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证培训机构应该由谁监管(无证培训机构怎么处罚)
原标题:《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发放——体育、艺术等校外培训标准化
2021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颁布。一年多来,学科领域校外培训管理取得积极成效,但非学科领域校外培训问题依然突出:一些机构资质不足,质量难以保证;一些机构过度营销,抢占市场,无端制造焦虑;一些机构过分牟利,借机抬高价格,扰乱了行业发展秩序……
为保障学生和家长的合法权益,教育部等13部门近日下发《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坚决巩固学科培训治理成果的同时,要同步规范非学科培训,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和期待,尽快让非学科培训回归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地位,满足学校教育的需要。”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指出,《意见》确定了与“双减”工作进展基本一致的非学科培训治理目标:力争实现非学科培训基本建立截至2023年6月,各地培训政策和制度体系基本健全,常态化监管机制基本健全,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基本解决;到2024年“双减”三年任务移交时,非纪律培训治理成效显着,家庭支出负担有效减轻,非纪律培训成为学校A教育事业得到有益补充,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显着提高。
如何解决非纪律校外培训面临的问题?如何实现标准化?对此,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依据《意见》给出了解答。
问:当前,一些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无证经营”,教师也缺少相关资质认证,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如何才能提升非学科类培训的服务质量?
答:针对一些地方非学科类培训门槛偏低、鱼龙混杂的问题,《意见》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明确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与学科类培训机构同样实行“先证后照”制度,须依法取得主管部门的行政许可后,再依法进行登记。行政许可的层级与学科类培训机构保持一致,线上机构为省级管理,线下机构为县级管理。
针对非纪律训练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意见》要求非纪律训练内容应与训练对象年龄、身体素质、认知水平相适应,与身心健康相适应。特点和教育规律,必须全面落实培训教材《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材料管理办法(试行)》,确保培训方向正确。培训时间不得与当地中小学教学时间相冲突。线下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线上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1:00。
在教师资格方面,聘任培训的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体育、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职业(专业)能力(由省级以上主管部门明确规定)或者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他们不被允许就业。中小学在职教师(含民办中小学在职教师)聘用外籍人员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在经营条件方面,要有规范的章程和相应的管理制度。网络机构还应当遵守相关网络安全标准。
问:一些非学科类培训“漫天要价”,乱收费的现象依然存在,同时退费难、机构卷钱跑路的情况时有发生。如何才能尽量避免这些问题,给家长吃上一颗“定心丸”?
答:“物美价廉”是人民群众最朴素的消费观念。办好人民满意的非学科类培训,必须把确保合理定价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针对一些非学科类培训出现的价格违法违规问题,《意见》要求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坚持公益属性,遵循公平、合法、诚实信用的原则,根据培训成本、市场供需等因素合理确定收费项目和标准,控制调价频率和幅度,并向主管部门备案。同时,鼓励各地积极探索通过建立价格调控区间、发布平均培训成本数据等方式,引导培训机构合理定价。通过加强价格管理,防止非学科类培训出现价格过快上涨等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切实降低家长经济负担。
“退费难”、“卷款跑路”是最让老百姓痛心的商家无良行为。各地主管部门要坚定站在人民立场,充分考虑人民群众在“退费难”、“钱跑路”中的“弱势”地位,严厉打击,坚决防控。解决“退费难”、“跑钱”等问题,关键是控制预付费培训费。《意见》要求培训机构收费实行指定银行、专户、专项资金管理。所有费用应记入机构专用账户收取,预付费用与自有资金分开管理。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防止“退款难”。“拿了钱就跑”的问题。同时鼓励培训机构先提供培训服务后收费的经营方式,改变校外培训“先付费后培训”的经营习惯。
问:自从体育、艺术进中考后,报名相关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似乎成了大家的“标配”,给不少家庭增加了经济负担。非学科类培训的任务是不是都交给了社会,学校应该发挥什么作用?
答:不管是学科类学习还是非学科类学习,学校始终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校外培训的定位始终是有益补充。《意见》明确,要统筹校内与校外,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坚持减轻负担与提质增效并重,增加非学科类学习供给,加强音乐、体育、美术等紧缺学科教师配备补充,着力解决教师队伍学科结构性矛盾,开齐开足上好音体美课程,加快构建“双减”背景下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同时,《意见》对规范教育部门及学校引进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作出具体要求,推动在校内以较低价格满足学生和家长需求。
各地中考安排体育、艺术等科目是为了引导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为了竞争选拔。一些非学科培训机构刻意宣传和曲解体育、艺术纳入中考的政策,制造焦虑,迫使学生家长被迫参与校外培训,增加负担。为此,《意见》从问题根源入手,要求改进体育、艺术中考的考试内容、方法和评分方式,切实强化过程考核,逐步实现考试成绩水平的呈现并注重学生体育习惯和艺术素养的培养,坚决杜绝校外训练成果与大中小学招生挂钩。
(本报记者唐倩儿)
【来源:光明日报】
报告/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