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简介资料大全(唐宋八大家简介和代表作)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宋八位散文作家的统称。他们是唐代的柳宗元、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欧阳修、苏轼、苏辙、苏逊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
1.韩愈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他自号“君王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老师”。唐代中叶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后人将他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并称为“千古文字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言辞得体”、“武曲陈言”、“文从子顺”等散文创作理论,对后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传世量为《韩昌黎集》件。
毛泽东评价韩愈:“文学作品,包括诗歌,不应该完成其所要表达的内容,但韩愈的文章和诗歌却只完成了其所要表达的内容。”
2、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侯,汉族,河东(今山西运城永济)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思想家。世称“刘河东”、“河东老师”。因其在柳州刺史期间去世,故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六”;与王维、孟浩然、魏应物并称为“王孟维六”。
柳宗元一生创作诗文600多首,其文学成就大于诗歌。骈文近百篇。散文理性、尖锐、讽刺。游记描述风景,很多人依赖,其中有《河东老师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毛泽东评价柳宗元:“柳宗元是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从他的《天说》就可以看出。这篇哲学论文提出了‘天人相胜’的论点,反对天命论。刘禹锡发展了这种唯物主义”。
3、欧阳修
欧阳修,字永舒,字醉翁,晚号六乙居士,汉族,绵州(今四川绵阳)人,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政治家。北宋时期文学家。
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中进士。历任仁宗、英宗、神宗历朝,至翰林学士,枢密院副使,参政。死后,追赠太师、楚公,谥号“文忠”。晚年被称为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学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一起为后人所熟知。他们并称为“千古四杰”。他领导了北宋诗歌革新运动,继承和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在散文创作上的高成就,与他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改变文风的同时,也创新了诗词风格。在历史上,他也有很高的成就。曾主修《新唐书》并着有《新五代史》。
传世量为《欧阳文忠集》件。
苏轼评价欧阳修:“三下平山堂,半生闻指声,十年不见老仙,龙蛇飞舞”。墙上,若要致敬总督,还是唱柳春风吧,别说一切都徒然转身,它没有变,我脑子里的时候,都是在做梦。……论大道如韩愈,论事如卢植,记事如司马迁,赋诗如李白。”
4.苏洵
苏洵,字明云,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以文学闻名,并称为世称“苏三”。他们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洵擅长散文,尤其是政论,论点清晰,文笔苍劲。着有《嘉祐集》二十卷,《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一起传世。
毛泽东评价苏逊:“看那山谷多深,若有大河、深溪,虽有勇者,不善水,无法可越。”这些都是学者的欺骗之言。”
5.苏轼
苏轼,字子瞻、河中,又号铁观道士、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显,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栾城。河北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文学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中进士。宋神宗年间,曾任职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联副使。宋哲宗即位后,历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侍郎。还到过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徽州、儋州。宋徽宗被赦免北返,却在途中病逝于常州。宋高宗年间,追谥太师;宋孝宗时期,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学领袖,在诗、词、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的文笔大胆无拘无束;其诗题材广泛,清新雄浑,善于运用夸张比喻,风格独特。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散文作品宏大而大胆。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擅长书法,为“宋四大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其擅长墨竹、奇石、枯木等。
作品包括《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陆游评价苏轼:“石岩说东坡不会唱歌,所以他创作的音乐多与节奏不符。”晁一刀曰:“绍圣初,异于汴上东坡。东坡醉后自唱《阳关曲》。”则众非不能唱,而其豪放。他不喜欢定制音乐来适合他的耳朵。他尝试用东坡的歌词来唱。一曲终了,他感觉到风、海、雨即将来临。(《老学庵笔记》)大众不以其身带来祸福。对国家的忧虑变了,千年之后,变得愤怒、凛然。”
6.苏澈
苏辙,又名子游,又名同叔[3],后人称迎宾一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佑二年(1057年),苏辙中进士,初授刺史、商州军事升官。宋神宗在位期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成为河南留守官员。此后,他跟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担任各种职务。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任右司监、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着书被免职知汝州。后多次进谏,多次被贬。宰相蔡京即位,下朝请大夫,于是以太中大夫入仕,并在徐州建宅。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享年七十四岁。复为端明宫学士、宣风郎中。宋高宗年间,进献给太师、韦公。
苏辙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轼齐名,合称“苏三人”。他的生活和学识深受父亲和兄弟的影响。他以散文着称,擅长评论政史。苏轼说他的散文“洋溢着浩瀚的海洋,有歌声、叹息声,但卓越的精神永不失落”。其诗力求追随苏轼的脚步,风格质朴朴实,少有文采。苏辙还擅长书法,他的书法洒脱、工整、有序。全球有《栾城集》位作者。
朱德评价苏辙:“一派三父子,皆为大文学家,其诗文千古流传,皆为峨眉第一。”
7.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福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维新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中进士。历任扬州签知县、鄞县知县、蜀州总知县等,政绩显着。熙宁二年(1069),任参事参事。次年出任总理,主持变法。由于保守派的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被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上任,随即罢官,退守江宁。元佑元年(1086年),保守派掌权,新法全部废除。羽然病逝于中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谥号“文”,晚年称王文恭。
王安石潜心经学研究,着书立说,创立了《景公新学》,促进了宋代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来解释宇宙的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他的“新旧消亡”的哲学命题将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学上,王安石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其散文简洁犀利,短小精悍,论点清晰,逻辑严密,说服力强。充分发挥古文的实用功能,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晚年的诗风注重说理修辞,精妙深邃,深邃而不急。他以其丰富而灵性的风格成为北宋诗坛的独特风格,世称“王景公风格”。他的诗怀旧怀旧,意境浩瀚浩瀚,意象悠远。质朴创造了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感世界。现有的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毛泽东评价王安石:“可以说,有专门的学者,但死者是失败者,因为他们没有常识,不充分了解社会,所以实行不适当的政策。
8.曾巩
曾巩,字子谷,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
曾巩的祖父曾致尧、父亲曾宜瞻都是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颖,记忆力超凡。幼时饱读诗书,能背诵。他十二岁就能写作。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任太平府判官,参军。他以法律法规清晰、量刑恰当而闻名。熙宁二年(1069年),被任命为审查员,不久被送往岳州判刑。熙宁五年(1072年)后,历任蕲州、香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沧州等州刺史。元丰四年(1081年),因史学才华,被任命为史官编撰,督修书院,判太常寺,并兼理礼务。元丰六年(1083年)病逝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谥号“文鼎”。
曾巩为政清正,勤于政事,关心民生。与曾昭、曾布、曾钰、曾弘、曾燮、曾敦并称为“南风七大家”。曾巩有着杰出的文学成就,他的文笔“飘逸、端正、和谐”。他位列唐宋八大文学家之列,世称“南风老师”。
欧阳修评价曾巩说:“大者已是坚固的基础,小者也可以中等规模。”
参考:百度百科
未经本人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