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合肥育英学校!

合肥育英学校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奥数 >现代学徒制成果(现代学徒制岗位课程)

现代学徒制成果(现代学徒制岗位课程)

发布时间:2025-02-05 01:02:39 奥数 129次 作者:合肥育英学校

作者:陈鹏(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马芝芝(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

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从而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养,培养学术人才;职业教育源于传统的学徒制,是向学生传授技术知识,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与普通教育相比,中国特色的学徒制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实施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必须关注的现实问题。

现代学徒制成果(现代学徒制岗位课程)

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核心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根据我国目前的行政隶属关系,除技工教育外,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高职专科教育和职业本科教育均由相应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管理。由于教育部门对通识教育的办学规则较为熟悉,在缺乏企业参与的背景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两张皮”问题一直存在并延续至今。一方面,缺乏企业参与,导致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难以满足经济和行业的需求。人才培养规模、质量与产业需求存在刚性或结构性矛盾;课程内容与专业资质无法有效衔接,企业认可度不高;学校教学仍沿袭普通学校的学科教学模式,无法与生产过程有效衔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企业技术人员进入职业学校缺乏制度支撑。此外,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也没有及时跟进。职业学校作为校企合作主体,难以有效支撑企业发展,学生实践教学面临“一厢情愿”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世纪之交校企分离改革后,企业出于产品质量保障和经济效益的考虑,缺乏重组或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甚至没有动力去办职业教育。为参与学校的学生提供实践培训。持消极态度,职业学校实训面临实际困难。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国特色学徒制改革,这是关系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2022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名(以下简称“专项培养计划”),这是近年来我国学徒制改革的又一重大举措。旨在解决数字化、智能化职业场景重点领域人才紧缺问题。选岗发布生产企业岗位要求,对接匹配职业教育资源,以中国特色学徒制为主要培养形式,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现场工程师培训标准,培养大批工匠精神精准操作、懂技术、懂管理、良好协作、勇于创新的现场工程师,展现了国家和政府深化中国特色学徒制改革的坚定态度。

专项培养计划采用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对我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的总体思路、工作目标、重点任务、组织实施等进行顶层设计。部署重点围绕校企联合实施学徒制培训、推进招生考试评价改革、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帮助提升员工数字化技能四个关键问题。这种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可以通过国家各级机构的有机协作和政策支持,充分展现我国的制度优势,保障项目目标的实现。

但专项培训计划的实施需要认真研究企业内部动态。近年来,国务院、教育部等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实施中国特色学徒制改革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全国人大顺应时势,及时修订了《职业教育法》号文件,确立了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法律地位。但客观地说,在实施学徒制改革过程中,企业组织或参与职业教育的内在动力问题仍需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以中国特色学徒制为主要培养形式,在实践中探索和培养现场工程师是专项培养计划的目标和策略,需要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说,将企业作为现场工程师培训的重要主体,给予项目企业“财、金、地”相结合的激励措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解决他们的问题。内部动机问题。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之所以被世界其他国家借鉴,是因为该国通过立法解决了企业的人力资本流失危机,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现行法律框架下,项目公司知识产权的不确定性风险和高科技人才流动的不确定性将对项目公司职业教育投资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实施专项培训计划时,应借鉴德国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立法经验,从国家法律层面对企业组织或参与职业教育进行系统设计和具体规定,保护知识产权。企业的产权和人力资本,从而取得更好的业绩。长远发展。

另一方面,职业学校作为项目合作的另一主体,专项培养计划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从政策层面为学校提供全面支持。学校参加专项培养计划的情况可作为高职学校“双高计划”和中等职业学校“双优计划”考核选拔的参考。地方教育追加专项资金和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专项资金的统筹规划也向项目学校倾斜。对表现突出的学校给予奖励,支持项目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加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工程实训中心等建设投入等优惠。这一系列组合拳极大释放了政策红利,对动员学校积极参与项目实施具有强大的外部动力。但也应该看到,要有效推动专项规划的实施,相关学校的内涵发展也至关重要。学校要更新观念,主动变革,始终坚持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按照技术生成逻辑重新梳理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完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学校专业要对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求,避免学科倾向;专业课程体系、核心课程、高水平教材及配套数字资源应与现场工程师资质挂钩,避免按照学科逻辑组织课程;教学过程要与实际生产过程相结合,边做边学,边做边教,避免按照学科课程进行教学。同时,学校要根据专项培养计划,持续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改革,与企业合作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帮助企业员工提升数字化技能,从而实现专项培训计划的培训目标。

《光明日报》(2022年12月6日第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