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豆瓣评分8.2(豆瓣评分8.2是什么水平)
《我要进前十》是一部反映高考、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微电影。几年前就已经发布了,但由于其特殊意义,今天再次向学生展示。
正如一切不应该只看表面一样,仅仅看电影的标题,你可能会认为这一定是又一个陈词滥调,但事实并非如此。虽然只有33分钟,但其中包含了很多东西,比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思想,很多时候我们会去谴责学生,但家长和老师做的一定都是对的吗?对学生来说,除了成绩,是否还有更多更重要的东西值得坚守。
电影一开始很搞笑,但越深入就越发现:喜剧的核心是悲剧,搞笑情节的背后总有悲伤的基调。
叶晓辉是高三火箭班的最后一名成员。火箭班由各班成绩最好的学生组成。原本只有25个名额。然而因为班主任是叶晓辉的三叔,叶晓辉被霸王打了。到达火箭班。因为高手太多,叶晓慧每次考试都只能垫底,也就是班上倒数26名。
本来这个分数在总成绩排名中还算可以,但是却出现了一群八卦亲戚。每次我们聚在一起讨论的话题总是谁的孩子又通过了重点考试,谁的孩子厌倦了获得奖学金。所有小一年级的学生都参加了,更不用说已经高三的叶晓辉了。如此千载难逢的“受教育、受激励的机会”,叶父怎能放过。
叶爸爸的初衷是让你叶晓辉可以向那些优秀的亲戚学习,可这个聚餐本身早已不是亲戚间情感沟通的渠道,而充满了虚伪、攀比、炫耀的味儿。所以不但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反而会让孩子更加逆反。
作为一名建筑工地承包商,叶爸爸最大的心愿就是儿子考出好成绩,考上好大学。这也是他成长的最好机会。亲戚们都说,只有考到年级前十,才有机会进入重点大学,所以叶晓辉能否考到年级前十,成了叶爸爸的一个担忧。为此,叶爸爸将叶小慧锁在了房间里,前期是打骂、羞辱,但叶晓辉脸皮厚不吃这套,后期又用手机作为奖励,只要能进前十,手机就归他。尽管叶晓辉反复强调26名也是成绩,但叶爸根本不听。
多重因素下,叶晓辉动摇了,他说服了班里的千岁二把手严行,共同购买试题作弊。
为了取得好成绩,学生在考场上采用各种作弊手段。
为了取得好成绩,好女孩只知道如何学习,却不知道如何微笑或向别人打招呼。
为了取得好成绩,一名学生一日三餐都喂韭菜,因为一位庸医说吃韭菜可以刺激脑细胞有氧运动。
为了达到好的效果,一个女孩把自己的头发像仙人掌一样在不同的地方扎起来,因为她听一个给她扎头发的小伙子说,头皮大量接触空气可以促进脑细胞的有氧运动。
为了取得好成绩,身体状况极差的学生经常晕倒、向同学隐瞒成绩、虚伪、撒谎。
作弊成功后,万年的老二如愿拿到了年级第一名,但她很快就后悔了。因为她之所以一定要拿第一,是因为想看到父亲参加家长会时开心的表情,可自从她升入高中后一次第一都没拿过,而父亲再也没参加过她的家长会。这次家长会父亲来参加了,她也看到了父亲久违的开心表情,可她却后悔了。
于是,她举报了作弊行为,也叮嘱叶晓慧以后不要再作弊了。经过这件事,女孩笑了,变得随和,学会了关心别人。她也从心底里觉得自己很好。太棒了,即使你不能获得第一名。
叶晓辉没有如愿进入前十,只取得了班里第十二名的成绩。他的父亲站在门外责骂他。他用锤子把锁着的门砸开。虽然遭到父亲的毒打,但还是失败了父子二人终于可以敞开心扉、面对面地交流、沟通了,而不是隔着一扇门、彼此都不了解对方的真正心意。
叶晓慧班主任办公室的一位老师说:“现在的孩子太虚荣了,为了这样的成绩,为了作弊什么都可以做。”
可虚荣的只有孩子吗?孩子又为什么会虚荣?为什么把成绩看得那么重?难道没有老师和家长的功劳?
考试取得第二名固然很好,但就因为没有像初中时那样考第一名,爸爸就没有来参加家长会。然后父亲爱的到底是孩子还是成绩,还是只爱会考好成绩的孩子?
一个高中连续三年成绩第一的男孩,为了帮助心仪的女孩参加考试,宁愿交一份英语空白试卷。然而26年级的他还是通过了考试,还被父亲骂了。在家长眼里,成绩比学习更重要。爱情更重要吗?虽然这个男生的做法确实不妥,但也算是一种进步,这至少说明他的成绩并不是他唯一的问题。
对于每天喂韭菜的男孩来说,该是多么痛苦啊。他打嗝的时候散发着韭菜味,周围的人都不喜欢他,但他为了取得好成绩,还是忍了下来。难道父母不应该反省一下吗?成绩比孩子的健康更重要?
女孩子谁不想年轻漂亮呢?一个漂亮的马尾辫不是比把头发扎成奇怪的形状更好吗?就是为了让头皮接触到大量的空气,促进脑细胞的发育,取得好成绩。
表现基于学校和班级排名。这孩子就算拿了演讲比赛一等奖、跳高一等奖,也只是因为火箭班倒数第一,就被当成学渣了。
有时候我们真该反思,问题真的都出在孩子身上吗?还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本身就存在问题。
某些家长的羞辱式教育,美其名曰是为了孩子好,其实只是自己的人格发展不成熟、不完善,把自己的情绪、压力、面子、尊严转嫁到孩子身上,自己都做不好的事情,却要孩子来背负。
前不久,那个跳楼的初中生当众被妈妈打了一巴掌,这不是打在家庭教育面前的响亮一记耳光吗?
同样,只重视成绩而忽略孩子健康、品行、人格发展的学校教育也只会培养出流水线的产品,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影视杂谈##我要进前十#
我是@心理咨询师嘉兰。我喜欢看电影和戏剧。我用心理学的视角来理解情感、阅读生活、分析热点话题、谈论教育。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