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专业的你们后来都找了什么工作呢(新闻学专业可以找什么工作)
本科毕业于某985新闻学院。全班有120多人。毕业时,大概有20人选择考研,50、60人选择考研,10人出国,剩下的人参加公考,选择转业或者工作。
考研成功率不高。最终,只有少数人进入了自己心仪的学校。少数人被调到实力较弱的211或者双飞。一方面,传媒专业的考研卷子离谱,另一方面,因为大家都想冲985,学校级别更高,地理位置也更好,所以很多人都未能如愿。那些考试不及格的人有的选择了二战,有的最终报名参加了工作。听说有几个人回来了。在家乡,我加入了一家国企的宣传部,有的通过春招进入中央媒体或其他媒体。
上班族中,有的加入4A做广告,有的加入互联网做运营,能做产品经理的不多,还有的加入电视台报纸做传统的新闻采编工作;公考对应的部门大部分是宣传部和行政办公室,考试成绩最好的学生成为当地省政府某个部门的选拔生。
由于毕业时间不久,还有很多学生经历过二战,样本数据并不丰富。目前,大多数学生仍然从事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工作。不过,随着进入社会的时间越来越长,我相信有些同学肯定会选择转行。我的一位同行业学长毕业后在财经新闻部工作了几年,然后通过一些机会进入了私募。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转行案例。同专业比我大几岁的学长现在还在这个专业工作的已经很少了。说穿,
真的没钱了!
高考时,读了一本叫《看见》的书后,我萌生了做一名“旁观者”的热情,义无反顾地踏入了新闻学这个我热爱却又无奈的专业。那时,我听着王克勤的故事,读着《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梦想成为一名能够改变社会的记者。于是,我不顾父母的劝阻,写下了《新闻与传播学》。当时备忘录里的那句话我至今不知道从哪里摘录出来:
入学后,我积极参与媒体部门工作,积极练习写作和采访技巧。终于,在大二的时候,我得到了国内一家知名报社的实习机会。这是我最喜欢的调查性社会新闻部门。
当我意气风发地踏入一线新闻领域时,我突然发现了一个有些奇怪的现象。和我一起工作的同事来自各种专业背景,包括法律、教育、小语种……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都坚定地热爱这个行业!我们一定能捍卫真理!撰写可以改变社会的报告!于是我就投入到了收集资料和采访的工作中。还记得有一天中午,我和一位同为实习生的朋友在一家餐馆吃烤鱼。突然,主编打来电话,告诉我们发生了突发事件,需要尽快找到相关采访对象。于是我们两个人立即开始电话采访,列提纲,记笔记。等我们吃完,已经过去了两个小时,烤鱼已经凉了。吃着冰凉的烤鱼,我心里暖暖的,因为辛苦是值得的,我们为公众利益所做的努力是有价值的,即使最后牺牲了我们自己的利益。
然后现实总是给我冰冷的一击。我们辛辛苦苦拼完稿子后,突然被主编通知,稿子被上级压制了,无法发出去。具体原因不明。我不明白,但我也无能为力,因为记者和老师告诉我,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只记得当我收拾好东西走出报社的时候,我已经筋疲力尽了。看着灯火通明的北京,我突然有一种悲伤的感觉,仿佛无论我如何努力,都很难在这座城市留下痕迹。
在人人都是记者、数字媒体横行的时代,一些与新闻相对应的传统行业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2000年代初,记者的工资每月近万。这在当时是一份有声望且体面的工作。但如今,工资依然是近万,加薪的空间并不大。对于那些没有背景、想在大城市立足的年轻人来说,成为一名记者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此外,还存在工作时间与薪酬严重失衡、工作与生活界限不清、过度追求新闻时效性而不保证新闻真实性等问题。比如,《新京报》此前因对刘学洲事件报道不实,被称为“杀人媒体”。这其实与它内部的新闻生产机制存在问题有关。这次记者实习经历彻底打破了我对这个行业的过滤。我终于意识到我必须做出选择,所以在随后的实习中,我尝试了公共关系、互联网等其他方向。准备转行。
我深深热爱我的专业。毫不夸张地说,如果重来一次,我仍然会选择它,因为这个专业极大地重塑了我的性格和思维方式。我很感激新闻业给了我收集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时刻保持反思的能力,但现在,我更愿意选择职业转变。事实上,新闻专业的学生有很多选择。可以做自媒体、互联网运营、游戏策划等,但是转行的前提是你有其他行业的知识积累。所谓新闻学不用学,在本科或者研究生期间,一定要尽早规划,多做实习,这样才能了解每个行业的真相,为以后的就业做好准备。
当然,我还有一些朋友仍然工作在新闻第一线。他们依然坚守着对新闻事业的理想和最初的信念,依然热爱着这份工作。我很佩服他们,但我也知道我不可能成为他们。毕竟,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真相后仍然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