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学考研(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研究间)
图书馆学硕士学位培养项目。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计划。管理学院图书馆学专业(代码:120501)(一级学科: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图书馆学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一、培养目标和学习年限图书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21世纪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现实和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能力的人才。具有图书馆学基础,系统掌握现代图书馆管理技术,能够在各级各类图书文献部门从事文献管理和信息服务等工作,是高层次、宽领域的人才。对图书馆的学科发展和工作实践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研究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口径、复合型专业。天赋。具体要求是:(一)深刻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遵守纪律、法律,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学素养,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二)刻苦学习,学风端正,能够遵守科学研究规定,能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者专门技术工作。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或应用前景。(3)掌握一门外语,能够较熟练地运用外语阅读图书馆学文献。(四)能够坚持体育锻炼,保持身心健康。2.专业研究方向
序号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生导师1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历史等角度出发,研究图书馆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组织形式、工作规则等理论问题,探索制定图书馆事业的政策法规和科学管理。乔欢副教授贾伟民副教授赵荣副教授周晓燕副研究馆员茹海涛副研究馆员雷巨霞副研究馆员2数字图书馆技术与管理数字图书馆结构与内容、数字图书馆建设方法、数字图书馆技术、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个性化服务等耿谦教授、肖明教授、研究馆员王琼3知识组织研究分类检索语言、学科检索语言、分类学科综合词表、检索语言电算化、自然语言检索、文献编目标准化、计算机编目、DC元数据、网络信息组织、知识组织前沿问题等。赵荣副教授陈志新副教授3.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总学分:36分。
课程类别、科目及课程数量、最低学分要求:公共课政治2门、外语课程1门、8学分学位基础课3门(含方法课程1门)、学位专业9学分课程、9学分课程3门、必修环节、实践活动、1学分、项目报告、无学分选修课主修课或公共选修课0-3学分注:公共选修课由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组织开设。除第一语言为小语种且必须修读第二语言英语的研究生外,其他研究生不得选修选修课等公共选修课,每人不得超过3门。下同。图书馆学研究生课程分为公共课程、学位基础课程、学位专业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五类。学生应在毕业前完成36个学分。其中公共课3门(至少8学分),其中政治理论课2门,第一外语课1门;开设硕士学位基础课程5门,其中研究方法课程1门(15学分)。导师要求至少选修3门课程(9学分);提供3-5个学位的专业课程(9-15学分)。每位硕士生根据导师要求至少选修3门课程(9学分);本专业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开设1-3门选修课,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选修与信息科学专业相关的课程;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学生可自愿选修(2学分);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可根据专业需要选修本学科适当的补充课程。本科课程(由导师确定,不计学分)。四、培养方式和考核方式图书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导师个别指导与学院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既要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又要充分发挥硕士生的作用。主观能动性;硕士生在学习基础理论、拓宽知识面的同时,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注重加强硕士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硕士生入学后4个月内,相互选拔师生,确定导师,制定培养计划。讲师将负责所有培训工作。信息科学专业的硕士生一般要求在第四学期之前完成学位课程和选修课。研究生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试两种方式。具体可以通过笔试/口试、闭卷/开卷、撰写论文、完成项目等形式进行。除了实习、实验、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环节,可以进行考核通过考试,其他课程也必须进行考试。研究生课程成绩通过每日成绩(实验报告、文献阅读、课堂讨论、作业等)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价。考试成绩采用百分制记录;考试结果记录为通过或未通过。学位基础课程原则上实行笔试。笔试必须有正式试卷,时间不少于2小时。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参加导师安排的教学实践(包括听课、辅导、答疑、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等)。研究生必须参加科研实践,完成科研任务。研究生还须参加图书馆学专业组织的校内外学术活动。硕士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公开期刊发表至少一篇学术论文。图书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成立以导师为主体的指导小组,充分发挥学术团体的作用。导师应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多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等教学方法。加强研究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切实执行学校学位管理规定,严格考核,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硕士生的中期筛选一般在完成学位专业课程和选修课后进行,一般在第三学期末完成。由管理学位分委会认可的两名以上教师组成的综合考试组负责出题和考核。评估需要书面和口头形式。考试分为两个等级:通过和未通过。考试不及格或者学业有困难的,给予退学、退学处分,不得申请硕士学位。如果考试小组三分之二的成员认为考试不合格,则考试被视为失败。当评审委员会成员对考试成绩的评定存在重大分歧时,由学位委员会进行仲裁。中期筛选合格者在导师指导下撰写毕业论文,答辩通过者授予硕士学位。5、学位论文和论文答辩论文写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于第四学期中期初步确定论文题目。在确定论文选题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查阅图书馆学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基础文献和资料,了解国内外相关选题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论文选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论文选题确定后,第四学期末完成提案报告。院系相关专家将在导师的指导下评估选题的可行性并制定完成论文的时间表。提案报告审核通过后,研究生应认真完成相关研究和写作工作,导师审核后决定是否提交答辩。硕士学位论文必须由研究生独立完成,直接撰写硕士学位论文的时间不得少于一学年。最终的硕士学位论文必须信息详尽、结构严谨、写作规范、表达流畅。对研究课题应有新的见解或突破。应表明论文作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对于通过计算机实现算法的论文,必须得到正确的运行结果。硕士学位论文类型可以多元化,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可以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等。鼓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通过解决实际社会问题,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调查和研究。6.硕士课程
课程类别课程中文名称学分学位基础课程信息技术专题354学位基础课程信息科学理论研究354学位基础课程管理原理354学位基础课程信息组织研究354学位基础课程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354学位基础课程科学研究方法354学位专业课程文献研究354学位专业课程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354学位专业课程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354学位专业课程编目专项研究354学位专业课程信息检索系统原理354学位专业课程数据挖掘354专业选修课信息行为354专业选修课自然语言处理与信息检索354专业选修课网络信息测量与评价354专业选修课政府信息管理354专业选修课图书馆学理论研究354注:硕士课程应安排在第一时间完成三个学期,其中安排学位基础课程和学位专业课程。秋季和春季的前两个学期定期开设。“班级学期”标注为1和2。如果两个学期都有开设,则填写“1和2”。基础课和专业课一般为3学分,专业选修课为2学分。每个学分对应18个学分,即3个学分=54个学分,2个学分=36个学分,1个学分=18个学分。院系可以自主设置模块化课程,并规定相应的学分和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