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合肥育英学校!

合肥育英学校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奥数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归纳)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归纳)

发布时间:2024-10-01 21:26:00 奥数 930次 作者:合肥育英学校

昨天整理了高中生物必修课一、二的知识点。今天分享必修课3的知识点,再次强调,学好生物,掌握基础很重要。为了轻松备战高考,时刻做好准备。

必修课三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归纳)

1、男女体内都含有大量的水性液体,统称为体液。分为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其中细胞内液占2/3。

2、由细胞外液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血细胞的直接生存环境是血浆;体内大多数细胞的直接生存环境是组织液。

3、内环境不仅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也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介质。

4、正常机体调节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称为体内平衡。渗透压、pH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5、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颗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的渗透压取决于溶质颗粒的数量。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90%以上的渗透压来自Na+和Cl-。生理盐水的浓度为0.9%NaCl。细胞内液体的渗透压主要由K+维持。

6、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机体维持体内平衡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7、兴奋是指动物或人体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受到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显着活跃状态的过程。

8、神经调节的基本方法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发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肌肉或腺体)组成。

9、兴奋的产生:静息时,由于钠钾泵主动转运、吸收K+并排出Na+,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低于膜外。在静息状态下,由于膜主要透过K+,K+流出,使膜外的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造成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静息电位。当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向内流动。此时,为了辅助扩散,受激部分膜内侧的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产生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

10.兴奋沿神经纤维的传导:双向

11、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单向,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神经递质仅存在于突触前膜上的突触小泡中,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12、大脑皮层除了感知外部世界、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思维等高级功能。

13、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的调节,这就是荷尔蒙调节。

14、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以信息的形式调节着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法称为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常见的调节机制,对于机体维持体内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15、激素调节特点: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16、植物中产生的、能从产生地输送到作用地、对植物生长发育有重大影响的微量有机物质,称为植物激素。

17.激素一旦被靶细胞接受并发挥作用,就会失活。激素的种类很多,但含量却极少。它们既不形成细胞结构,也不提供能量,也不发挥催化作用。它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18、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19.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御、清除和监视。

20.非特异性免疫力:每个人与生俱来。它不针对特定类型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具有防御作用。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粘膜,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21、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其中,B细胞主要依靠产生抗体来消除抗原,称为体液免疫。T细胞主要依靠与靶细胞的直接接触来消除抗原,这称为细胞免疫。

22、免疫紊乱引起的疾病:过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疾病。(注意区别)

23.免疫学的应用:免疫治疗、免疫预防、器官移植。

24、生长素的作用是双重的: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又能抑制发芽;既可防落花、落果,又可疏花、疏果。

25.人工合成的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26.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人口数量就是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人口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7.人口特征:人口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率、年龄构成和性别比。

28.人口的空间特征:均匀、随机、聚集。

29、人口密度调查方法:抽样法、标记重捕法。为了描述、解释和预测人口规模的变化,通常需要数学模型。

30.影响人口规模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此,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的。在不利的条件下,人口会急剧减少,甚至死亡。

31、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对防治有害动物、保护和利用野生动物资源、拯救和恢复濒危动物种群的意义。

32.自然界中确实存在一种类似于理想条件下细菌种群生长的模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以人口为纵坐标,则绘制一条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形。

33、人口增长一定时期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形曲线。

34、在环境条件不被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内能够维持的最大种群数量,称为环境容量,也称为K值。

35、同时聚集在某一区域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称为群落。

36.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竞争的结果往往是相互压制。有时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则处于劣势,甚至死亡。

37、群落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大多具有明显的分层性。水平结构常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生长特性的不同以及人类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而发生变化。马赛克分布。

38.群落中物种的数量称为丰富度。

39.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社区被另一个社区取代的过程称为继承。

40、演替类型:原生演替(指从未被植被覆盖的地面上发生的演替,或原本存在植被但被完全消灭的地方。例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裸露岩石))。次生演替(指原有植被不再存在,但基本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火灾后的草原、过度砍伐的森林等)森林、废弃农田)

41.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42.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非生物材料和能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43.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它的通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44.食物网是一个复杂的营养结构,其中许多食物链相互交织、相互连接。

45、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输、转化和损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

46、能量流的特点:单向、不可逆、非循环、逐渐递减。

47、研究能量流的意义:帮助人们科学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最有效地利用能源;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利的领域。部分。

48、生态学基本原理:物质循环利用和能源多级利用。遵循这一原则,可以合理设计食物链,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得到多层次的利用,使生产一种产品时产生的有机废物成为生产另一种产品的投入,即废物资源化利用,以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49、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不断地经历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50、物质循环的特点:具有全局性,故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无机环境中的材料可以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5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类型:物理信息(光、声、温度、磁等)、化学信息(植物中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物,动物中的性信息素等信息素)、行为信息。52.物理信息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或生物。

5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可以调节生物体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可以概括为:在生态系统中,各种信息对生物体的生存、繁殖和种间关系的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54、信息传输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一是增加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延长光照,增加鸡的产蛋量;人为控制光周期,实现早熟高产);二是控制有害动物(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音信号来诱捕或驱赶;利用昆虫信息素来诱捕或警告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55.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包括:化学控制、生物控制和机械控制。

56.生态系统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至相对稳定状态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稳定性。

57、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并不是无限的。

58.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59.负反馈调节不仅存在于生物群落内部,而且还存在于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60.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或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等。

61.生物圈中的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有基因和各种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6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潜在价值、间接价值(又称生态功能)、直接价值。

6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加强法制教育和管理。

64、就地保护:是指就地保护受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65、搬迁保护:指将保护对象从原来的所在地移走,异地实施专项保护。例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就是为即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66.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协调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如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等。

67.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掠夺性开发利用,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利用。

68.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在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需要的同时,不牺牲子孙后代的需要”。它追求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协调发展。

69、设计实验的三个步骤:共性处理(注意分组和编号)、变量处理(平衡不相关变量)、结果处理(给出操作性定义,即衡量因变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