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合肥育英学校!

合肥育英学校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习方法 >思政课堂教学取得的成效(课程思政建设成果)

思政课堂教学取得的成效(课程思政建设成果)

发布时间:2024-09-05 15:51:54 学习方法 599次 作者:合肥育英学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课建设,对加强思想政治课建设作出全面部署、系统部署。培训班。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思想政治课建设提供原则和方向指导。十年来,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提升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开辟了新的发展格局。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重要支撑,谱写思想政治课建设史上的辉煌篇章。

思政课教学理念不断更新升华

思政课堂教学取得的成效(课程思政建设成果)

观念是实践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学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教学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不断更新和升华教学理念,特别是“培养“有道德的人”、“思想政治课”、“大思想政治课”。“新时代思想政治课教学”等概念的提出和具体运用,彰显了新时代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鲜明特色和实践品格。

“立德树人”的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进一步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根本任务。思想政治课。立德与立人,是“立德”与“立人”的有机结合。一方面,思想政治课教学以“德”为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引导学生立德树人、遵守公共道德、严于律己。私人道德;另一方面,思想政治课教学以“育人”为核心,坚持为党为国家育人,培养无愧民族复兴伟大任务的时代新人。立德树人理念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它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导向,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课程思想政治”的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门课程都要守好通道、种好责任田,让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走入正轨”。同方向,形成协同效应。”重要讨论,明确了课程的思想政治理念及其目标要求。作为新时代思政课程教学理念的突破,思政课程强调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等各类课程蕴藏着可挖掘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能够发挥多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多维度的教育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这些课程朝着相同的方向前进并以相同的频率产生共鸣。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号文,强调要根据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课程的具体特点,科学设计思想政治教学体系。教育部公布2021年课程思政示范工程名单,确定699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99名课程思政教学教师和团队、30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共建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国家、地方和大学各级的多层次课程。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示范体系。

“思政大课”的概念。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的医疗健康教育界人士时指出:“要用好‘思政大课’,一定要结合实际,上思想政治课不能想当然,读文件是死气沉沉、枯燥的。”“思政大课”理念诞生于新时代广阔的社会实践天地,适应了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质量提高的现实需要。“大思政课”的“大”在于思政课的重大责任,即培养有大爱、大道德、大情怀的时代新人;在于思想政治课的大内容格局,旨在讲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得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得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是一门帮助学生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课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培训班;思政课课程体系庞大,包括大、中、小学横向衔接、相互衔接的思政课程体系,以及融合专业课程思政要素的课程思政体系,以及相互协作的课程思政课程体系。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长期教育体系。“大思政课”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有力支撑,更好地将思政课“课堂空间”与社会生活“实践空间”结合起来,深刻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思想政治课教学体系。“思政大课”概念提出后,教育部和中央网信办联合打造“云上思政大课”,各地也进行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有益探索。国家。不少高校主动出击、积极创新,着力完善四史“重大思政课”、抗疫“重大思政课”、“重大思政课”等。冬奥会等,充分展现了“思政大课”的生命力。

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不断改革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课的本质是讲真话,要讲究方式方法,把真话讲得深、讲得透、讲得活。”方法更注重“形式”,内容更注重“实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讲授道理深入、透彻、生动的必要条件,能够做到“形式”与“实质”的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支撑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思政课教学方式不断优化,形成了系统化、综合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系统。

一方面,信息技术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在思政教学质量建设中,“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齐心协力,“实体课堂”与“模拟课堂”有机结合,一系列新颖的技术手段融入到思政课中。随着我们对思想政治教学方式规律性的认识不断深入,思想政治课程的呈现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包括传统的线下实体课、预录的“慕课”、在线直播等。2020年,107门思政课入选教育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其中在线课程14门,线下课程27门,18门线上线下混合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5门课程、43门社会实践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信息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显著成效。

另一方面,探索因地制宜、因校施策、因材施教的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取得重要进展。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有其内在规律,但不同地区、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实际情况又各有特色、各有不同。不同类型的学生对思政课也有不同的需求和期望。决定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省一策”“一校一策”“终身一策”思想政治教学方法探索取得重要进展。目前,全国思政课教学中已广泛采用的教学方法有:问题链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班(小组)讨论式教学法、经典学习式教学法等。案例教学法、专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视频教学法等。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多样性、多维性对思想政治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师生互动和学生主体性引导。随着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学的考核方式也逐步调整和完善,包括课堂作业考核、课程论文考核、课堂展示考核(演讲、辩论、情景剧、微电影等)。),广泛运用演讲考核、研究报告考核、期末试卷考核等课堂考核方式,促进“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统一。

思政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教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支撑思想政治教学质量提升,党和国家大力建设坚强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教师队伍政治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广大思想政治教师心系“国家大事”,不断提高政治过硬、感情深厚、思维新颖、视野开阔、严以律己、人格正直的核心素养,并用科学真理感染学生、引领学生、教育学生,努力实现“为师”与“为人师”的统一,增强思想政治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配备了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形成了12.7万名教师共同承担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大格局。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数量翻一番,总体达到师生比.035万人的要求,基本解决思政课师资短缺问题各级和类型学校的课程。教育部社科司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专兼职教师超过12.7万人,比2012年增加7.4万人。十年来,思想政治教学队伍的充实和成长,深刻体现了我国思想政治教学质量建设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建设一支过硬的思政课师资队伍,用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推动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高质量的教师,才能有高质量的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地方政府、学校汇聚力量,建设坚强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这些措施使思想政治教师的管理体系更加完善,思想政治教师的层级结构更加科学,教师的核心能力不断提升。在物质支持方面,要构建体现思政课特殊性、与思政课教师教学研究特点相匹配的评价体系,设立项目资助计划,加大对名师、青年教师的支持力度。加强中青年教师和教学队伍建设,巩固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教师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结构优化方面,打造老中青一体化的“橄榄型”教师队伍,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榜样作用和带头作用,打造教师队伍的“高原”和“高峰”。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在素养培养方面,健全思政师资培训培养体系,丰富思政教学资源供给,完善思政课程示范推广体系,全面提高思政核心素质教师。

思想政治课教师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在理论宣传、社会培训等社会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报告(2020)》调查结果显示,仅2020年,参与调查的302所高校共举办理论讲座余场,听众超过273万人次,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飞进寻常百姓家”许多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收获了无数“粉丝”,受到了青年学生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思政课教师的社会美誉度不断提高,广大思政课教师产生了高度的荣誉感、责任感和认同感。全党全社会关心、尊重、支持思政课教师的氛围日益浓厚。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在主流媒体中的“出镜率”较高,“影响力”较大。今天,广大思政教师坚守专业,站稳讲台,更加认同自己的专业身份,对开展思政教学工作更加坚定信心和底气,主动承担起责任和使命。培养有道德的人,认真严格遵守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规范和要求。

思想政治课教学和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和管理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为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思政课建设标准更加明确和规范,“谁来管理”“如何管理”“谁来评价”“如何评价”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和解答。

从组织管理上看,地方党委对思政课建设的主体责任不断巩固,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思政课建设的机制不断完善,思想政治课教学有了更加坚实的组织保障。党的领导落实到思政课建设全过程、各个环节,成为思政课教学的优势和底气。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好融入各级各类学校发展全局。学院党委书记、校长明确是学校思政课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学校相关领导不仅要下功夫办好思政课、建设好思政课,还要备好、讲好思政课,还要听好思政课、评好思政课。《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规定,学校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每学期至少给学生讲授思想政治课4小时,学校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每学期至少讲授思想政治课2小时。学期。党委书记、校长等负责思政课建设。学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领导人员每学期至少参加1小时的思想政治课。此外,学校职能部门(如宣传、教务、科研、财务、团委等)要结合自身特点和职能定位,协调支持思政课的办学。

从教学管理角度看,思政课教学管理标准制定取得重要进展,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重要原则。思想政治课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规模等不断规范。一方面,思政课学时、学分等硬指标进一步明确。《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2020)规定了不同学历层次思想政治课的学分要求。例如,本科层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为5门课,共16学分,硕士层次必修课为1门课,共2学分,博士层次必修课为1门课程2学分。统筹思政课实践学分设置,将实践教学纳入思政课教学体系。学分要求为本科2学分,专科1学分。另一方面,思政课课堂教学规模进一步规范,推广和倡导“中班教学”与“小班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室容纳的学生人数一般控制在100人以内,力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教学评价看,思政课评价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充分发挥评价激励的“指挥棒”作用。学生评价、教师自我评价、教学督导评价、同行专家评价、公众评价等思想政治教学评价体系不断完善。鼓励和激励思政课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思政课教学评价导向更加明确,更好地克服了教学评价的形式主义倾向,为推动思政课教学体系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有了支持,解决了思想政治教学“谁来评价”和“如何评价”的问题。

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显着提升

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各级党委、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不断增强,教学成果显着。

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提高直观地体现在学生听课满意度的提高上。从教学过程来看,课程、教学、教师“三位一体”共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满意度和获得感。2017年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年”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思想政治课优良率达到83.2%,86.6%的受访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或者比较喜欢上思政课,91.8%的受访学生表示非常或者比较喜欢思政老师,91.3%的受访学生表示非常或者比较喜欢思想政治课的收获。根据《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报告(2020)》,2020年北京高校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平均评价得分为93.45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平均评价得分为93.68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评价平均得分为93.68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评价平均得分为93.70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评价平均得分为94.62分:010教学评价平均得分-是95.32点。总体来看,北京高校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成绩呈现稳步上升趋势。近三年,本科生思政课平均评价分保持在93分左右,研究生思政课平均评价分保持在95分左右。处于出色的水平。

思政教学成效的提升还体现在学生对思政课程的“质”评价和描述,以及学生对学习的主观体验和直接感受。知识传递、价值塑造、能力培养是衡量思想政治教学成效的重要标准。中国青年报对全国238所高校2270名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发人深省”、“生动”、“创新实用”、“具有穿透力”的评价并描述思想政治课。常用的关键词。这些描述性话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积极评价,深刻展现了思想政治课对于学生知识体系构建、价值取向形成、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质量。(作者吴庆涛、赵正新为清华大学首批文科高级教授、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主任、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