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市场双驱动 汽车智能化发展有望超出预期(政策市场双驱动)
2023年是职业教育提质增效转型的关键之年。新的一年,职业教育行业将迎来哪些增长点?从业者该如何抓住政策红利,实现逐步突破?3月28日,多鲸资本联合腾讯教育、腾讯云召开职业教育私募董事会会议,汇聚职业教育领域专家学者、企业领袖、创新精英,聚焦当前发展现状及行业未来趋势,探讨行业发展新方向。
非公开董事会议上,弗若斯特沙利文(以下简称“沙利文”)大中华区执行董事刘文军在《职业教育行业的新趋势和政策前景展望》上分享了主题演讲。
沙利文是1961年创立于华尔街的全球咨询公司。62年来,沙利文深度涉足全球资本市场和企业咨询服务,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投资、融资等各类专业咨询服务。沙利文是中国第一家专注于教育领域的咨询公司。自2015年以来,沙利文已服务教育行业各个领域的数百家公司,见证了行业资本化进程的不断发展。
定位转变,职业教育迎来政策风口
刘文军指出,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相关利好政策相继跟进,职业教育迎来政策动向。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政策文件高水平部署职业教育改革工作,职业教育的战略定位日益凸显。与此同时,职业教育各个领域的现实要求也越来越具体。
2019年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号文件明确了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和改革蓝图。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对加快建设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号文件明确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框架和重点任务。日程安排。2022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将职业教育改革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立法层面。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号文,强调进一步深化制度建设改革,用系统设计、工程推进、协同运作的思路,重点解决发展理念、发展路径、主要职责这三个问题。这个关键文件将职业教育改革提升到新水平,并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
教育部职业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继在解读《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时提出,现代职业教育建设有五个“转”。首先是功能定位的转变,从「谋业」转向「人本」,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二是改革重心的转向,从「教育」转向「产教」,更加强调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作用。三是服务场域的转向,从「区域」转向「全局」,支撑共建共享、互融互通的新发展格局。四是发展路径的转向,从「分类」转向「协同」,在明确职业教育类型属性的基础上,强调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之间的优势互补和交叉融合,统筹职普协同创新。五是办学主体的转向,从「单一」转向「多元」,更多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并在政策上给予更多支持。
市场规模增速明显,预计将突破万亿
据沙利文研究,中国职业教育市场规模已从2016年的5167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781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6%,增速显着;预计2022年,职业教育市场规模将达到8000-9000亿,2025年预计突破万亿规模,并于2026年达到10,979亿元,自2021年至2026年的五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6.5%。
刘文军进一步指出,由于体制机制的影响,职业教育万亿级市场规模中约70%属于职业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更多依赖国家财政拨款。因此,职业教育市场虽然巨大,但国家财政投入对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学历职业教育相比,非学历职业教育(职业考试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约占整体职业教育市场规模的30%,但其增长更为明显。沙利文研究数据显示,2020年非学历职业教育的市场规模已经突破2,000亿元,2016年至2021年的五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两位数,民间社会资本对于非职业培训的投入增长速度高于职业学校教育的国家投入。
非学历职业教育市场的快速发展主要由以下因素推动。首先是政策因素。国家逐渐重视职业培训,其地位得到立法认可。二是社会因素。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再就业和终身教育的接受度提高,培训成本也随之增加。第三,是就业因素。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趋严,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受疫情影响失业率持续上升,导致就业压力加大,进一步释放就业需求职业培训。
统筹职普融通,实现多样化发展
“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党的二十大报告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据沙利文研究统计,2010年前后,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大致持平,职业教育比例接近1,333,601人。然而,近十年来,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持续下降,职业教育招生差距不断拉大。继续扩大。其中,2021年中等职业学校数量锐减2571所,导致2021年职普比下降至3:7。这一比例与职业教育的定位导向是相悖的。近两年,国家对于学历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多次引导调控职普比回归至1:1。在政策的指引下,预计未来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有望大幅增加。人
刘文军指出,要让职业教育提升的空间越来越广,让职业教育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不仅要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还要将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结合起来。连接的。即构建从中职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综合培养新路径,形成系统的技术技能人才综合培养机制。这是明确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偏见的关键。
2014年以来,我国积极探索职业本科专业综合改革创新方法,解决职业院校发展瓶颈问题,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吸引力。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资本的力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32所本科层次高职院校中,70%是民办学校。无论机构数量还是学生和毕业生数量,民办学校都占相当大的比例。
此外,社会资本对职业教育的推动作用在非学历职业教育赛道上体现得更为明显。目前,中国的非学历职业培训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这种多元化的特征体现在业务形式的多元化,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和培训内容的多元化等方面。其中,职业技术培训(例如:餐饮厨师、汽车修理、驾驶、IT技能等)作为非学历职业培训的主体,占据将近70%的市场份额。而对于大学生和高学历人群的职业教育需求而言,职业考试培训,虽然仅有30%左右的市场份额,仍是市场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两年,公务员考试培训、研究生考试培训、教师招录考试培训等板块逐渐变得炙手可热。不同的赛道中,都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如职业技术培训赛道的东方教育、达内教育、传智教育,职业老师培训赛道的粉笔、中公教育、开元股份等,这些赛道近两年的成长速度很快。
市场重塑,职业教育成投资新宠
2022年是教育行业重塑的一年。产业融资热度持续下滑,理性、审慎成为资本市场对教育产业融资的主旋律。据SullivanResearch统计,2022年全年,教育行业融资事件数量仅为121起,不足2018年的五分之一,较2016年峰值下降86%。每月融资事件仅10起。同时职业教育赛道异军突起,成为教育行业中受到资本追捧的热门赛道。近两年,职业教育和企业服务领域占据了行业绝大部分份额。伴随着政策的持续倾斜,职业教育也迎来了资本的风口。
从二级市场来看,受资本市场活跃度影响,近两年进入资本市场的职业教育企业IPO募资规模与前几年不可同日而语。近年来,由于疫情影响和监管政策等叠加因素,导致教育板块股价出现较大波动。沙利文梳理了职业教育行业二级市场代表性上市公司近年来的业绩表现。
可见,港股、美股上市公司数量、融资规模与往年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甚至可能是量级上的差距。但从市值来看,Chalk和QuantumSong分别创下了职业教育板块港股和美股市值的新高。因此,刘文军认为,资本市场持续看好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创业者可以保持一个较好的预期,在推动业务发展走向国际资本市场方面做好规划。
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三大趋势
“春江水鸭先知”,刘文军认为,职业教育从业者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沙利文则根据交流经验,从第三方角度总结分享了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与多名从业者。教育发展趋势。
一是线上化趋势。当前,「互联网+教育」模式正逐步扩大,凭借其科技属性带来的灵活性,更高效地为学员提供教学培训。未来,机构可以针对该趋势进行调整,以线下为主的机构,通过把部分知识与理论课程转移至线上,提高课程的线上化率;以线上为主的机构,通过不断丰富线上教学与交流的方式与途径,不断提高沟通效率、改善学习效果。
二是品牌化与高质化趋势。由于一直以来的社会偏见,这一点对于职业教育尤其重要。在这一情况下,企业自身是否具有品牌认知度、认可度,企业提供的产品、内容、业务是否具备差异化和高质量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在职业教育行业里面成败的关键。如何大力发展品牌化与高质化内容,打破「同质化」现象,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是职业教育从业者需要不断思考和攻克的一个问题。
三是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趋势。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主流的发展趋势之一,可以有效助力学生就业,并帮助企业获得优秀的员工;而产教融合通过引入各行业最先进的方法论与最即时的实操技巧,结合产业资深从业人员的实战经验,打通学生从校园到职场的桥梁,为打通最后一公里提供巨大助力。目前,校企合作的模式都是为合作企业单一定向提供人才输送,人数上具有一定上限。整个模式的扩张速度受很多因素限制,体量上较难达到快速增长,学生也缺乏真正的产业经历带来的实操能力。未来,从入口端,建立现代产业学院、双师型课堂等教学制度;从出口端,推动毕业生就业与企业招人用工的衔接,推动学校、企业以及培训机构三方力量共同探讨产教融合的更多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