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合肥育英学校!

合肥育英学校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习方法 >青少年科技大赛获奖名单(青少年科技大赛获奖作品)

青少年科技大赛获奖名单(青少年科技大赛获奖作品)

发布时间:2024-11-08 15:24:01 学习方法 399次 作者:合肥育英学校

本报记者/李翔宇

近日,昆明市某小学六年级学生陈某石以项目成果《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获得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小学组三等奖。由于他的研究内容超出了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发了公众的质疑。

青少年科技大赛获奖名单(青少年科技大赛获奖作品)

7月15日、16日,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和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秘书处分别发布通知,决定撤销省一等奖和省一等奖。该项目获国家三等奖。将颁发奖品,并收回奖牌和证书。7月15日晚,涉事学生父亲、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陈永斌发表声明并致歉,称其过度参与项目编译过程书文字材料,申请交接该项目所获奖项,并尊重和服从竞赛组委会关于本项目奖项如何处理的意见。

此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诸多获奖作品都被质疑声包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这个举办近40年的国家级品牌赛事,首次以可疑的形象走进公众视野。

连锁反应仍在发生

重庆涉案项目名称为《二氢杨梅素调节肝脏脂代谢及细胞外基质生成的作用研究》。该项目由重庆某高中二年级学生彭某山完成,荣获第33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高中组一等奖。

7月13日,“鼎香园”微信公众号发文称,前述获奖项目中的数据图片与陆军军医大学硕士生张宇的论文《AMPK/Smad信号通路在二氢杨梅素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部分重叠。

此次获奖项目公布的导师为易龙、李其林、张宇。易龙也是张宇硕士论文的导师。对此,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科技服务中心工作人员7月14日向媒体回应称,彭某山的论文之所以与张宇的论文部分相似,是因为张宇是她的导师。彭某山在张宇的指导下完成了该项目。彭某山从高一开始就花了一两年的时间进行这项研究。她的研究视角符合高中生的研究水平,也与张宇的论文视角不同。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工作人员表示,大赛组委会正在关注并积极调查,如有调查结果将及时反馈。

另一个受到质疑的获奖项目是武汉市两名小学生完成的“《茶多酚的抗肿瘤实验研究》”,该项目获得第33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小学组三等奖。

外界质疑该项目需要研究人员从裸鼠身上提取肝脏肿瘤。实验本身逻辑性要求较高,小学生很难完成。该项目由武汉某小学五年级学生李某义和三年级学生李某清完成。他们的父亲、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李洪亮回应媒体称,自己没有参加。孩子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实验,操作都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没有出现违规的情况。武汉市科协今天也在一份声明中表达了对该奖项结果的认可。

此外,获得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高中组一等奖的项目《基于同步辐射技术对提高镁合金硬度的热处理过程的研究》也因使用了上海同步辐射光源而受到知乎网友质疑。

同步辐射光源为国家级科学设施。目前国内仅在北京、上海、合肥三地建成并投入使用。多位科研人员表示,使用同步辐射光源科学装备的申请门槛高、审批程序严格、预约等待期长。向高中生提供的情况比较少见。

该项目的作者、广东省东莞市某高中二年级学生曾某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文核心期刊《航空材料学报》上发表论文。论文第二作者、通讯作者周碧金,是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周必进学院副院长曾小勤与获奖项目作者曾氏同姓,研究方向重叠。曾小勤还是《基于同步辐射技术的WE54镁合金原位时效研究》期刊编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一个有历史的竞赛项目

据第35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介绍,大赛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生态环境部、国家体育总局、知识产权局、自然科学基金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从全国中小学提交的项目,到市级比赛、省级比赛和全国比赛,每年约有1000万青少年参加不同级别的比赛。经过市、省比赛选拔推荐,每年有500多名青少年选手可以参加全国比赛。

该竞赛创办于1982年,原名全国青少年科学创造发明大赛暨科学研讨会。每两年举办一届,已举办十届。2000年,大赛正式更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2002年与全国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实践活动合并,每年举办一届。2019年,教育部清理中小学生竞赛时,该赛事是进入“白名单”的31项全国性竞赛之一。

刘伟是华北某市一所重点高中的教师。负责科技创新竞赛工作十余年。他说,学校通常会在每年暑假前通知学生比赛开始,学生可以自行报名参加比赛,利用暑期备战项目。秋季学期开学后,学校统一接收学生提交的申请材料,并提交至本市竞赛主办方——市科协。每年11月左右,市科协确定初评奖项级别和名单后,将评选出一等奖和部分优秀二等奖项目进行终评和答辩。现场答辩成绩优秀的项目将送入省赛进行初评。在答辩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的项目,其奖励等级也可能会降低。省赛决赛答辩在次年4月左右举行,全国赛一般在每年7月中下旬举行。也就是说,当年全国赛的参赛作品,都是从上一年开始申报的。

刘伟提到,学生的申请材料包括申请表、新颖性报告、项目研究报告和附件。根据竞赛《航空材料学报》,查新报告是指每个参赛者在项目研究开始前和报名参赛前必须对项目主题和内容进行查新,并提交至少一份真实、规范的查新报告。刘伟指出,新颖性检查报告与论文抄袭检查不同。主要证明项目的创新点是否成立。因此,学生无需去专业机构或学术期刊网站查新。有的同学还去百度搜索。

刘伟告诉《规则》,市级和省级比赛的评委一般都是来自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主办方拥有相应的评委专家库。比赛前,主办方将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评委。这个过程有相应的保密要求。

参加过河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学生董森对部分评委的专业对口提出了质疑。他说,他参加的一次省赛决赛答辩的项目是关于单片机的,但答辩评委都不是该领域的专家,很难有效沟通,他差点与奖项失之交臂。

对于备受质疑的造假问题,刘伟表示,《中国新闻周刊》有“三自”“三性”评价原则。所谓“三自”,包括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和研究课题、自己生产和撰写论文;“三性”就是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他坦言,把握“三自”、“三性”是很困难的。因为其他人很难真正确定项目选题、研究和写作过程中外部帮助的程度。现有的科技创新大赛初评和终评模型并不能完全排除项目中过度使用外部力量的情况。在初评中,评委在审查申请材料时会发现一些问题,但有些问题仍然很难发现。即使是期末评审的“最后一关”现场答辩,学生也可以通过熟记项目要点、预判评委提问内容等提前做好准备。而且,一般来说,专家评委不会带着质疑舞弊的预期来提问。

在刘伟看来,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的一些同学是真正对科技创新感兴趣的,有一定的创新潜力和能力。对于这类非常规人才,应该为他们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渠道和平台,而不是笼统地认为中小学生依靠外力、作弊进行研究性学习,更不能完全堵住科技之路。为年轻人创新。

公开资料显示,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发明创造大赛暨科学研讨会一等奖获得者、第二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发明大赛暨科学研讨会二等奖获得者范晓辉,现任中科院董事会讲席教授。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受托人,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学。光学天文望远镜“大型双目望远镜”科学委员会主席,并荣获美国天文学会年度青年天文学家奖。

大赛的吸引力在哪

“像最近曝光的这种造假现象每年都会发生,每年我都会看省部级获奖名单,有些项目名称看一两遍都看不懂研究内容,必须逐字逐句地进行分析。”“这个乍一看像是一个大学级别的研究项目。”刘伟说道。

他还透露,市场上有专门举办科技创新活动的培训机构或教育机构。此类公司通常提供从奖项指导、自主招生、高考咨询和报名等一站式服务,并收取大量费用。“只要有需求,市场就会迎合它。”

一项原本旨在鼓励年轻人立志科学、大胆创新的全国性品牌活动,一度与高等教育挂钩。参赛者的潜在奖金曾经是相当可观的。根据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规则》规定,高中应届毕业生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等奖的,可免试高考并保送在学院和大学学习。

另外,根据教育部《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保送生办法》,在省级以上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或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获得一等奖以上的人员高中可在考生统考总分上加最高20分。

学生凭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成绩考大学或加分的政策在2014年后成为历史。2010年,教育部、国家民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颁发《关于做好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关于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和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高中教育阶段,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实践活动)和“明日小科学家”颁奖活动并获得第一名和第一名的学生二等奖由学生所在省属高校招生委员会决定是否在学生高考成绩上加分不超过20分申请录取大学,学生将不再获得申请大学的资格进入大学。获奖学生拟参加试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评估的,各高校应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参加评估的资格。该政策将适用于2011年秋季进入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2014年高考学子们依然享受着比赛最后的加分红利。今年年底,根据《通知》,大赛的高考加分政策也被取消。考生的相关科研专长和创新潜力可以作为自主招生试点院校优先通过初审的条件。

取消入学资格和高考加分,并没有影响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热度。因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获奖情况仍然是自主招生的重要条件。2015年之前,国内自主招生由各大高校组成的“北约联盟”、“华约联盟”和“卓越联盟”进行。但无论是哪个联盟的高校,都将国家级、省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项或“优秀创新潜力”作为自主招生、自荐的硬性条件。

从2015年开始,教育部开始规范高校自主招生,以全国统一的阳光高考平台取代了原来的“联盟”。但国家级和省级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在自主招生中的重要性并没有减弱。

2019年教育部颁发《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新规定提高了自主招生的门槛,也大大削弱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项的作用。

时至2020年,“强基计划”全面取代自主招生,这对于希望利用科技创新大赛奖项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考生来说,无异于一颗“震撼弹”。参加“强基计划”的主要高校仅以高考成绩优秀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5个重大学科竞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以上作为评选标准,宣布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项将在高考中进行。优势几乎为零。

作为多年组织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的参与者,刘伟表示,2014年之前,全国一等奖、二等奖有推荐资格时,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的热情较低。处于最高峰。2014年之后,虽然保送资格被取消,但高考加分和自主招生的优势依然存在,因此竞争依然备受关注。近两年,由于自主招生政策发生巨大变化,科技创新大赛的热度明显下降,从每年提交的项目数量就可以看出。虽然科技创新竞赛在高考中的作用已经成为过去,但这样的奖项对于准备申请国外大学的学生来说仍然非常有吸引力。

(文中刘伟、东森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