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发明了什么阵法 比诸葛亮八阵图更厉害的(曾国藩发明了什么阵法 比诸葛亮八阵图更厉害的是谁)
湖南省博物馆作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和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八个国家重点博物馆之一,收藏了许多曾国藩的珍贵文物,为研究曾国藩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实物资料。清朝历史。
其中,有一张曾国藩在进行球队训练时使用的手录阵型图。
我们知道,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金田村爆发。由于八旗军和绿营都无法抵挡太平军的攻势,清政府觉得绿营和八旗军已经不够了,于是下令各省举行团练,协助太平军的进攻。“攻剿”运动。1853年,在湖南丁酉老家的曾国藩接到命令,协助湖南巡抚张良组织湖南团练。
后来,曾国藩认为团练作用有限,不能承担重任,于是组建了一支单独的军队,即湘军。
湘军士兵大部分是湘乡地区的农民。他们一直以务农为生。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刀枪,更不知道如何行军打仗。现在要把他们培养成一支能冲锋陷阵、克敌制胜的军队,谈何容易。为此,曾国藩制定了一套“辨己之力”的军事礼仪,并发明了一套阵法来训练湘军。
此阵吸取了诸葛亮八阵的优点,模仿了戚继光的鸳鸯阵。
诸葛亮八阵是诸葛亮推演前代兵法所创。可见于《三国志》、《晋书》等。杜甫曾赋诗赞道:“功劳三地,号称八阵”。“江上战图尚存,蜀中阵法熠熠生辉。”然而,曾国藩在发明这个阵法时,注意到了诸葛亮八阵的缺点:“诸葛武侯(诸葛亮)的八阵,分四直、四角,若一侧对敌,则中间主力作战,两角坚守,使三边士兵与中间主力换位,一队战斗时,另一队休息,另一队战斗时,这支球队就会休息。这个方法是最好的,也是最难学的。”
戚继光的鸳鸯阵是对抗倭寇时使用的战阵。明代时期,火器在战场上得到广泛使用,杀伤力和破坏力大大增强。已经不适合使用大而密集的阵型了。戚继光根据东南沿海丘陵沟壑、河流纵横、道路狭窄的特点,创造了鸳鸯组。戚继光利用鸳鸯阵训练“戚家军”,提高他们的战斗力。在与倭寇的战斗中,他百战百胜,逐渐平息了倭寇。
曾国藩所创阵法,融合了八阵和鸳鸯阵。具体来说,以营关为中心,分为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个方位。正四个方向的前、后、左、右各有四个哨兵。每位哨兵指挥两队霰弹队、两队持枪队、四队刀枪队。同时,前哨2队和左哨2队为东南角士兵;左哨二队和后哨二队为东北角士兵;后哨2队和右哨队分西北角兵;右哨2队则分西北角兵。前哨队和前哨队两队,就是西南角的士兵。
湘军出去打仗,无论数量有多大,都要分成五部分。一是“主力”,正面迎敌;二是“两奇兵”,部署在侧翼,煽动敌人;三是“响应部队”,在我军被击退后实施救援;第四是“伏击部队”,伏击敌人;五是“营卫”,负责看守营寨,防止敌人偷袭。
为了便于教学,曾国藩还亲自将这套阵型绘制成图纸来训练湘军。后来他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最终形成了湘军的行军作战风格。
曾国藩率领这支湘军与太平军作战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历时10年。太平军中有很多著名的将领。杨秀清、石达开、萧朝贵、李秀成、陈玉成等,都骁勇善战。但他们无法占到曾国藩率领的湘军的便宜。
终于,1864年,曾国藩率湘军攻破了太平军守卫了11年的天京(今南京),宣告了太平天国起义的覆灭。
[参考:《清史稿》《1854-1855年间曾国藩办团练时手录阵法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