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乔全英(乔素凯工匠精神)
乔苏凯(右二)一有机会就想回家乡看看老乡。
说到核电站,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陌生而神秘的地方。
乔苏凯是长治历城人,是我国第一代商用核电站的核燃料操作员,也是我国唯一一支能够对核电站受损核燃料组件进行水下修复的团队的带头人。25年来,乔苏凯一直保持核燃料作业零失误。主持和参与的项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9项。
五一期间,央视推出新一季《大国工匠》,介绍了各行业、各领域的五位“工匠”,乔苏凯就是其中之一。
8月8日,本报记者走进乔苏凯的家乡历城县南社村,采访了回乡探亲的“大国工匠”乔苏凯。
创建了46,000次连续操作且“零”错误
初秋的历城,有些微凉。
8月8日上午,记者坐在历城县南社村乔苏凯家门前的一棵老树下,听乔苏凯用纯正的历城方言与村民聊天。村民们从他的衣服上看不到他身上闪耀的光环,更没有人知道他从事的是走在世界最前沿的职业。乔苏凯是我国第一代商业核电站的核燃料运营商。他是真正的古力儿子。他简单、善良、温柔、坚韧……
“上技校之前,我在鲤城度过了一生。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吃饭的时候,大家都会坐在街门口的石凳上,一条街有两排。谁做的饭好吃,就分给别人家。孩子们比较慷慨,村里人就像一个大家庭。虽然我离开家乡几十年了,父母也不在了,但我会回来的。一有机会就回老家几天,看看父母和老乡,看看小时候跑过的地方,走过的山,趟过的溪。”乔苏凯津津有味地说起自己的童年回忆。
乔苏凯,45岁,是中国广核集团的核燃料操作员。他没有高文凭,但主持和参与了19项获得国家专利的项目;他没有超人的天赋,但他以强大的能量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得细致、彻底。他的团队总共有20个国内项目。核电机组已完成100余次核燃料装卸任务,创造了连续4.6万次作业“零”失误的记录,实现了燃料作业“零”失误和换料设备“零”缺陷,堪称成为保护核安全的典范。
当记者问起他成就背后的秘诀时,乔苏凯诚实地笑了:他威风凛凛,严谨细致,即使考了99分也交不出100%的题。“工匠精神”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能忍耐脾气,静下心来尽力,懂得积累和传承。
继承了父亲吃苦耐劳的性格
乔苏凯出生于历城县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他的父亲乔瑞廷是一名军人。1974年,乔瑞廷在天津陆军某师炮兵团进行武器创新实验时牺牲。当时乔苏凯还不到两岁。
“以我的年纪,我对父亲应该没什么印象,但脑海里却一直定格着一个场景:当时家里搭了一个新柜子,父亲高兴地抱起我,把我放在我在柜子里。我抬头一看,他,一个高大威严的军人就在我的面前。后来,当我和妈妈说起这件事时,她证实了这件事发生了,但我再也不能到底是想象还是记忆。”乔苏凯说道。这也许是血肉之间令人心碎的渴望。
乔苏凯对父亲最多的记忆来自于母亲和家庭的故事:父亲是一个特别勤劳、乐于助人的人。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他的父亲在天津部队,每次回家探亲,都会带着大大小小的袋子。他帮助村民从天津搬东西。每次回来,他都会到村里家家户户坐坐,聊聊日常生活,帮忙做一些家务。如果有人需要给他买东西,我父亲会把它写在一本小本子上。
乔苏凯的父亲生前热爱读书、思考。他在军事通讯营做科学研究时去世。至今,乔苏凯家门口的墙上一直挂着“烈士及军人家属”的牌子。这个标志是他们家族的荣耀,也是乔苏凯的一生。骄傲:“上初中的时候,我穿着父亲留下的军装,感觉很威严、很自豪,我想我以后一定要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好军人。”乔苏凯也继承了父亲的诚实和善良。乐于助人、刻苦学习的良好品格。
乔苏凯的母亲高春贤是一名小学教师,也是一位坚韧的中国女性。丈夫去世时,她年仅28岁。她已经决定那年秋天全家参军,但没想到的是一个坏消息……虽然经历了生死考验,但高春贤并没有向命运屈服。乔苏凯说:“我和妈妈去过很多农村学校教书,无论去哪所学校,她都充满热情,吃苦耐劳,不求功利,积极对待每一天的教学工作。2015年春天,69岁的高春贤结束了与癌症抗争四年的坎坷人生。
决定报名南下成为一名多面手
乔苏凯的妹妹乔素芬回忆,乔苏凯小时候就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初二的时候,家里的收音机坏了。他把所有无线电拆开并重新组装,然后用天线将它们连接到地下。我已经忙了好几天了,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翻新后的收音机比原装收音机效果更好,音质更清晰。
乔苏凯的努力也体现在学校课堂上。“乔苏凯总是不满足于既定的结论,想方设法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每堂物理实验课,其他同学听懂了就心满意足了,但乔苏凯却常常试图用其他方法得到同样的结果。”结果。为此,他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在后来的工作中,乔苏凯主持和参与的研究成果共获得了19项技术专利,这与他的研究成果密不可分。勤奋的精神。”初中物理老师陈晓敏谈起乔苏凯时充满了自豪。
1989年,乔苏凯初中毕业,考入临汾电力技工学校。在校三年期间,他不仅刻苦学习专业知识,还担任过学校学生会宣传部长、山西电力报特约记者。毕业时,因为热爱写作,所以写得一手好字,在学校成绩也很好。通过笔试、面试后,乔苏凯被分配到漳泽发电厂新成立的实业公司财务部。著名的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来学校招聘技术工人。怀着对外面世界的无限向往,乔苏凯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报名,通过了培训和考试,如愿被大亚湾核电站录用。
1992年7月下旬,乔苏凯从临汾转机至西安,乘火车到广州,再转机到深圳,正式来到大亚湾核电站,在核电站现场服务部工作维修办公室。刚开始,他在起重队工作,工作很辛苦。许多操作要么在露天,要么在封闭的工厂中进行。无论是烈日下的户外,还是密闭喧闹的工厂,他都要一口气完成。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乔苏凯这个刚出校门的“小男孩”表现出了惊人的耐心和毅力。他苦练了好几次,就是为了跟随并稳定汽轮机厂起重机185吨主钩的吊钩。月亮。
南方汽轮机工厂的温度极高,不到10分钟人们就已经大汗淋漓,就像是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但乔苏凯从来不畏艰难。就这样,乔苏凯用了三年的时间,学会了服务行业内的很多基本技能,并取得了叉车证、驾驶证、起重机证等。当时,乔苏凯接触了全国各地的起重机。大亚湾电站车间。都可以熟练操作。正是在那段时期,乔苏凯通过长期接触起重作业和行车作业,认识到为了确保核电站的安全,必须保守决策,注重细节,凡事都做到彻底,不遗余力。留下任何隐患。必须仔细考虑所有方面,以确保最终安全。
1993年7月大亚湾核电站第一批核燃料运抵后,乔苏凯开始从事核燃料业务。他从核燃料领域最基础的岗位做起。为了提高专业水平,乔苏凯于1999年考入华南理工大学热能工程专业,四年间,边学习边工作,担任加油督导员和加油顾问。
水下修复核燃料棒,全国唯一
乔苏凯介绍,他的帖子是一个像大海一样的蓝色泳池。美丽的水面下,是触目惊心的核燃料。每隔一段时间,核电站就需要进行一次检修。对于核电站来说,这是最重要的时刻。部分核燃料需要更换,损坏的核燃料组件需要修复。
“修复受损的核燃料棒是难度最大、风险最大、危及生命的事情,目前国内只有我带领的团队能够完成这项任务。”
“运行中的燃料棒内部气压非常高,一旦损坏,整个放射性气体就会迅速扩散到工厂内。因此,为了防止整个工厂受到放射性污染的影响,我们已经停止了所有通风,必须戴口罩。”由于核燃料棒具有很强的放射性,因此必须将它们放置在含有硼酸的水池中以屏蔽辐射,这意味着修复工作必须在水下完成。修复的第一步需要打开组件的插座,需要在水下拆卸螺丝的过程。与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螺丝拧紧不同,乔苏凯需要使用4米长的杆子,将其伸到水下3米才能操作。这是一个对精度要求严格的动作。”1毫米的高度差,这个螺丝就拧不进去。我们的长杆有四米长,扭矩传递到水中。这完全取决于人的经验和感觉。一不小心,螺丝就会被损坏。”
看似简单的螺丝拧紧,却是核燃料修复的关键点。在整个修复过程中,像这样的关键点操作是成败的关键。乔苏凯说,“有400多道工序,其中200多道是临界点操作,是不可逆的。一旦这个临界点出现故障,就意味着整个燃料组件修复工作失败了。”如果出现故障,燃料组件无法堆放运行,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最关键的是把(折断的)燃料棒取出来,一不小心就会损坏,裂变气体会释放出来,危及生命。我们核燃料工作一定要小心谨慎,所有操作仅通过手势来指挥。”乔苏凯解释道。
“现在我们的核电机组越来越多,我是伴随着我们国家的核电长大的,我很自豪。如果没有家乡的人文滋养,就没有我的今天,我取得的这些成就是分不开的。”来自家乡的水土。不开放,我爱我的家乡,我爱我的鲤城!”乔苏凯说道。
记者张文举通讯员王建民郑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