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合肥育英学校!

合肥育英学校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奥数 >高考反套路反押题(高考套路总结)

高考反套路反押题(高考套路总结)

发布时间:2024-08-31 06:46:43 奥数 318次 作者:合肥育英学校

今年高考语文试卷有“三反”特点,即反套路、反刷题、反死记硬背!

最近有很多家长询问穆老师,反套路,是不是意味着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答题了?没有固定答案束缚了?

高考反套路反押题(高考套路总结)

穆老师就这个问题简单分享一下他的看法。

穆老师认为,所谓的套路,一般指固定的答题格式或模式,这种模式不是某个人创造出来的,而是一群教育工作者经过几十年碰撞出来的结果。

但是,因为我们总是强调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再加上语文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所以到目前为止,全国没有一套权威的答题模式著作。

穆老师研究中高考答案十几年了,发现不同省市地区对某一题型往往会有不同的答题思路偏向,即便是同一个地区的不同年份,也会出现不同的解题技巧。

归根结底还是命题人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决定了试题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也决定了学校老师的教学方法。

老穆认为,反套路与死板答题模式相反,但解题思路的大方向不变。

试想一下,如果一切都改变了,那么参考答案还具有说服力吗?是不是所有考生的答案都有理呢?

穆老师认为反套路命题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知识点精细化;另一个就是考点含蓄化。

今天我们重点讲解“知识点精细化”。

知识点精细化,是指命题人在考点设置上不设难度,让你一眼就知道是某个考点,但是,命题人却要求考生对考点背后的知识点必须要有深入的理解,不流于表面,不囫囵吞枣。

比如今年新高考第一卷的小说读的是——卞之琳的《石门阵》,两道主观题分别考查学生“反复的效果”和“物象的含义”,考点非常明确,不设障碍。

说实话,这两个问题对久经考场的学生而言,真的是再熟悉不过了,就连初中的考生都知道,也做过。

那么,如此简洁的试题,考生拿满分是不是很容易呢?

不!老穆认为,试题越简洁,越需要考生对知识点有精细化的理解,同时还要考生掌握答题思路的大方向和读懂文章的内容,三者缺一不可。

接下来,穆老师拨打了新高考1卷中《石门阵》的“反复效果题”的讲解,让大家透彻理解知识点精细化。

问:王木匠在讲石门阵时,很多地方都使用了重复的手法。这种叙述方法的效果如何?(4分)

文章内容见下图:

本题考点明确,测试学生对反复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的理解程度

什么是重复?

反复,根据表达的需要,故意让词语或句子重复出现,以达到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的修辞方法。

反复,现有直接反复,也有间隔反复,对于反复手法的效果,我想,大多数学生都停留在“强调”上。

如果这样的话,就很难很好地回答问题,更不用说拿满分了。

老穆认为,我们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要做到三个步骤:

第一步,找出王木匠讲石门阵时运用反复手法的词句。

穆老师认为,这一步是对“知识点提炼”的考验,考验学生对“重复”概念的理解。如果考生只知道直接重复而不知道间隔重复,那么就很难回答好问题。

直接重复:如“来了!来了!”,“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糟了!糟了!”

重复间隔:如“”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又如“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

第二步,结合文章内容,从“亲(谐音情)手还(谐音环)主人”等角度进行思考。

高考前一天,老穆还录制了一段视频向大家强调,每当遇到功能或效果问题时,都可以拨打“人物、环境、情节、结构、情感、主题、手法”等角度来思考。

穆老师想说,这一步是对答题思路的考验。如果考生没有清晰的回答问题的思路,怎么能回答好问题呢?

【1】人物方面:运用反复的手法,既可以凸显出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特点,又能表现出故事中日本兵的形象特点,同时还能调动听众的好奇心,抓住听众的注意力,让听众跟着王木匠的节奏走。比如文章中“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

【2】环境方面:强调石门阵到处都是石头,渲染出一种紧张的作战氛围。如“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

【3】情节方面:运用反复的手法,能够让故事内容扣人心弦,让情节紧张跌宕,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如“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

【4】情感方面:表现出王木匠对石门阵所展现出来“威力”的赞扬和满意之情,同时也表现出对日本鬼子的厌恶之情。比如“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再如“糟了!糟了!”

第三步:根据分值及答案要点的重要程度,选出最佳答案要点。

穆老师认为,由于这道题只有4分,所以从人物、情节、情感三个角度回答问题就可以保证满分。

同学们,看完穆老师的讲解,你们有没有顿悟呢?

试题反套路,并不代表试题没有思路。

试卷反套路,并不意味着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回答问题。一定要按照试题本身的答题思路来答题,否则很难拿分。

穆老师反对死板的答题模式,但他并不反对考生掌握答题思路。

最后,老穆想说,套路的尽头就是没有套路。如果连最基本的套路都不懂,怎么谈得上反套路呢?

朋友们,您对此有何看法?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