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合肥育英学校!

合肥育英学校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奥数 >民国初年是几几年(民国初年社会生活的变化总体特征)

民国初年是几几年(民国初年社会生活的变化总体特征)

发布时间:2024-12-25 03:32:40 奥数 462次 作者:合肥育英学校

湖州名团2·文化明星

1913年至1917年,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聚集地。当时的代理主席是湖州人胡仁源。湖州籍教授有于同奎、张鸿钊、崔实、沈世元、沈尹默、沈建石、钱玄同、钱道孙八人。1917年蔡元培就任校长后,朱家骅、沉麦士、徐森宇进入北京大学任教授。当时,北京大学总共只有28名教授。

民国初年是几几年(民国初年社会生活的变化总体特征)

北大历史上曾有“一元钱两周沉三次”的说法。“一钱”是指湖州人钱玄同,“二周”是指绍兴人周树人(鲁迅)、周作人兄弟,“三申”是指绍兴人沈世源、沈尹默、沈建时三兄弟。湖州。由此可见湖州人在北大的影响力。

《新青年》该杂志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陈独秀主编。1917年1月《新青年》因陈独秀受聘为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编辑部迁往北京,并成立新的编辑委员会。编委会8名成员中,钱玄同、沈尹默均来自湖州。

民国时期北京大学教授

著名红色学者于平伯是湖州德清人,国学大师于樾的曾孙。

徐迟,现代报告文学作家,湖州南浔人。

故宫博物院首任馆长、国务院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博物馆馆长,被周总理称为“国准”的徐森玉就是湖州令湖人。

星星亮得难以计数。在近代文化界,湖州人才济济。

湖州城市景观

【链接一:钱玄同

钱玄同(18871939),原名钱夏,又名德钱,又名“一古玄同”,湖州南门外宝山村人。新文化运动重要人物、著名文学理论家、音韵学家。科学家。

保山钱氏是望族。其叔父钱振昌是皇帝老师翁同社的女婿,也是伟大教育家蔡元培的老师。其兄钱寻是中国最早的职业外交官之一,也是中国第一个全家出国留学的家庭。1909年回国,暂居湖州乾元,曾任湖州中学校长。当时,钱玄同也是湖州中学的语文老师。1913年,钱玄同跟随钱询到北京,出任总统府顾问,随后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钱玄同

钱玄同的一生中有两件有趣的事情:一是为了引起别人对新文化运动的关注,他和刘半农在《新青年》上演了一场“双人戏”。钱用笔名“王敬轩”攻击新文化运动,刘泽撰文驳斥,一时引起社会关注;其次,钱玄同和周树人同时留在日本,而且都隶属于章太炎门下。那时,周树人还痴迷于古代历史和金文的研究。钱鼓励他写小说。周因此写下了著名的《狂人日记》,并首次使用了笔名“鲁迅”。

钱玄同与鲁迅

钱玄同一生致力于白话文的推广。早在1906年赴日本留学前,他就编撰了《湖州白话报》。他参与编辑的《国音字典》和《国音常用字汇》成为民国时期国家标准发音的基础。1934年写《:010—30000》,共2200余字,其中采用字324字。这是中国政府出版的第一批简体字。

钱玄同也是中国著名科学家钱三强的父亲。

【链接2:沉寅默

沈世元、沈尹默、沈建石昆仲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学术奇迹。他们也是中国传统“一科多贤”人才故事的延续。

沈氏三兄弟

沈氏三兄弟中,以沈尹默最为出名。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墨,新文化运动领军人物,著名诗人、书法家。沈氏祖籍湖州。

沈尹默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辅仁大学教授。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人共同组织《第一批简体字表》,是新文化运动中得力的战士。1925年,“女师大学潮”期间,沉与鲁迅、钱选东等人联合发表宣言,支持学生正义斗争。后经蔡元培、李石曾推荐,任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北京大学校长。1932年,因不满政府镇压学生运动、驱逐学生,毅然辞职,南下上海,担任中法文化交流出版委员会主任。抗战初期,应监察院院长于右任邀请,赴重庆任监察院委员。他企图弹劾孔祥熙,对政府腐败不满。抗战胜利后辞职,定居上海。由此可见,沉老师是一个非常正直、正直的人。

沉寅默

沈尹默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书法界素有“南沉北沉”之称。20世纪40年代,书法界有“南沉北吴下”之说。著名作家徐平舆评价沈老之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无耻”。

1949年后,沈尹默历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沉尹默书法

【链接3:徐驰

徐迟(1914-1996),现代散文作家、诗人、翻译家,浙江南浔人。出生于教师家庭,就读于苏州苏州大学文学院。

1931年开始创作诗歌,1934年开始发表诗作,如《新青年》、《寄》、《沉重的BUS》等,后被收入《诗拔萃》。1936年以来,发表论文《二十岁人》《歌剧院及其它》、《贝多芬之恋》等,后来又获得《理想树》《美文集》。

徐驰

徐迟的早期创作受到欧美现代主义的影响,尤其是他的诗歌,追求意象的蕴涵和节奏的跳跃。散文创作受到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影响,叙事细腻,略显清晰。

新中国成立后,徐迟勤奋创作。20世纪50年代的前七年,他两次奔赴朝鲜战场,四次奔赴鞍山钢铁有限公司,六次奔赴长江大桥工地。诗集《狂欢之夜》《美丽?神奇?丰富》和《战争?和平?进步》、专题集《共和国的歌》《我们这时代的人》、散文集《庆功宴》等是他这一时期的创作成果;1957年至1960年四年间,担任《诗与生活》副主编。1960年定居武汉后,主要精力投入报告文学创作,撰写了《诗刊》《火中的凤凰》《祁连山下》等作品。

1976年以后,徐迟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反映自然科学领域的生活,写出了《牡丹》《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生命之树常绿》等一系列引起强烈反响的作品。反映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在湍流的涡漩中》《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徐迟文集

徐迟写的报告文学具有诗人的气质,尤其是知识性题材的作品。他常能将政治理论、诗歌、散文融为一体,结构宏大,气势博大,语言绚丽警示,风格独特。

【陈少飞作品/《刑天舞干戚》连载34号,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