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合肥育英学校!

合肥育英学校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习方法 >2020高考歙县洪水延期(歙县高考洪水)

2020高考歙县洪水延期(歙县高考洪水)

发布时间:2024-04-14 18:31:01 学习方法 491次 作者:合肥育英学校

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2020年高考推迟一个月。

7月7日,高考第一天,安徽省歙县遭遇50年一遇的洪水,千余名考生无法到达考点。经研究上报教育部,歙县考区原定于7月7日举行的语文、数学科目考试推迟至9日,综合、外语科目考试将于7月8日正常举行。

2020高考歙县洪水延期(歙县高考洪水)

歙县高考延期,引发全国关注。其实,“大考”延期,古已有之。在古代,科举考试延期的原因通常是自然灾害、战争等重大事件。

北宋时期,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由于一名考生生病,皇帝决定推迟考试。事情的主角是苏轼的弟弟苏辙,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李闲子

嘉佑六年八月,东京汴梁天气渐凉。苏轼、苏辙兄弟居住的京城怀远站,正在为即将到来的考试做准备。谁料,当时年仅23岁的苏澈却突然得了重病,卧床不起。

眼看着考试期临近,苏澈的病情却毫无起色,让全家人都着急了。幸好当时的宰相韩威公(韩琪)爱惜自己的才华,亲自提议推迟考试,说:“我的一个兄弟不准参加考试,这是很不得人心的。”

这个理由翻译到今天,几乎就是“没有‘二素’的高考,就是没有灵魂的高考”。但当时的皇帝宋仁宗爽快地答应了。此后,“韦公叔遣人问安否,闻全国皆安,遂试之”。结果,原定于8月中旬的考试直接推迟到了9月。

嘉佑六年级发生的考前风波,在当时和后来都是一段佳话。时至今日仍有人议论纷纷,说科考是为了苏澈这个学霸而推迟的。但事实上,当时的破例推迟并不是国家统一的贡考,而是另一种形式的科考——制科。

苏轼和苏辙早已以才华闻名,是嘉佑六年计划中的“状元”人选。图为电视剧《清平乐》中的苏时和苏澈。

四个人的“高考”

宋代的科举制度中,除了全国统一固定时间举行的贡试外,还有制度科。宋代,太祖赵匡胤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制度建设。

所谓制度考试,就是皇帝根据需要下令举行的考试。与“全国统考”相比,制制科目的报考门槛更高。干德二年(964年),宋太祖下旨开设制制科,明确了制制考试的精英路线。国家大事”。如果说公举考试相当于今天的国家统一高考或公务员考试,那么知科考试则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专门设立的针对高端人才和官员的选拔考试。

系统有多高端?据聂重启统计,两宋科举考试只有二十二人,中进士的只有四十一人。与长科录取的约10万人相比,这41人都是佼佼者。

嘉佑六年,苏轼、苏辙兄弟参加的“高考”,只有四人有机会参加。所以,因为苏澈生病而推迟考试的人数,远远达不到“全国统一考试”的规模。尽管如此,非同寻常的延期还是给苏氏兄弟留下了巨大的面子。

这是因为,与父亲苏洵一样晚年的苏轼、苏辙兄弟,自幼就以才华闻名。虽然他们现在才二十多岁,但在京城已经展现出了“顶尖”的潜力。所以,韩琪说“不让这些兄弟中的一个去尝试,很不得人心”也不为过。

后来,苏轼和苏辙也没有辜负韩琦和宋仁宗的恩情,都取得了第三名和第四名的好成绩。宋代的入学制度分为一至五品,但据此认为三品就意味着“公平”,那就大错特错了。

宋代对于参加考试制度的选拔非常严格,考试题目是专门为“出类拔萃的世俗之才”量身定做的,难度很大,要求很高。从宋仁宗开始,科系要求高级诗50首,而且高级诗必须“诗词精良”。苏轼、苏辙兄弟当时的著作仍完整地保存在各自的文集中。如果你打开并阅读一篇文章,你就能深深体会到“词论卓越”的价值。

苏辙在系统考试中的进步(摘录)确实没有给宋仁宗留面子。

并且,宋朝制科录取虽分五等,但前二等为虚设,所以三等实则第一名,如同进士科状元,乃至高于状元。自宋以来,获得第三等的人苏轼是第二个,而且兄弟俩还差点双双拔了头筹。《宋代制科考略》记载,当时考官司马光主张给苏辙评第三等,但因苏辙的进策谏言皇帝尺度过大,另一名考官胡宿认为不能录取。司马光找到宋仁宗,得到了一句“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司马光会意,于是折中给了苏辙第四等。

宋仁宗确实很珍惜人才。仁宗英年早逝。后来,他的皇后曹氏回忆说,嘉佑六年,宋仁宗完成学制回国,非常高兴。他拉着皇后说道:“我现在又给我的子孙添了两位宰相,太平。”对于苏澈的“不逊色”,倒是没有什么顾虑。

宋仁宗称苏轼、苏辙为“太平宰相”。图为电视剧《宋史·苏辙传》中的宋仁宗与曹皇后。

制科盛衰

治理国家,人才是最重要的。科学体系并不是宋代开创的。

早在汉代就有贤人响应圣旨的对策,隋朝也有颁布圣旨升人的规定。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东方朔等都响应圣旨,为官。

以圣旨选拔人才的制度可以追溯到汉初。图为电视剧《清平乐》中的东方朔。

但到了唐朝,“知科”真正成为一个科名,并进入国家选举制度。同样在唐代,科学技术达到了鼎盛。唐代学术体系的繁荣,得益于保荐人众多、设立学科众多、著名学者众多。

在唐宋时期,有科技背景的人处于蔑视科技链条的绝对顶端。唐代对进士有“保举”,但考上科举者立即授予官衔,且官衔一般高于进士。因此,士人把科举视为“荣誉晋级”。史料记载:“自开元以来,清朝遍及天下,士人无耻无耻,不耻以文抒发,响应圣旨者,最多者二人。”少则千人,少则一千人以下。”

在文化、经济高度繁荣的唐朝,为了招揽人才,考试不仅没有固定的时间表,而且科举的名称也设置得令人眼花缭乱。《大汉天子》说道:“上至兵家,下至将军,上至山林,下至奇才,无一不具备,只是一个名字而已,主人此刻可以为所欲为。”换句话说,就是为了招揽“杰出人才”。皇帝随时都会拍拍脑袋立下新的臣民。

到了唐代,除了常规科之外,还另设科,以等待“非凡的人才”。这不仅弥补了正规科的不足,而且完善了科举制度。这是非常有创意的,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王勃、张九龄、元稹、白居易、杜牧等都出身于制造业。

到了苏轼、苏辙所在的宋代,科学体系实际上已经衰落了。宋朝的臣民制度并不盛行。主要原因还是太难了。与唐代科举制度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不同,宋代的科举制度直接与进士考试相比。其主要目的是招收能治国、治天下的高端公务员。考试严格、难度大,根据写作情况择优录取。

在这样的标准下,“唐朝军事谋略、披荆斩棘”如果运回宋朝,就只能“做不到”了。比如今天的哔哩哔哩。UP主在某个领域拥有“非凡的天赋”,想要获得成功,却被要求写一篇博士论文。他只能感到无助。

到了宋开宝九年(976年),甚至出现了“孝弟李天、才武范范皆选进试,七百四十人”的尴尬局面,但考试中“没有什么突出表现”进一步打消了大家参加考试的念头。创造科学的勇气和热情。这也是仁宗愿意为苏辙延长考期的原因,甚至当对方写论文公开批评他时,他仍然宽容任用,还愉快地向皇后炫耀。

到了南宋时期,系统科学实际上已名存实亡。元明时期没有制部。清代,朝廷曾设立博学宏词部、孝廉房政部、经专部等,但并未形成制度。专门针对“杰出人才”的“高考”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追溯到嘉佑六年秋,宋仁宗用自己的慷慨和爱才之道,为北宋招揽“奇才”,成为千古传奇。遗憾的是,王朝的衰落和灭亡不是一两个“太平天国宰相”所能扭转的。

(编辑/这个和那个)

这和那公众号

微信ID:thethisthat

关注了解更多东方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