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书写内蒙古发展新篇章(打造内蒙古亮丽风景线提几条意见)
新华社呼和浩特7月14日电标题:内蒙古:打造北疆亮丽风景线
新华社记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深入内蒙古考察调研,连续五年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内蒙古代表团审议,为内蒙古长远发展描绘了蓝图、明确了道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构筑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大局”的要求,各族干部群众同舟共济,艰苦奋斗,团结起来“建设美好未来”内蒙古,共同努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
经过几场夏雨,智利川草原绿草如茵,红花竞相绽放。
这是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的莫日格勒河(2021年7月21日拍摄,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连震摄
这片历史上“天高气爽、原野辽阔”的草原,曾经退化成一片布满沙石的荒滩。2012年以来,呼和浩特实施大青山前坡综合生态保护治理工程,近3万亩的敕勒川草原逐渐恢复生机。
“现在这里有近60种植物,大量动物在这里安家,生态有自我修复的能力。”负责草原恢复工作的蒙草生态集团技术研发人员刘思阳说。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最大、最多样化的生态功能区,但生态环境基础十分脆弱。过去,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曾一度加剧草原退化、林缘退缩,不少湖泊水质下降、湖面萎缩。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全区50%以上国土面积纳入生态保护红线;明确锡林郭勒草原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不再新建矿业开发、风电、光伏项目。所有矿业公司在自然保护区内的采矿和勘探活动;加大机构改革力度,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这是位于内蒙古库布其沙漠的光伏发电基地(2020年9月14日拍摄)。新华社记者连震摄
内蒙古距离北京最近的县多伦县,过去一年遭遇了十几次沙尘暴。经过十年不懈努力,打造了百万亩樟子松基地,曾经的荒草丛生,如今绿树成荫。
十年来,内蒙古每年完成林业1000万亩以上、草原生态建设任务3000万亩以上,位居全国第一。目前,全区森林覆盖率已达23%,比2012年提高1.97个百分点;草原植被综合覆盖率达到45%,比2012年提高5个百分点。
十年来,内蒙古通过科学规划、系统治理、产业引领等举措,打好“荒”、“沙”攻坚战。全区平均每年完成荒漠化防治任务1200万亩,占全国荒漠化防治任务总量的40%。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现了从“黄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重大历史转变。
这是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三河村的稻田(2020年9月5日摄)。新华社发(比利格摄)
十年,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2015年,内蒙古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截至目前,大兴安岭林区销售碳汇产品总交易额已超过3000万元。每年通过休牧休养恢复草原约4.04亿亩,通过草畜平衡合理利用草原6.16亿亩。超过140万户农牧民从中受益。
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连日来,在准格尔经济开发区,今年新引进的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徐工集团等多家龙头企业正在加紧前期建设,新能源技术产业基地已开始筹建。成形。
党的十八大以来,准噶尔旗积极探索“立足煤炭、多元发展”道路。煤炭核准产能由2012年的2.6亿吨增加到2021年的3.5亿吨;建成绿色矿山70个,数量和质量居全区前列;推动清洁高效电力输出和一流现代煤化工基地建设,推动煤炭产业从原料到材料、从低端到高端升级。新能源产业快速腾飞,着力打造“风、光、储氢”“汽车”产业,目前已核准风电、光伏指标超过460万千瓦。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国能神东洗煤中心,煤炭被洗选并装上卡车(2021年12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连震摄
准噶尔旗是内蒙古经济发展的缩影。内蒙古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肩负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但也受到“一煤主导”的经济结构和“采煤卖煤”粗放式发展的困扰。
“十三五”以来,内蒙古坚决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着力从资源依赖、粗放高碳、分散低效向创新驱动、绿色低碳、集约高效转变,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全面深化“科技兴城”行动,高标准建设乳品产业、稀土新材料、草种产业三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这是在内蒙古呼和浩特拍摄的运煤特种列车(2021年10月15日拍摄,无人机拍摄)。新华社发(夏亮摄)
2021年,内蒙古能源消费指标将结束持续增长态势,由“红”转为“绿”;非煤产业增加值占比60%左右,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2012年的158家增加到2021年的1223家;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5480亿元,是2012年的5倍多;2022年,国家全面启动“东数西算”工程,内蒙古将成为国家计算枢纽节点,获得新机遇。
近年来,内蒙古抓住国家“双碳”战略机遇,把新能源产业作为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发挥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禀赋和沙漠、戈壁、和沙漠,打造风能、太阳能和储氢四大产业。簇。新能源装机比重从10年前的22%提高到2021年的36%。2021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能源发电量首次突破1000亿千瓦时。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有着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进内蒙古”等民族团结的故事就像草原上的牛羊一样,数不胜数。
时值盛夏,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三河村的稻田连绵起伏,犹如一片绿色的海洋。“我们村有朝鲜族、汉族、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回族六个民族。民族团结、互助是我们村的优良传统。”三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徐忠峰说,起初只有朝鲜族村民种水稻,后来其他几个民族也加入进来,朝鲜族村民无私地向大家传授种植技术。现在村里水稻种植面积已超过1万亩,成为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内蒙古赤峰市兴安街道林皇家园社区居民刘桂霞(右二)在民族技艺传承班上为学生讲解编织技艺(2021年8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贝赫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内蒙古民族团结事业作出重要指示:“我们要珍惜并继续发扬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和崇高精神。“要深入践行互助理念,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鼓励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共同发展。”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内蒙古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着力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建立民族工作定期专题学习机制,相关工作已纳入民族工作专题研究。自治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打造浓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更要做大量的“润物细无声”。
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巴彦敖包嘎查蒙古族村民在乡村文化活动室表演蒙古族艺术《乌力格尔》(2019年4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彭远摄
群舞《中国梦》气势磅礴,歌舞升平《站在草原望北京》激情澎湃,《好来宝》、《三句半》等语言节目朗朗上口。7月12日,“石榴籽共筑梦想”农牧民文化活动在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高黎班镇道奔恩格尔嘎查成功举办。
2017年以来,兴安盟创新成立覆盖团旗四级村的1088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促进会”,开展“石榴籽,共筑梦想”等活动,使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更加贴近实际和生活。贴近群众。
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伊民中心学校校长梅华当选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后,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她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的程度,是民族团结、民族和谐的根源。灵魂。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原上的羊群正在觅食(2021年7月15日拍摄)。新华社记者连震摄
梅花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校管理,引导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将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深深植入孩子们心中。在伊民中心学校经常组织的“民族团结家庭”、“我为祖国歌唱”等主题活动中,《红领巾心向党》、《童心向党》等歌曲是孩子们最愿意唱的歌曲。天安门广场前的各族儿童聚会场景是孩子们最常画的画面。“我们学校有汉族、蒙古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120多名学生,他们互相帮助,共同成长。虽然年纪还小,但他们已经明白了民族团结的意义。”梅花说。
内蒙古各族人民正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砥砺前行,为让祖国北疆山水更加美丽而奋斗。(记者于长虹、张云龙、刘一德、侯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