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让我陶醉(故乡让我流连作文)
曹文轩,1954年1月出生于江苏盐城,中国儿童文学作家。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现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2016年,曹文轩荣获“国际安徒生奖”,这是中国作家首次获此殊荣。2017年,《蜻蜓眼》荣获首届“吴承恩小说奖”。2019年,《草房子》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小说选集》。
我出生在苏北水乡。我是在吱吱作响的桨声、渔民的跺脚声(催动鱼鹰下水)和老式水车的溅水声中长大的。
小时候,我的家乡很穷,所以我对贫困的记忆非常深刻。
记得当时没有什么吃的,妈妈就让我从河里砍了一堆草,然后放进无油的铁锅里仔细地炒,说是要做给我一盘“炒韭菜”。我初二的时候,冬天穿的棉裤经常“破洞”。撕破的破洞会吐出棉絮,甚至会露出屁股。这让我在女孩子面前总是感到羞耻和尴尬,常常下意识地靠着墙住或者靠着树来掩盖棉裤的破洞,所以我特别能理解孙少安的愤怒和尴尬。《平凡的世界》因棉裤破洞而被嘲笑。
这段悲惨的农村生活已经在我的灵魂深处扎根了。二十年来,乡村塑造了我的一切,所以我注定属于它。因此,在我的作品中,我无法摆脱对乡村生活的回忆和怀念。
正是那份朴素、朴实的苦难,给了我幻想的翅膀,让我用幻想来弥补缺欠和空白,用幻想来编织明天的花环,用幻想来安慰脆弱的心灵,用幻想来抚慰脆弱的心灵。增强我的信心。苦难给了我彻底的人生历练,也给我的性格注入了永久的坚韧和乐观。难怪福克纳说,作家最大的财富就是有一个艰难的童年。这对我来说是非常真实和合适的。
虽然我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乡村题材和过去的故事,但我并不认为这些人物和故事在今天已经过时。“从前”也是一种现实——过去的现实与今天的现实具有同样的意义,并且由于历史的沉淀,我们会对过去的现实有更深刻的把握。因为人类的基本人性,或者说基本的生存条件和基本的审美倾向,是不变的、永恒的。另外,从文学创作规律来看,作家只有尊重自己的经历,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才能写出最真实的作品。
我一直相信我的家乡是最美丽的。我对它的着迷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更是一种审美的着迷。它不仅是对外表的迷恋,更是对美好人性的迷恋。
那里的人民虽然贫穷,但他们善良、淳朴;尽管他们不够坚强,但他们总是愿意帮助别人。我一两岁的时候,经常被邻居带出去玩,然后沿着村里的河边一家一家地传下去,有时甚至传到一两里外。妈妈总是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把我救回来,但当我回到她的怀抱时,我却拒绝再喝她的奶了,因为同样在喂孩子的妈妈们已经用她们的奶喂我了。我想,很多妈妈的乳汁里一定含有很多慈母的善意、爱和宽容。正是家乡的这些人,总是让我觉得世界是善良的。他们的善良和纯朴构成了人性的纯粹之美。他们心中的真善美构成了我创作的主基调。
家乡这片热土不仅给了我身体,还给了我灵气、主题、主题和故事。它让我时刻贴近自然,贴近人性,贴近生命中最美的事物。
摘编自《群众·大众学堂》2019年第6期
作者:曹文轩
责任编辑:高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