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合肥育英学校!

合肥育英学校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奥数 >机械运动初中物理(物理机械运动知识梳理)

机械运动初中物理(物理机械运动知识梳理)

发布时间:2024-04-15 11:33:15 奥数 663次 作者:合肥育英学校

入门对象回顾系列——机械运动的第一部分。本章是物理课程的入门章节。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物理以及如何学好初中物理。本文将回顾机械运动的三大知识点,突出重点,并介绍几种具体的解题方法。

1.测量

机械运动初中物理(物理机械运动知识梳理)

1.1主要知识点和测试点

测量步骤:一估计、二选择、三读数、四笔记、五计算。

步骤一、预估被测物体的范围,作为选择测量工具的依据之一。

第2步。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除了测量范围外,选择考虑因素还包括精度要求。测量工具的量程决定了测量范围,工具的分度值决定了测量的精度。此外,测量对象的特性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例如,测量腰围时,使用卷尺而不是尺子。

第三步,阅读。读数时,注意零刻度,注意不要看错分度值,注意不要斜视尺子,液位看中间(一般液体见凹面,凸面可见于汞)。如果测量不是从零刻度开始,记录起点读数和终点读数之间的差值。

步骤4。表记录。对于物理中的测量读数,为了减少误差,需要对多次测量进行平均,数据的记录非常重要。有时可以直接从数据记录中找到错误数据。记录时注意有效数字。长度测量需要在最小除法之后估计一位数。

step5、计算。一般来说,就是刚才说的平均值。注意两点:1.删除错误数据。2.计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读数的有效数字必须相同。

解释一下步骤5。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错误是无法消除的。考试中出现的“消除测量误差”的说法一定是错误的。

其次,误差的大小必须小于测量工具的最小分度。对于最小分度为毫米的尺子,测量误差必须小于1毫米。在此基础上,可以消除可能的错误数据。(注意,error和error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第三,计算结果的小数位数必须与读数一致。特别是最后一位为“0”时,千万不能省略这个“0”。从物理上来说,3.20cm和3.2cm是两个不同的数字。(例如:3.20cm表示物体长度在3.195cm到3.204cm之间,3.2cm表示物体长度在3.15cm到3.24cm之间)

例1.(2017年沂水县模型,有修改)小明用秤测量物体的长度。四个测量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63cm、2.36cm。测量结果应记录为()

A。2.36厘米B。2.357厘米C。2.35厘米D2.4厘米

【总体分析】

从问题中可以看出:1.刻度的最小分度值为1mm

2.四个数据中,2.63cm必须记录错误,计算时应将其丢弃。

3.计算(2.35cm+2.36cm+2.36cm)3=2.357cm

4.第一次敲黑板!千万不要选B!注意最终结果的有效位数。这道题你应该选A。

考试中遇到这道题,千万别算!永远不要计算!永远不要计算!这道题的正确解法应该是这样的:

【考场思路解析】

1.阅读问题。可见,标尺最小分度值为1mm,记录值均保留两位小数。

2.四个数据中,2.63cm必须记录错误,计算时应将其丢弃。

3、查看选项,直接排除小数点后两位不正确的。

4.好的,还剩下两个可供选择的数字,2.36厘米和2.35厘米。三个有效测量数据中,两个为2.36cm,一个为2.35cm。您认为他们的平均值更接近哪一个?是的,选A。

TIPS:不计算就不会出错!

1.2扩增方法

例2:冬季室外温度较低时,钢尺的长度变小。用它测量长度时,对测量结果有什么影响(假设被测物体的长度受温度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对于此类问题,应采用放大法。问题说钢尺的长度变小了。我们可以假设钢尺现在的长度已经变成原来长度的1/2、1/3或者更少。对问题的回答没有影响。这时候就可以考虑阅读和实际长度了。关系变得更加清晰。

类似的问题是:如果卷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拉伸,会对测量结果产生什么影响?生锈的砝码(砝码变体)如何影响测量结果?

TIPs:放大法(极限法也是放大法)的思想非常有用,需要灵活理解和运用。

1.3质量测量

注意不要用手触摸重物,注意重物的位置,注意不要写下左右数字。

也很容易记住,物体放置在天平的左盘上,不需要移动,而右盘则需要添加、减去和更换重量。大多数人都是惯用右手的,所以换成左撇子会很尴尬。方便的。讲这个的目的是想告诉大家,物理中真正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很少。关键在于深入理解、研究其原理、辅助记忆。

TIPs:物理学中,数据必须有单位,单位参与计算。这是物理和数学的区别,需要注意。

2、锻炼

每个人都知道运动是相对的。这里只讲一点:用数轴法解决相对运动判断题。

例3.(2017年文登区模型)A、B两人各乘一部电梯。A看到建筑物匀速上升,B也匀速上升;B看到建筑物匀速上升,A匀速下降,则它们相当于地面()

A。A和B都减少,但是A比B慢。B。A和B都减少,并且A比B快

C。A上升,B下降D.A下降,B上升

这个例子相对简单,因为我们给出了一个相对于地面静止的参考对象“建筑物”。只要抓住这一点,开动脑筋去分析,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但如果这个问题稍微复杂一点,参考对象不是建筑物,而是运动状态未知(或已知)的电梯C,那么基于抽象思维就不会那么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了。这里我们介绍一种将抽象思维转化为生动数学图形的方法,不仅简化了思维能力要求,还减少了出错的机会。

数轴法解题步骤:

步骤一、画一条数轴,并根据题况设定“正方向”。例如,在这个问题中,我们可以假设“电梯上升”是正数。(这里的正方向可以根据个人习惯设置,不会影响测试结果)

第2步。在数轴上标记研究对象的速度范围。如果建筑物相对下表面静止,则可以将建筑物的速度作为数轴的原点;A看到建筑物上升,然后A相对于建筑物下降,因此A的速度小于零;类似地,B的速度小于零;B看到A下落,那么B的速度大于A,所以B的速度值在数轴上的位置在A和原点(建筑速度)之间。

步骤3。根据绘制的图像得出结论。A和B均下降,且A下降幅度大于B。

步骤4。对于简单的问题,前三步已经完成。为了考场安全,建议进行第四步:设置数值并输入进行验证。比如A下降2m/s,B下降1m/s,看看是否符合题意。

从上面可以看出,该方法每次都会比较两个研究对象之间的运动关系,并利用数学图形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对于正确解决此类问题非常有效。

尖端:

1、有些题可能找不到原点,即只知道相对速度,无法判断速度的正值或负值。

2.注意参考对象不要混用,并深入了解相对的。

对了,我想强调一点:做题的时候,记得在题干里标出关键词,手写、画画。对于结果比较相似的题,你不能、不能、更不能凭感觉。让数据说话!

3.速度

3.1

这部分就是数学中的“进度问题”,但与数学略有不同。这里只需记住一个公式:v=s/t。

这个大家好像都明白,小学的时候就学过,但是做题的时候经常会出错,所以有必要解释一下这个公式。这个公式告诉我们:所需的平均速度必须是总距离除以总时间,不要考虑其他任何事情。在讲例题之前,我强调一件事:注意单元!当单位不同时,必须先统一单位。

例4.小明父亲家到工作地点的距离是s=15km。上班平均行驶速度v1=30km/h,下班平均行驶速度v2=50km/h。求小明父亲开车上下班的平均速度v。

[分析]

我相信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先求上班时间t1,再求下班时间t2,然后将总距离除以总时间就得到平均速度。在这个案例中,我们成功地将一道二年级物理题变成了一道小学数学题。

上面提到的方法并没有错,但是……,它缺乏物理解题的思路。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之一:先推导,再计算。

[分析]

按问题平均速度

然后将速度值代入解中。

这里你会发现15km的距离是一个多余的条件,根本没有被使用。首先推导后代,以消除它们并简化计算。

同样,请自行解决以下问题:

例5已知匀速行走的物体在前一段时间t1内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后一段时间t2内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当t1=t2=t/2时,求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并尝试求出当t1和t2为任意值时的平均速度。

3.2图像法

本讲最后介绍了图像法求解速度问题。这部分最好是初三的学生能够熟练,初二的学生能够理解。这部分需要掌握s-t图像和v-t图像。

对于s-t图像,你需要了解的一件事是,图中直线的斜率代表了物体运动的速度。看起来很简单。接下来,问题来了。请阅读问题:

问题1、图中A、B分别做了什么动作?

问题2、图中t1时刻A、B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

问题3、图中t0时刻,A和B谁的平均速度更大?为什么?

问题4、图中t1时刻,A和B谁的平均速度更大?为什么?

问题5、图中t0和t1之间,A和B谁的平均速度更大?为什么?

接下来是稍微复杂一点的v-t图像:

对于v-t图像,我们分析图中阴影部分面积对应的物理意义。显然,面积s=vt正好等于距离,对吧?这是关于v-t图像需要理解的一个关键点:速度图像和时间轴围成的图形的面积代表物体移动的距离。

这个结论不仅适用于匀速直线运动,也适用于变速运动。

作业:请用图像法重做例4和例5。

家庭作业:

1、

2、(2017年六盘水)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刚在操场上沿着笔直的跑道跑步。如图所示,他们所经过的距离随着时间而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前2秒,小刚跑得更快

B两人都在做变速练习

C。两人匀速直线运动

D整个过程中,小刚的平均速度大于小明的平均速度。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复习mp.weixin.qq.com/s?__biz=MzI1ODkxMzY5Ng==mid=idx=1sn=0257c6c0d93fe81e4f9fa88f249dc31fchksm=ea01a02bddd64fc211f33cf804d7429c7597fd4702bb9f4fc29ba0abdb968e09a583d16token=lang=zh_CN#rd*此问题的答案来自快速解答指导。如需转载,须注明出处

*关注“快答指南”微信公众号,获取最新例题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