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煮饭对学生有什么用(小学生学做饭)
五一劳动节刚过,“教育部要求中小学生从9月份开始学习做饭”的话题就登上了微博热搜榜首。
“学做饭真好”“是时候让孩子做饭了”“别再让他们拍照发视频了,太累了”……家长普遍支持让孩子学做饭的话题,但我对于如何测试学习效果也有一些顾虑。让孩子学习做饭有什么好处?孩子们可以从烹饪课中学到什么?5月11日至12日,山西晚报记者采访家长、老师及相关教育专家寻找答案。
学习做饭好处多,但家长态度需转变
“都是儿子做的,三菜一汤,这个母亲节真暖心。”5月8日是母亲节。太原市民刘爱玲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13岁儿子做的“暖心饭菜”。“现在不用担心未来的劳动阶级了……”照片下,有大量的点赞和评论。
不久前,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2022年秋季开始,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独立课程。其中,劳动课程内容共有10个任务组,其中烹饪和营养是重要部分。关于烹饪,还提出了具体的任务:例如,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应该能够选择和清洗蔬菜;三四年级的学生应该学习如何蒸和煮;五、六年级学生应能做2-3道家常菜,如西红柿炒鸡蛋;七年级至九年级的学生应该学习如何烹饪蔬菜;年级可以设计一日三餐的食谱.
“我从来没有教过我的孩子做饭。他自己弄清楚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刘爱玲笑着说道。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儿子就开始烤鸡翅、炒鸡蛋,现在又学会了炖排骨。“当我工作太忙,没时间给孩子做饭的时候,儿子一个人在家就不用担心吃饭了,有时候我们还能吃到儿子做的饭菜,我和他爸爸都很开心。””
“学习做饭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还有助于改善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山西通宝玉洁学校校长、教育部教育理念更新报告组成员詹文玲认为,愿意参与家务劳动是孩子的天性,当孩子两岁左右开始说话时,你会发现他非常想工作。你扫地的时候他想扫地,你做饭的时候他想加入。“不幸的是,大多数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想闹,又怕孩子不会,出于安全考虑,我不敢让他去厨房,而且经常把孩子抱得远远的,这样孩子对家务的热爱没有培养起来。”
对此,从事教育20多年、在省实验小学工作的吴老师也有同感。“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努力学习就够了,其他的事情家长都会管。”吴老师表示,这实际上剥夺了孩子参与家务的机会,限制了他们的成长。“学习做饭确实很有帮助。必要的,做饭是照顾自己、养家糊口的重要任务。家长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引导孩子体验参与包括做饭在内的家务劳动的乐趣。”
去学校做饭,孩子们都很兴奋
山西晚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太原市部分中小学已经将烹饪带入课堂。山西通宝玉杰学校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开设了烹饪课,要求每个孩子每学期学会做三道菜。烹饪课上,每个孩子还戴着厨师帽和围裙,看起来特别有仪式感。
在通宝御姐的烹饪课上,老师首先会通过PPT进行教学,告诉孩子们做一道菜需要多少步骤,先做什么,接下来做什么。在学校实习结束后,老师也鼓励孩子们在家练习。给爸爸妈妈做饭;学校每学期还举办烹饪才艺比赛,让孩子们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在烹饪课上,你能学到的不仅仅是烹饪,你还可以了解食材,学会选择食材,计算食材的价格,正确搭配食材……里面的知识很多,而且孩子们特别喜欢这门课。”詹文令校长说,做饭多年来一直是通宝玉杰学校的必修课,六年级的孩子已经能做一桌菜了。
“孩子学会做饭后,特别愿意为家人做饭,这是孩子融入家庭的重要方式。”詹文令校长表示,鱼儿离不开水,孩子们成长离不开生命的沃土。家务劳动就是“肥沃的土壤”,养分在其中。当孩子参与家务时,他们是从爱父母和家人开始的。人生的这种价值要求能够实现,高贵、尊严的“自我”就会不断被呼唤出来。这样,孩子就会学会尊重别人,成为独立、有爱心、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多种方式教育不要让烹饪流于形式
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战略中心主任王华英认为,学习做饭可以让学生随时学以致用。他们可以学会观察、学会品味、有尝试的冲动,有利于与家长共同建设、分享和探索。社区有利于促进健康的亲子关系,丰富经验,拓展思维,树立科学程序意识。
“孩子们学会做饭、爱上劳动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如果把劳动教育纳入课程,变成家庭作业,孩子会不会失去兴趣呢?”在支持劳动教育的同时,家长李女士也有些担心,因为学校此前为劳动教育布置了综合实践作业,且大多要求家长配合“拍照留痕”。“比如收拾书包的时候,家长需要拍照发群;洗碗、擦地的时候,家长需要拍照发群……”她抱怨说,有时她不得不让她的孩子们为了“交作业”而“摆姿势拍照”。“劳动教育变成每周一节课后,是否需要家长协助‘拍照打卡’作业?”她希望未来的劳动教育能有更多有趣的体验,“绝不能流于形式”。
学校如何开展烹饪课,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教研室主任郑宇飞教授认为,应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烹饪”、“美食厨房”等特色课程。没有条件让学生自行练习的学校可以想各种办法让学生体验“做饭”的美妙体验。比如,他们可以利用校外实习基地、“云厨房”等形式来满足“做饭”问题。针对实际需要,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家校合作的渠道,通过“孩子-家长”、“学校-家庭”、“家庭社会”等方式,通过示范、模仿等方式开展“烹饪教育”。和竞争。
“烹饪是人人都应该掌握的必备技能。教育部要求中小学将烹饪纳入课堂,是实施劳动教育的具体举措,也是实现‘全面教育’和‘五育人’的重要一步。”郑宇飞教授表示,在劳动教育方面,家庭应与学校形成合力,共同帮助孩子成长,通过提高学生的家庭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而提高素质。教育之中。
劳动阶层的回归带来一波回忆与期待
近日,“教育部要求中小学生学做饭”成为微博热门话题,也勾起了70后、80后的“回忆”。在他们的记忆中,劳动阶级有捡柴、捡煤渣、织毛衣、扫操场……那么,2000年和1000年出生的人的劳动阶级会是什么样子呢?
1955年,教育部颁发《小学教学计划及关于小学课外活动的规定》号文,在一至六年级开设体力劳动班,每周一节。同时,将“生产劳动”视为课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分组开展耕作活动等,“每周一两次”。
20世纪70年代的劳动阶级范围非常广泛,从清洁到切石、铺路,持续一整天。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说:“我们都认为,学习成绩可以差,但一定要做好,多做事,不怕苦、不怕累的人,才是合格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拔草割稻、摘肥浇水是这一代人的共同记忆。“初中、高中的时候,我经常去学校办的小农场,锄地、拔草、挑粪、浇水。有时还到附近的生产队帮忙割草。小麦、割油菜、摘稻穗。大学到学校办的农场进行田间劳动,收割水稻、种棉花……我干的活太多了。”80后说道。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劳动教育从注重体力劳动转向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并重。劳动思想道德教育和技术教育构成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当时的教科书包含了许多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实用技能。
一位80后的知乎帖子回忆道:“我清楚地记得小学有劳动课,我在这个课上学会了织毛衣,还有教材。”
微博网友们也回忆起了自己的劳动阶级。除了钉小板凳、缝制毛绒玩具、给操场除草,甚至还腌制咸鸭蛋。也有网友表示,自己在劳动课上确实学到了炒鸡蛋等基本生活技能。
不难看出,当时的劳动课注重实用劳动技能,比如缝衣服、使用工具、学习编织工艺品等,实用又有趣。但随着劳动课在课程体系中逐渐衰落,让位于“主菜”,一些网友只记得劳动课是卫生课。
21年后,劳工阶层又回来了。根据教育部近日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号文件,将劳动与信息技术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分离出来,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每周不少于一课时。劳动课程分为“日常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劳动”三大类劳动教育内容和10个任务组。根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安排了不同学段的内容。除了烹饪和农业劳动外,《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还在家用电器的使用和维护、传统工艺生产、工业生产劳动、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等方面为每个学阶段制定了不同的计划,等等,这可不仅仅是做饭、种菜那么简单。
学校教授烹饪、修理家用电器、种植蔬菜和饲养家禽等生活技能。很多90后表示很羡慕,但现在却无能为力。
在欢迎劳工阶级回归的同时,不少网友也有担忧:
“劳动教育的本质是好的,但谁来教?怎么教?肤浅的劳动教育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学校需要进一步细化教学方案。”
“需要家长辅导吗?万一家长不知道怎么办?看来我以后要报新东方少儿项目了。”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学生是实践任务的操作者和完成者,教师是学生实践的启发者、引导者和照顾者。同时提出本课程注重评价内容多维度、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样化。
结合政策分析,家长的担忧暂时可以放下。
采写: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吴佳
综合金羊网
图片由通宝玉杰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