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2021年了写给女朋友的话(就快2021年了)
t-node='块'data-draft-type='table'data-size='normal'data-row-style='normal'
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钱卫红指出,人类活动对全球变暖的影响需要研究。气体是过去50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将上升2。对于这一被许多政治家和部分科学家广泛认可的观点,中国科学家、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钱卫红教授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人类活动并不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全球平均气温最多本世纪就会上升。0.6,不可能达到2的阈值。
无法对应“拐点”,是钱卫红对“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论”不同看法的第一个论据。他分析了全球气温变化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曲线,发现从1750年到195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缓慢增加。1950年以来的50多年里,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速度为是过去200年的六倍。可见,二氧化碳浓度从缓慢上升到快速上升的“拐点”是在20世纪50年代。然而,全球气温从较凉爽的小冰期到全球变暖时期的“拐点”是在1850年代,比二氧化碳的“拐点”早了一百年。他指出,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无法解释全球变暖时期以来的平均气温变化,更无法解释上个世纪的年代际气温振荡。温室气体对气温升高的贡献需要进一步研究。
钱卫红认为,“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论”也缺乏科学的时间尺度基准。仅靠近几十年的温度趋势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快速增加并不能预测下个世纪的温度变化,而且最近的趋势也会因自然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他认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就像不同尺度上波动的叠加。数天至数周的短期温度变化主要是大气内部热量的调整和重新分配的过程。季节以上时间尺度上的温度变化应反映太阳辐射以及大气底层海洋和陆地表面的多时间尺度变化。太阳辐射和海洋温度的年代际变化是影响全球气温长期变化的重要因素。
钱卫红提出,海洋变化、太阳辐射强迫等四个因素的变化会影响全球气温的波动。在2004年以来的中德、中英气候变化会议以及2006年发表的论文中,钱卫红提出了“长期趋势和短期振荡”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