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合肥育英学校!

合肥育英学校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奥数 >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专业(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

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专业(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

发布时间:2024-10-24 05:50:12 奥数 484次 作者:合肥育英学校

人才兴则国家兴;人才兴则国家兴;人才强则国家兴。人才强则国家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被列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近日,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召开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会议。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10所知名院校985所高校进入“首批卓越工程师院校”建设高校名单。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稳步推进。

从培养卓越工程师到建立卓越工程师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情况如何?如何培养优秀工程师?科技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度采访。

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专业(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

为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提供支持

“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已存在十余年,经历了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0、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到建设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3个发展阶段。优秀工程师学院。”重庆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执行院长常罗元新介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是面向行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

作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主动服务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于2010年启动。教育部出台了多项专项政策措施,地方政府和高校也积极行动,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0,形成持续建设的体制机制。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2017年,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联合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今年9月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旨在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全面深化新型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开设人工智能、生物育种等本科专业71个,在集成电路、能源等领域布局建设11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储存等;联合行业部门布局建设50所现代工业学院、33个特色示范软件。学院、28所示范微电子学院、11所一流网络安全学院等专业学院;已支持1100多所大学、800多家企业实施产教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两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人才支撑。目前,我国工程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培养了数千万工程技术人才,涌现出一大批行业领军人物,支撑着制造大国的建设和发展。

改变“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也是高校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着力点。此次,教育部确定所高校为第一批建设优秀工科院校。主要依托这些高校的优势学科和专业实施特色人才培养项目,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培养目标、设计培养方案、组建教学团队、开展项目研究等。

以中西部地区第一所卓越工程师学院——重庆卓越工程师学院为例。“学院定位为新工程教育改革的‘试验田’。”重庆大学常务副校长

重庆卓越工程师学院院长刘汉龙表示,学院主要围绕“智能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向,突破传统学院学科界限,以解决行业共性技术和需求创新问题为导向。努力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出贡献。重点支持重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培养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等国家急需的重点领域高层次人才。

在重庆卓越工程师学院,课堂教学模式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更像是一场学术研讨会。学生以项目制组建团队,创新实验的成果在学院实验室随处可见。

“我们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进行了创新,希望改变‘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刘汉龙介绍,学院采用项目驱动模式,主要围绕智能汽车、智能制造和产品创新三大方向,开设一系列技术课程和项目型课程,一系列共性技术课程。建设实验室和应用实验室,按照实验室管理模式开展教学和研究活动。学生培养过程采用工学交替培养模式。课程由重庆大学教师和企业专家授课,企业导师常驻课堂。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分别需要在企业进行科研实践一年和两年,这样学生毕业后就可以立即开展企业研究项目。

国家急需培养人才。哈尔滨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重点培养“储能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双碳”、“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商用发动机”等领域的特殊人才。大型飞机”。首批252名研究生已于今年秋季学期入学。

打通优秀工程师培养“最后一公里”

如何培养技术创新能力突出、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优秀工程师?如何打通优秀工程师培养的“最后一公里”?

刘汉龙表示,深度融合“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集聚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活力,优化创新生态,是我国科技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优秀的工程师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稀缺资源。培养卓越工程师,就是要实现工程教育办学方式从学科专业单一独立向跨学科深度校企融合模式的根本转变;实现培养目标从重视理论教学向重视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转变。改变;使评价标准实现从注重论文、奖项到注重实际创新贡献的根本转变。

此外,还要支持新型优秀工科院校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有利于加强政府与市场对教育的协同赋能,填补现代工业院校与未来技工院校的空白。同时,卓越工程师学院通过项目化教学和扎实的工程实践,培养学生的产品创新和工程能力,探索解决国家和行业对关键重大技术的创新需求。

2020年,重庆大学与重庆两江新区合作开展新工程教育实验,率先成立“学科交叉、项目驱动”的重庆大学明月科技创新实验班,打通产学界边界,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此次成立的重庆卓越工程学院正是在此基础上深化合作。

在首届卓越工程师培养高峰论坛上,多位院士专家也指出,推动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是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核心和关键。

“优秀工程师的培养需要将教学方式从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变为现场教学,在工程一线开设教室和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张伟红表示,要不断培养研究生在工程第一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向金武认为,目前高校航空领域优秀工程师的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复合型复合型创新人才紧缺。还需要根据实际工程需要建立系统。人才培养机制。

18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单位联合印发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北京宣言》中也提出,卓越工程师培养要始终致力于协同联动,充分调动学校和企业的积极性,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规划、落实培养流程,实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工程实践深度融合。(记者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