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合肥育英学校!

合肥育英学校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习方法 >高考想作弊怎么办(高考想作弊-后果很吓人)

高考想作弊怎么办(高考想作弊-后果很吓人)

发布时间:2024-08-29 06:53:12 学习方法 66次 作者:合肥育英学校

考科举,演好文官升职记

我们都猜到了,您的下一个问题一定是:我怎样才能成为宋朝这么正经的公务员呢?

高考想作弊怎么办(高考想作弊-后果很吓人)

先给您说一条小道,宋朝选拔官员,有荫补这个制度。您是高级官员的直系、旁系子孙,或者特别欣赏的门客、异姓,都有荫补做官的机会。一般的官员,荫补的名额只能从子孙中产生。但您也得懂这个制度的规矩,第一,荫补的官员要申请报批;第二,名额是有限制的,即使宰相一级,最多也就可以推荐5个人;第三,升迁提拔受到限制。所以这条道路,看似捷径,其实是羊肠小道,机会不多,还显不出您的本事。您还不如干脆一点,自己努力一点,走阳关大道呢!

这条阳关大道就是科举。您或许受到现在一些观点的影响,对科举制度有一些偏见,把科举和八股文画上等号。其实在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是能做到的最公平、最可行、最有利的人才选拔制度。隋文帝发明科举制度之前,官员都是世袭制。只要您是权贵的子弟,甭管您有没有智商情商,有没有品德人格,都能做官。平民子弟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施展抱负,改变命运,希望十分渺茫。经过隋唐的探索实践,科举制度到了宋朝,已经相当完善。宋朝经济、文化、科技的昌盛,就是由一大批科举制度选拔出的人才共同努力创造的。举个例子来说,北宋共有宰相71人,科举进士出身的就有64人。

你在宋朝参加科举考试是幸运的。因为与唐代相比,宋代的科举考试科目较少,录取的人较多。国家扩大招生是为了经济、文化和技术的发展。唐朝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而宋朝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您被录取的概率大大地增加了,更有信心了吧?

宋朝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秋天时,您得先参加地方考试——州试。如果在州试中脱颖而出,来年的春天您可以参加礼部组织的省试。要是您顺利通过省试,当年就会有幸参加殿试。殿试的考官就是皇帝本人。您心里可别紧张,能进入到总决赛这个这个环节,已经证明您出类拔萃了。只要您把平时的真才实学如常展示,就等着皇帝给您直接授官吧。因为参加参加殿试的考生,是不需要再经过吏部的考核就可以任命为官的。

无论什么年龄段,人们对于考试选拔最痛恨的就是舞弊。因为公平、公正、公开的规则被违反,学者的信心被摧毁。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你可能也会担心这个问题。我可以告诉你,宋朝对于防止科举作弊做了制度保障。

首先,殿试就是一种保障。就算您通过各种关系作弊通过初赛、复赛,您,还有包庇您的人,真有胆量现场糊弄皇帝这个最大考官吗?这不是想在老虎嘴里拔牙吗?

其次,限制知贡举的权力。知贡举就是省试的主考官。为了防止知贡举提前做好作弊的准备,朝廷都是临时任命知贡举。另外,还配备权同知贡举若干名,分散主考官的权力。您要是想作弊,就必须把这几个考官同时摆平。要知道,他们之间也相互监督着,所以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科举考试前,考官们必须住在贡院,断绝跟外界的联系,跟现在中考、高考命题老师的待遇一样,这又增加了一道防线。

另外,设立别试制度。假设您和其中一位考官有亲属关系,必须在另设的考场另派考官进行考试。

最后,实行糊名和誊录制度。糊名,就是把您参加考试的个人信息都封起来,谁也不知道这份试卷是谁的。考官想给谁私下打高分,也认不出他的卷子啊!但这个还有漏洞,试卷上的字迹、记号也可能被利用来作弊,誊录制度就是堵这个漏洞的。您自己写的那份试卷,会被专人再抄写一遍,您的那些字迹,做的记号,全都白费,因为考官评分的时候见着的都是誊录卷。

所以,在宋朝的科举考试中,您做不了弊,也不用担心别人作弊。您需要做的,就是平日刻苦攻读,胸藏锦绣走上考场就行了。美好的仕途在朝您招手呢。

您在科举考试中考取功名,在宋朝会很快被任命为官员。不像唐朝,考取功名和为官还不是一回事儿,有功名却一辈子没做上官的大有人在。宋朝在这个方面效率还是挺高的,也很实际。花那么大力气组织考试,不就是为了选拔人才,让他们尽快发挥才干,为朝廷为国家做事吗?您在上任之前,应该对国家行政机构和官员的设置、功能有所了解,否则您做了官对这个官职的责权利是啥一头雾水,您怎么尽职尽责呢?

先说中央行政机构和官员。宋朝皇帝直接领导的三个机构是: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分别是民政、军政、财政的中央机构。

中书门下,简称中书,是正副宰相集体处理政事的最高行政机构。宰相级别的官员有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侍中;副宰相级别的官员有副宰相、参知政事。这些文职官员,掌管除军事、财政的一切政事。

枢密院,国家最高军政机构,第一长官通常由文官担任,官职设置有枢密使、枢密副使、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

三司,主管国家财政的最高机构,即盐铁、度支、户部三部。其长官称三司使,号称"计相"。

这三个行政机构原则上由皇帝直接领导。其官员特别是第一任首长不得相互兼任。这样的制度设置和原则,实际上是宋太祖所设想的分权,防止官员独揽权力,对皇室地位造成威胁。想想看,如果同时掌控国家的金钱、国家的军队、国家的行政指挥权,那确实是相当可怕的。

唐朝尚书省分掌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在宋朝也沿袭下来,但尚书省撤销,六部由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根据职责交叉管理,比较混乱。

宋朝专管监察的机构是御史台,倒是一直沿袭了唐朝的制度,其长官称御史中丞,副长官称侍御史知杂事,主管纠察百官,肃正纲纪。御史台的监督权力很大,如果弹劾宰相,宰相必须辞职,由副宰相升任宰相,而弹劾成功的御史中丞会转任枢密院的官员。之所以有这样的规矩,是为了防止权力很大的宰相和监督机构勾结,也为了控制御史台官员公报私仇,打击政敌。

以上皆是京城的机关、官员。一般来说,在仕途初期,都会从地方官员开始。

宋代地方政权分为三级:路,府州军监,县。

最大级别的"路"设有安抚使司、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监司。

次级别府州军监设有官员知府、知州、军、监、通判。

这些名字你可能觉得很复杂,但实际上,这种设置的原则和中央政府是一样的,就是分权、制衡、监督。

宋代地方机构的最低级别是县,县一级的官员有知县、县丞、县令、主簿,基本是中央下遣,没有军事权力。

假设您一开始是一名地方官员。如果你想取得更大的成功,你就必须得到晋升。宋朝的官员升迁其实是有迹可循的。只要你走在正轨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自己的职责,你就会有通过“磨”获得晋升的机会。'磨勘",就是业绩考核制度,所有在官场任职的人,经过一定时期,都可以主动申请升职。经查明其资历与升职的规定相符,不需要您在职务上有特殊的表现,职位都可以逐步上升。

您在宋朝的仕途之路,总的来说,得靠您自己的努力。当然咱们也希望您运气好,得到意外的赏识,迅速成为治世之能臣。如果宋朝因为您的言行、功绩变得更好一点,拥有现代科学文化素养的您,又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