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大是一本还是二本(汕大是几本)
根据此前公布的《2021汕头市政府工作报告》,汕头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是加快区域教育高地建设,全力支持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引进,努力建设“双一流”大学。推动汕头大学东校区一期竣工使用、广东汕头幼儿师范学院招生运营、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南校区一期、三期竣工,加快筹建汕头大学南校区建设,启动汕头保健职业学院三期建设。
汕头大学于1981年8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是广东省属综合性大学。198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同年9月,汕头医学院并入。199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6月,成为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李嘉诚基金会共建的省部级大学。也是全球唯一一所由私人基金会——李嘉诚基金会持续资助的公立大学。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由以色列理工学院与汕头大学联合举办。是我国第一所引进以色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2017年首次招收学生。
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成功创办并不断发展。现在他们正在努力实现“双一流”。这与李嘉诚基金会的无限支持密不可分。汕头大学也成为最知名的潮商回乡捐资办学。但李嘉诚绝不是唯一一个不遗余力发展家乡教育的潮流商人。
汕头是全国著名的侨乡。海外华人众多,捐资建校一直是他们最喜爱的慈善事业之一。从1880年代、1890年代开始,一些海外潮商在家乡创办私塾,标志着海外潮商捐资办学的开始。此后,郑智勇、陈美堂、易光彦、谢慧如、陈友涵、郑五楼、林百欣、林石铿、陈维南、李嘉诚等时尚商人纷纷来到学校,捐资办学,发展家乡教育事业。
20世纪50、60年代,汕头地区以“县有华侨学校”而闻名。20世纪80、90年代,汕头市流行着“最美的建筑是华侨捐建的学校”的说法。汕头大学、汕头林百鑫中学、潮阳林百鑫中学、潮安宝山中学……崭新而美丽的学校矗立在潮汕。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和动机,促使众多海内外时尚商人不遗余力地捐资在家乡办学、发展教育呢?
一、重视文化教育的心理动因
古代潮汕是一片“海平面上升,毒雾瘴气日夜发作”的“南蛮之地”,经济社会较为落后。汉代以来,书院、社学、义学、官学等文化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形成了重视读书的优良传统。正如王大宝在回答宋孝宗有关潮俗问题时所说的“地薄而植”。松柏,贫寒子弟读书,至今仍习习。”随着社会的日益文明,有了“海边邹鲁”的美誉。
移民海外的潮流商人常常会遇到异国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尤其是由于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创业和生活困难。他们深深感受到学习和接受教育的重要性。我觉得知识就是财富。
正武楼
被誉为“文化侨领”的郑五楼老师是泰华社会著名的侨领、实业家、慈善家。他始终热心推动教育事业、培养人才。1990年,在他创办的华侨崇圣大学成立庆典上,郑五楼先生真诚地说:“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承担着非常重大的责任。”“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与社会密切相关。它们是密切相关的,教育引领社会,社会促进教育,相互促进,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华侨崇圣大学
创建汕头大学、被誉为“华商教父”的李嘉诚先生也十分重视教育。他曾指出:“教育的重要性,其实关系到国家的强弱、社会的兴衰、时代的进退……国民教育的成败,其实是决定性的因素。”国家兴盛……教育不行,国家就无用人之才。”
香港著名实业家陈伟南先生创办潮安宝山中学、沙溪沙儿小学,被国学大师饶宗颐誉为“开创粤东文化教育新典范”。丰富的教育价值观,并在不同场合讨论过教育的重要性。邢:“教育是世代相传的事业,是提高民族文化的根本措施。要提高国家和社会,教育是建设强国的基础。只有人民的文化水平和素质提高,才有现代知识人才。”才能真正适应当今社会的竞争和需求,实现国家和民族的振兴。”“一个国家要想强大,在世界上有地位,必须从教育开始。”
正是因为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海外潮人在经过一番艰苦奋斗,经济稍有起色后,开始在居住地投资办学,发展华文教育,从志愿学校开始、学校到华侨学校等等。1894年,柬埔寨潮团会馆在金边创办端华华文学校,标志着海外潮商华文教育的开始。随后,潮商创办的华文教育迅速发展。1912年至1932年,潮汕人在泰国创办潮语学校共26所。
海外商人不仅兴办中小学,还发展高等教育。1956年,新加坡时装商人与其他华侨共同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大学,设立文、理、商三所学院,使用中文教学媒体。后来又有泰国华侨崇圣大学、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马来西亚柔佛大学等。南方学院等人。
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
海外潮商兴办学校、发展华文教育,为居住地教育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培养了大批人才,弘扬了中华优秀文化,增强了海外潮商乃至各群体的凝聚力。中国人。
海外潮商致力于发展居住地的文化教育。这与潮州人“勤奋好学”的文化因素相结合,形成了尊重文化、尊重教育的浓厚社会氛围。在重视文化教育的心态驱动下,海外客商不仅在自己居住地投资办学,也渴望回到家乡发展教育。
二、弘扬服务祖国优良传统
海外客商以浓浓真挚的爱心,全心全意支持祖国和家乡的建设,包括教育事业的发展。
李嘉诚先生早年饱受丧国失亲、背井离乡的痛苦。他深刻认识到教育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李嘉诚多次出席汕头大学毕业典礼
”
教育的成败无疑决定了民族的未来……我觉得它能在国家的百年计划中展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从那时起,我就一直努力为汕头大学做准备。如果这能够加快祖国四个现代化的步伐,也算是实现了我报效祖国、造福祖国的目标。
——李嘉诚《我对汕大的希望》
”
泰国正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谢国国老师捐资扩建澄海华侨中学并对教职员工说:“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人才辈出。希望你们的学校越办越好,为国家培养人才,振兴中华。正是由于报效祖国优良传统的直接弘扬,许多海外客商不遗余力地捐资回家乡办学、发展教育。
3.强烈的本土情绪驱动
潮汕人对土地有着强烈的依恋。他们在这里出生、长大,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离开这片土地到海外谋生的潮汕人,对这片孕育他们的土地也有着深厚的感情。“为什么我的眼里总是含着泪水?因为我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这是海外潮人对家乡无比热爱的真挚心声。
浓浓的乡土情怀,让很多海外潮商对家乡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进而升华为一种报答心态,就像孩子报答母亲一样,义无反顾、义无反顾地报答家乡。很多海外时尚达人都将家乡视为自己的亲生父母。虽然在海外创业、谋生非常困难,但他们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报答家乡。他们一在海外站稳脚跟,就努力工作、创业,节省粮食和开支,把省下来的钱物寄回家乡,想方设法帮助家乡解决困难。事业发展后,他们慷慨解囊,支持家乡建设,特别是教育事业。
李嘉诚老师始终把汕头大学的事业作为一切事业的首要任务,作为自己坚定的宗旨。他多次表示:“汕头大学的创办,就是为国家四个现代化培养人才,为潮汕地区培养一流人才,为潮汕人民服务,为改变潮汕落后状况作出贡献。”
曾任教师、香港丽新集团董事局主席林百欣捐资兴建汕头林百欣中学、林百欣科技中学、潮阳林百欣中学。他在汕头林百信中学奠基仪式上热情地说:“当今世界,一个国家要富强,就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汕头要富强,还要高度重视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我和我夫人愿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家乡发展学校、培养人才,为家乡培养精英人才,为家乡培养优秀人才。为国家培养人才。”
林百欣
汕头市林百信中学
1985年,潮安县沙溪沙二小学落成典礼上,陈伟南老师深情地说:“年轻时,我远离家乡,在香港打拼了几十年。月是故乡的光明,山是故乡的青。长思立人立国。“教育是千秋基业。”只有根深,叶才能茂盛。而普及农村教育更是整个教育的基础。”2003年11月,他在潮安市宝山中学建校十周年暨新教学楼落成典礼上说:“沙溪是我的家乡。作为家乡人,我衷心希望家乡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从而推动家乡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经济社会事业繁荣,我身在香港,心却是家“来到宝山中学,宝山中学是我事业的一部分,我将一如既往,尽心尽力地关心和支持学校的建设,为家乡做出贡献,为弘扬教育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陈维南
在浓厚的乡情带动下,海外客商纷纷捐资回乡办学,发展家乡教育。崭新、美丽的学校,体现了海外时尚商人持续不断的学术热情和热情以及对家乡的热爱。
4.受青年时期苦难经历的激励
海外时尚商人大多在青少年时期经历过坎坷,因家庭贫困而无法读书或读书不多。为了生计,他们背井离乡,漂洋过海到海外谋生。在异国他乡,他们因不识字而遭受生活困难,因文化程度低而遭受被人瞧不起的巨大屈辱。他们非常清楚阅读和接受教育的重要性。
因此,他们秉承了潮汕人“钱让钱出坑”的无畏精神。他们在努力工作、创业的同时,教育孩子要刻苦学习,立大志、定目标。一旦事业有成,他们一定会重返工作岗位。通过在家乡办学,家乡的孩子将不再犯同样不能读书的错误,不再遭受同样文盲的痛苦。因此,海外潮商创业后,毅然回到家乡,慷慨捐资兴办学校。
华立家族的创始人陈焕荣出生于澄海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年轻时,他以务农和捕鱼为生。他几乎一整天都泡在水里。当地人给他起了个绰号——“水鬼佛”。后来,陈焕荣去泰国谋生,经历了不读书的痛苦。他知道,想要发展自己的事业,没有文字和墨水是不行的。因此,他教给孩子们有用的开书之道,把勤奋读书定为家规,并规定凡是华立的子孙,只要愿意读书,通过考试,无论去哪个国家读书、读书多久。他们学习时,会得到家人的经济支持。
因此,到了20世纪50年代和1960年代,仅暹罗黄黎家族就有20多名成员到欧美国家留学。后来,他的长子陈慈鸿回到家乡创办了承德学校,并为学校题写了一副对联:“成才必合群爱国,德育体现全民之德性”。对阅读和教育的重视贯穿其中。
在众多捐资创办和发展家乡教育的新潮商人中,李嘉诚先生无疑是最杰出和最著名的,因为他斥巨资创办了著名的汕头大学。李嘉诚先生创办汕头大学的重要初衷之一,正是源于他难忘的少年无书的痛苦经历。
1939年6月,日本侵占汕头,潮汕沦陷。1940年,李嘉诚被迫随父母逃往香港。李嘉诚14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为了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他不得不辍学,提早步入社会。经历过失学之苦的李嘉诚深深懂得教育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1986年4月,李嘉诚先生在给邓小平的信中说了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我自幼失学,深知学术在人生中的重要性,立志办学”。从小到大,我的个人事业一直平平无奇,成就就是渴望实现这个愿望。
李嘉诚年轻时
海外商人深知,给自己的同胞发财,不如给孩子赚钱的智慧。智慧可以使他们安定下来,取得更大的成功。于是,他们慷慨解囊,在家乡兴建学校,培养人才。他们的正义之举,向家乡的青少年阐释了“知识就是财富”的道理,告诫家乡的青少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激励家乡的青少年勤奋学习,争创一流。振兴中华,发展潮汕。
5、与人为善、义利并举的动机
深受潮汕传统文化影响的海外商人只身出国。他们能带走的,是乡音和家乡的传统意识,包括祖先崇拜、“苦海里出铜钱”的艰苦创业精神,也包括与人为善,追求正义与利益并重的信条。曾担任泰国中华总商会常务委员的郑子斌坦言人生的价值:“人生不过几十年的冷暖,如果你想不辜负这一生,你一定要好好利用它,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你积累了多少财富,或者你掌握了多少权力,而在于那些能为社会和人民做出贡献的人……如果他们只知道如何积累财富还自私自利地享乐,他们只不过是社会上的一只飞蛾而已。”这充分体现了海外商人谋求超出自身需要的利润、回馈社会的野心。
在仁慈、义利并举的理念影响下,不少海外客商在海外行善积德、表现忠诚。他们也怀着满腔热情回国,捐资捐物,为这片生养他们的故土建设发展。教育。捐资建校,无疑是功德无量的善事,是永垂不朽的大义之举。海外潮商继承和传承了潮汕人民以善待人、以善行谋义利的优良传统。
六、光宗耀祖的心理冲动
光宗耀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潮汕人是中国的潮汕人,孝敬祖先也是潮汕人共同的文化心理。在这种文化心理的驱使下,人们努力创业,希望能够发展、成功,或者升职,或者发财,或者生儿育女,照亮家庭,振兴家庭。于是,他们孜孜不倦地打工回乡,或投资实业,或捐资兴办学校。发展家乡的教育,或者捐钱在家乡建医院或者发展医疗服务。
海外潮商满怀热情,不遗余力地慷慨解囊,为潮汕建设崭新、美丽的学校。它们不仅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传播文化的基地,更是潮汕家乡年轻一代的丰富精神宝库。传达了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的可贵精神,展现了爱国家乡的优秀品质,释放了与人为善、义利并举的精神,激励潮汕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奋发有为。为潮汕崛起而努力奋斗。
作者/陈友毅,转载本文时有增删
免责声明:本文不代表我们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