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草原上(一个内蒙古草原上的真实故事)
我在那里,记录了这一时刻并使其成为历史。
从2019年开始,我们推出“我在现场”栏目,利用新华社记者“沉下心、弯下腰、融入情感”的宝贵采访经验,讲述他们的所见所闻,并在重大新闻事件现场听到。想法。
2022年,他们践行“四力”,从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场馆,到神舟飞船发射回收现场;从乡村振兴大潮中的山区农民,到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普通牧民;从几十年守边疆的母子到泸定地震中的“汶川兄弟”;从珍贵文物考古发掘现场到“一带一路”项目建设工地……
他们定格新闻瞬间,记录历史。
自2023年1月1日起,《我在现场》栏目将陆续播出2022年多名新华社摄影师的佳作以及照片背后的故事。希望他们的作品和故事能给你带来希望和力量。
2022年春天,我怀着对草原的向往来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在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工作,开始了我职业生涯的新经历——。电脑屏幕上出现了一位采访前线的摄影记者。
这段时间,我去了农田,进了温室,在牧场听故事,看着草原上的星星,脸上沾满了烟灰,吃了一口沙子。积累的照片越多,我就越感激自己身处内蒙古这片辽阔的土地。
沙漠里的故事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北部边境。说起内蒙古,脑海中浮现的景象就是“天蓝地阔,风吹草低,可见牛羊”。但实际上,内蒙古拥有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沙漠等自然形态。第一次内蒙古采访,我和同事来到鄂尔多斯市大拉特旗,记录沙漠里的故事。
在内蒙古自治区库布齐沙漠中,一匹“马”横卧面积超过130万平方米。
重播播放00:00/00:00直播00:00进入全屏50点击并按住拖动视频这是2022年4月21日在大叻光伏发电应用领先基地拍摄的《准马电站》。新华社记者摄刘雷
2022年4月20日,大叻光伏发电应用领先基地,工作人员在运维中心主控室工作。
2022年4月20日,工作人员考察大叻光伏发电应用领先基地。新华社记者刘磊摄
这就是位于大叻领先的光伏发电应用基地、由近20万块光伏板组成的“军马电站”。2019年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是全球最大的光伏板图形电站。该电站采用“林光互补”模式,在面板上发电,在面板下种植植物。在开发利用库布其沙漠丰富的太阳能资源的同时,也促进沙漠生态治理。
内蒙古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肩负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任务。但以煤炭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也限制了内蒙古的发展。
由于内蒙古幅员辽阔,大片沙漠、荒漠、戈壁,优越的风、光资源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全国率先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应体系,实现化石能源地区向清洁能源地区转变。
在同一片沙漠里,一个90后的女孩正在谱写人生新的篇章。
这是2022年4月30日拍摄的因肯塔拉生态旅游区风景。
2022年4月18日,李芳和员工在因肯塔拉生态旅游区的沙漠里种植树苗。新华社记者刘磊摄
2022年4月30日,李芳为因肯塔拉生态旅游区营地旅游项目选址。新华社记者刘磊摄
在一辆颠簸的沙漠越野车上,本次采访的主角李芳告诉我,近年来生态旅游越来越流行。内蒙古自然资源丰富。只要开发利用得当,它并不亚于那些国外的著名景点。
她看着父亲坚持一点一滴地为沙漠增添绿意,责任感驱使她重返这片沙漠,实现人生的价值。2019年,她在香港硕士毕业后,回到家乡内蒙古达拉特旗,成立公司开始运营银肯塔拉生态旅游区,投资沙漠治理和生态旅游建设,成为“第二代沙漠”。“首先是生态,然后是旅游。”李芳延续了父辈的生态发展道路。她在治沙绿化的基础上,发展沙漠生态旅游,从而反作用于生态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李芳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寻找专业团队为旅游区拍摄宣传片,通过网络提高知名度,争取更多的合作项目;着力细化沙漠旅游产品,开展沙漠考察、治沙体验等项目,丰富当地旅游格局;提高员工福利、吸引年轻人才加盟等。
谈及未来工作计划,李芳表示,治沙投入不会停止。“生态是我们的信念。”此外,获取民族文化也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希望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了解、感受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让旅游体验更加丰富、充实。李芳还计划建立旅游集散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便利,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在办公室里,李芳时而捧着额头沉思,时而和别人讨论事情。看着她眼中的坚毅,我心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才不再把去大城市作为唯一的选择,而是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为建筑注入新的生命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戈壁送出“神舟”
这是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点火发射(2022年6月5日摄)。
这是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点火发射(2022年6月5日拍摄,合成照片)。新华社记者连震摄
从沙漠采访回来不久,当我得知有机会拍摄神舟十四号发射时,我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到达内蒙古的前几天,我坐在北京的编辑台前,观看神舟十三号返回舱着陆的电视直播,等待前方记者的照片。我没想到我会这么快就改变身份,能够亲自记录这件事。历史时刻。
这次拍摄也让我对摄影记者的“团队运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前探访地点,提前构图,几个拍摄点安排多少人?现有机身和镜头如何搭配?使用什么拍摄技术?以后怎么处理?如何尽快将照片发送到编辑部?所有这些都需要统筹考虑,首要目的是更好地完成这份报告。
当看到神舟十四号点燃的那一刻,旅途和等待的疲劳、等待的烦躁随着火焰的轰鸣而消失。身在戈壁滩,没有那种摇旗呐喊的热闹气氛。耳边只有阵阵快门声。看着火箭的尾焰划过天空,我的心情激动得难以平静。
当我写下这些回忆时,神舟十五号的航天员早已入驻“天宫”,“最忙碌的机组”神舟十四号的航天员也凯旋归来。中国空间站基本构型已经完成,中国人民的航天使命已经开始。筑梦之路仍在继续。
北疆美丽的风景
2022年6月27日拍摄的额尔古纳湿地风景区风光。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最大、最多样化的生态功能区,但生态环境基础十分脆弱。十年来,内蒙古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内蒙古以其优越的自然环境,正在成为中国北方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盛夏时节,我来到了额尔古纳。
辽阔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源远流长的额尔古纳河、连绵不断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共同造就了156.31万公顷的高纬度、低海拔原生木本湿地——内蒙古额尔古纳湿地。漫步额尔古纳国家湿地公园,河水蜿蜒,白桦成荫,游人如织,风景如画,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022年6月27日拍摄的额尔古纳国家湿地公园景色。
2022年6月27日,游客游览额尔古纳市白桦林风景区。新华社记者贝赫摄
来到林区,攀登大兴安岭北峰
2022年6月29日拍摄的奥克里杜山日出图。
沿着山路漫步,四周被森林染成的深秋色彩所包围。
2022年9月28日,游客游览扎兰屯市柴河镇同心天池。
2022年9月27日在扎兰屯市柴河镇拍摄的石大湾秋景。
亲近黄河,感受黄河温暖澎湃的力量
2022年9月21日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拍摄的黄河风光。
2022年9月21日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拍摄的黄河风光。
草原绵延数千里,牛羊散布其间。
牧民骑马,或慢行,或驰骋
营造赏心悦目的生态画卷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草原上拍摄的羊群(2022年7月27日拍摄)。
2022年7月28日,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草原上,牧民驰骋。
2022年6月26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道乐都夏令营,牧民们正在吃草。
2022年5月17日,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草原上,牧民给马套上套子。
2022年5月17日,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牧民赶马。新华社记者彭远摄
2022年5月17日,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草原上,牧民准备套马。
慷慨的内蒙古不断向我展现它最美的一面。
不到一年的时间,我就被这里的人和事深深地吸引了。内蒙古在我心中不再只是草原,还有更多的故事等待我去发现,我会继续通过镜头记录下每一个感人的故事。片刻。
策划:兰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