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合肥育英学校!

合肥育英学校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奥数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是武汉大学谁首先提出的(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在江苏省石油勘探指挥部)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是武汉大学谁首先提出的(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在江苏省石油勘探指挥部)

发布时间:2024-08-08 07:30:42 奥数 245次 作者:合肥育英学校

第56回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1977年12月,一群特殊的人走进了每间教室。其中年龄最大的已经有三十多岁了,最小的也只有二十多岁。父子、母女、兄弟姐妹、老师和学生、丈夫和妻子很多。让我们手牵手走进考场。十年后,高考的大门再次敞开,高等院校的大门终于公平、公开地向所有学子敞开。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是武汉大学谁首先提出的(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在江苏省石油勘探指挥部)

1977年高考准考证

这一切的变化,源于两个月前的一份通知。1977年10月12日,教育部发布《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号文,正式宣布1977年12月举行高考,各省单独发卷。考试时间由于各省情况不统一,大部分考试在12月中旬开始。

此通知一出,引起全国轩然大波。人们闻讯争先恐后地互相转告,学生们也摩拳擦掌。不到两个月的时间,570万学子白天工作,晚上熬夜复习、备战高考。虽然录取的学生只有27万。然而进入高校,1977年恢复高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高等教育本身的意义,也盖过了后来所有高考的风头,因为这是新中国走向世界的号角。进入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开端。时代潮流直接决定中国命运的走向。春雷骤然响起,世界震惊,华夏一夜之间春风满面!

说起高考,很多人都会说,这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转折点。事实上,高考背后的考试制度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基石。人才选拔制度的每一次变革,都将是一个时代的兴衰。转折点。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从古至今经历了哪些变化?中国什么时候出现以高考为代表的考试制度?这一制度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952年新中国第一次高考准考证

01从毛遂自荐到举孝廉

夏商周时期,读书、识字、为官仍是贵族的特权。商汤、周文、夷太公都有部落的支持,人才的流动大多局限于部落内部,而且世袭继承,父死子更,等级固化。西周灭亡,平王东迁洛阳。周王室的权威跌落谷底,诸侯之间的战争加剧了争霸、兼并的斗争。战争带来了旧贵族的衰落和新贵族的崛起。人才也开始在各诸侯国之间自由流动。

思想文化在交流碰撞中擦出耀眼的火花。春秋末期,诸子百家也成为这个时代最耀眼的明星。尤其是儒家始祖孔子,主张教育无差别,打破了门第观念,教育不再是贵族化的。特权,平民也开始有机会接受教育,一个新的阶层出现了,学者!士人的崛起,直接毁掉了孔子复周礼的梦想,但却奠定了中国近千年的主要社会阶级。

孔子

春秋战国时期,各家虽然为了扩大自己的门派势力而不断招收弟子,但由于书籍难求、师资稀缺,这些都只是高端活动,那么,在接受教育之后,我们如何才能展现自己的才华,得到国王的赏识,表达自己的志向呢?答案是自我推荐。

自荐法最好的玩法就是看好某个势力,加入宗门成为弟子,享受一定的俸禄的同时也做出贡献。这种方法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提前。毕竟,没有人能够轻易信任一个刚刚加入的人。例如,商鞅在魏国时,就加入了魏惠王宰相公孙错的门下。他等了十几年,直到公孙错病重才被推荐。他怎么可以这么惨呢?当然,商鞅才华横溢,学识渊博,小魏国是容不下的!

中策看准时机,帮助某势力解决难题。这种方法风险较高,回报也很丰厚。比如齐国田最初并不是市场经营者,而是管理临淄的市场秩序,类似于今天的城管局队长,当时乐毅率领五国军队接连攻克齐国城池齐国危难之际,田单坚守即墨,以火牛阵击败燕军,收复了齐国失地。田丹最后的收获是什么?被拜为宰相,封为安平君,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总理职位。你是如何从一个城管官员成为一个国家的总理的?请看田丹的励志传奇!

火牛阵

最好的政策相对简单。不存在保单错误的风险,也不存在保单错误那样的漫长等待。可以说,成为一名将军或宰相,并获得官衔,是官员的必备技能。这个技能就是直接写信给一国的国王。在国王面前表达你的真情,展示你的才华。如果本王看中你,恭喜你,天国大道将为你打开。否则,你就会回到你来的地方。当然,如果你想通过这条路的考验,步骤也很简单。只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写信给国王,第二步是召见国王,第三步是给国王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这三步却如同登天一样艰难。国王住在一座深宫里。一个无权无势的人怎么能向国王上书或奏章呢?能走过这三步的人,都是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伟大人物,比如秦孝公的商鞅,惠文王的张仪,昭襄王的范雎。

此法虽然成功率较低,但一旦成功,国家的未来可期!

秦惠文王

秦汉统一王朝建立后,这种低效的自荐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帝国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另外,为了防止地方势力支持家臣对抗中央王朝,地方官员均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作为伯乐,弘扬孝廉,源源不断地从地方引进人才到中央任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通过人才的聚集创建了一个强大的帝国。

02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从官制到科举制度,是时代的进步,标志着人才选拔制度化。春秋末期出现的士族取代了世袭奴隶贵族,成为一个新的政治集团。随着它的发展壮大,士绅分化也开始出现,富家子弟与贫家子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矛盾开始凸显。

东汉王朝的建立依靠的是当地的豪门家族。建国后,也为当地富裕家庭提供了许多便利。最终,贫富家庭贫富差距急剧分化,酝酿了黄巾起义浪潮。东汉王朝就此灭亡。曹操、诸葛亮等有识之士都预见到了这一弊端,纷纷招收寒门子弟,用法家的手段试图拨乱反正。然而,情况已经既定了。最终,三国最终回到了富裕贵族司马氏家族建立的晋国。

三国曹操

为了长久维持权力,这些富有的贵族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度。九品中正制度,从诞生之日起,就有着鲜明的等级属性。上层无贫贱之家,下层无贵族之家。这大大削弱了中央王朝的实力。这样的制度,下一个王朝是如何繁荣的呢?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五夫乱华、夷官南渡、南北对峙,骤然将一个强国推向亡国灭种的边缘。

如何选拔人才,避免豪门家族对政坛的强大影响力,成为每一位想要在南北朝乱世中生存的君王必须思考的问题。早在南齐、北魏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科举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隋开皇时期,隋文帝正式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招贤纳士,科举制度由此诞生,并逐渐成为以后各朝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

科举制度无疑是古代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一项创新。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不论地位高低、财富多寡,都是根据才华来选拔的。这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公平、公开、公正。以科举制度为代表的考试选拔制度直到19世纪英国推行文官制度改革才被西方借鉴。

科举成绩公布

科举制度对中国有两个层面的意义。第一个层次是打破世家的权力垄断,形成社会阶层的循环。唐初,五门七姓镇压李、唐皇室。到了唐末,五姓宗在哪里?分散到寻常百姓家!

第二层意义是推动印刷造纸术的进步。参加科举考试的唯一前提就是读书识字,需要大量的书籍。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创新。因此,唐宋时期造纸术和印刷术得到了发展。爆炸性的发展并不令人意外。另一方面,造纸术和印刷术的进步,不仅造就了大批士人,而且从根本上巩固了科举制度的基础。

难怪唐太宗得意地说:天下英雄皆中我计!

唐太宗画像

03从自主招生到统一考试

近代以来,中国饱受西方的侵略和羞辱。科举制度已成为阻碍中国社会改革和进步的绊脚石。我国科技落后,迫切需要建立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所有乡试暂停。至此,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各类新式学校在神州大地遍地开花,各类大学纷纷成立,各种能应用于世界各地的实践学习已成为主流。

然而此时的中国,军阀内讧,列强包围。考试只能小规模进行,各大学自行设题并进行招生工作。

1949年,毛主席向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军阀混战,结束了近代中国的百年耻辱。中国人民终于有机会安心地从事生产和发展,中国学生也终于有机会静下心来专心学习,高等院校的大门终于有机会敞开给大家。

开国典礼

1952年,饱受战乱的国民经济初步恢复和发展。这一年也是新中国举行第一次全国统一高考的一年。现代意义上的高考制度正式诞生,开创了中国高考历史的新纪元。这标志着中国高考时代的开始,现在是数百万学生同时参加的年度考试的开始。

1952年高考,7月报名,8月考试,9月公布成绩,10月录取。所有工作仅用了3个月就完成了。参加考试7.3万人,共录取6.64万人,录取率91%。%,今年新中国的教育开了天窗。今年是新中国国运重启之年。王永智、郭孔辉、钟群鹏、陈茂章、齐发仁等众多未来奋战在科研第一线的中科院院士也将在今年的高考中顺利考入大学。

1977年,暂停10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社会紧缺的各类人才。有人说,1978年的改革开放是新中国腾飞的起点。事实上,1977年的高考应该是中国腾飞的起点。

高考

04终章

新中国成立之初,80%以上的中国人口是文盲。毛主席时代,经过三次大规模扫盲运动,成功扫除文盲近3000万人。有了庞大的基数,大批人才开始涌现,并通过高考进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他们步入社会后,成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石。

纵观历史,科举制度诞生的隋唐时期,是中国统一王朝的鼎盛时期。科举制度成熟的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最繁荣的时期。1952年,全国实行统一高考一年后,新中国社会社会主义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1977年恢复高考一年后,新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腾飞。

如此多的事件相互关联,这一事实不能简单地用巧合来解释。我始终相信人才是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有了人才,国家的未来才有希望。普通人和人才的根本区别在于教育。教育开启人们的智慧。小学6年,中学6年,近12年的学习,在不断的考试中激励着一个又一个人不断进步。它带给人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集体观念、纪律、责任感、自我激励等进入社会生存的技能。这些技能经过12年的反复实践,形成了人的本能,最终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工人可以轻易压倒越南、印度等国家没有高学历的工人。

可以说,科举制度对中国的影响,不仅是为一个又一个王朝的强盛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塑造一个民族的文化灵魂。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在科举制度的打击下磨砺了心智。这种成长最终反哺于中华文化,创造出一首首绚丽的诗篇和深刻的思想,引领着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现在回想起来,我们更应该感谢1977年恢复高考,让今天的中国有了民族复兴的信心!

本文为《编年史》的第56章。本丛书选取1921年至2001年这八十年间的一件国内外重大事件进行历史分析。本文共4100字。感谢您的阅读。

留言、评论、点赞收藏、关注赞赏、支持!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已被侵删!

参考:

1.刘海峰《1977年高考:一次空前的招生考试》

2.刘苗苗《恢复高考40年纪:“不惑之年”话高考》

3.王陆佳《以科举制为鉴浅谈高考制度的兴废》

4.岳明清《科举制废除、士绅阶层衰落与基层治理变迁》

5.左建伟《论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变革》

6.《汉书》,《史记》,《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