制度没有分数以外的“特殊渠道”。比如上面提到的贫困地区优先录取。矫正政策曾被高考移民所使用。民族造假、户籍造假。抛开造假问题不谈,按地区、民族或户籍区分招生也忽视了各个群体内部的巨大差异。比如,艺术体育特长生加分政策、提前入学、证书造假、团体项目混分、各种丑闻相继出现。再比如,高校优惠招收华侨、留学生时,肯定会出现假华侨、假外国人。
多重评价改革也在这些质疑声中放缓。各地高考改革方案正在小范围探索新的评价模式。上海称为“两基一参考”——以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依据,参照综合素质评价;浙江称为“三位一体”,广东称为“综合评价录取模式”——是根据高校组织的综合考生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成绩和能力测试成绩,将折算后的成绩作为学生录取标准。
这些破解应试教育的改革思路值得肯定,但人们的担忧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回应:
审视所谓的综合素质,流动儿童、留守儿童、贫困农村的孩子如何与4岁学钢琴、5岁学英语、上大学的城市孩子公平竞争?每年夏天卢浮宫和大英博物馆?
多元化招生下的矫正措施能否真正惠及那些贫困弱势学生,而不是成为特权阶层的寻租渠道?
很多人都说,高考应试教育抹杀了孩子的天性与创造性。
我对这个观点的真实性表示怀疑,也不同意。而且,我不喜欢自然之类无法量化的东西。这可能是我的问题。
然而,来自农村的孩子,家里三代人都是农民,能力很少。如果没有参加高考,他们很可能还在务农。从出生起就决定了他们的未来公平吗?
如果一个社会,大部分情况下努力都得不到认可和回报,那这个社会是不是有问题呢?或者说“多劳多得”的普世价值值得质疑吗?我们可以做什么?
说了这么多,我们能做什么呢?
高考如何改革只是专家和政府的事?距离我参加高考已经有十多年了,我的孩子距离将来参加高考还很遥远(我什至已经下定决心让他参加国外高考)。高考怎么改跟我没关系?
高考改革当然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一个社会,如果连高考、教育都不公平,还谈什么其他公平呢?
面对不公平,我们可以做得有很多。
理性地思考。分清楚应然和实然,理解问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多元录取沦为寻租通道,问题不在多元,而在于中国高校的治理模式。行政化体制下,缺乏监督机制,没有建立起现代治理机构,难以确保招生公信力。农村学生难以在综合素质考评下胜出,问题不在于考评综合素质,而在于如何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相对公平、优质的素质教育资源。
基于理性思考,理性发声。积极参与到政策改革的倡导之中,参与到与高考改革有关的公共讨论之中。
基于理性思考,有序地参与行动。如果没有非本地户籍家长的行动,就不会有异地高考政策的松动;如果没有残障社群持之以恒的抗争,残障学生今年就不会享受到合理便利、平等参加高考。
更公平的教育,意味着更公平的社会,更公平的未来。这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如果你上一所普通的大学,大学不挂科,剩下的时间都在宿舍打游戏,你很可能就能找到一份普通的工作,走到人生的尽头。
但是,你应该对自己的生活负责,而不是随波逐流,这是你自己的选择。只有努力工作,才能过上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最后,我想说:高考结束了,有喜有忧,但不要轻言放弃,就算高考是这个社会上最公平的一件事,你也别以为考好了就站上了人生巅峰,考差了就一无是处。未来的许多不公平,依然可以通过你的努力来改变。
加油吧,少年郎!
(此处已添加图书卡,请前往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此处已添加图书卡,请前往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