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学校的校徽和含义(各种学校的校徽)
在介绍大学的时候,总有一件事情是不可或缺的、至关重要的。会是什么?没错,就是——
校徽
图像记忆总是比文字更直观、更深刻,所以杨子每次介绍学校名称时,都会附上一枚“有影响力”的校徽,加深记忆。
今天小U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校徽的故事~
校徽是什么?
对于校徽的定义,目前还没有准确的答案。
如果摘录某一点的话就是:
校徽是校徽的简称,是一所学校的标志之一。其主要目的是识别人员、保存纪念,并通过图案和文字介绍学校的性质和学科。
将学校的精髓和内涵浓缩为一个标志
相当考验设计能力.
而经常关注海外著名大学的同学一定会发现很多历史悠久的世界大学徽记。
很多都是【盾形】的,比如:
*剑桥大学徽章
为什么是这样?事实上,欧洲中世纪以来使用的【纹章】与
徽章
它也被称为纹章,是中世纪骑士用来识别自己身份的符号。
它由盾牌、支架、徽章和铭文组成:
*徽章有时被称为整个纹章;尽管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纹章。不过羊仔只是科普一下,我们暂且不深究~
12世纪封建领主和骑士在战场上使用的纹章
13世纪,它成为欧洲上流家庭使用的象征。教会神职人员也开始使用徽章。
后来,作为皇家特许机构,大学拥有了自己的校徽,逐渐演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校徽。
这一传统一直保留至今,所以很多历史悠久的名校校徽仍然传承着一些“古意”
当然,也有适应时代发展而做出的改变和创新……
传承与创新
牛津大学
作为英语世界最古老的大学,牛津大学的校徽是一个深蓝色背景的圆形盾牌,俗称牛津蓝;
校徽中央是一本打开的圣经。拉丁语DOMINVSILLVMINATIOMEA的意思是“主(照亮)启发我”来自基督教《圣经》中《赞美诗》第27章展示中世纪宗教对大学的影响
校徽周围有一条丝带,上面写有学校名称,象征着荣耀[1]
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的校徽是传统盾牌的形状
正文由三本书组成。上面两本刻有字母VE和RI,下面一本刻有字母TAS。组合成拉丁词VERITAS,意思是“真理”
校徽周围是象征和平与荣誉的金色橄榄枝。底部是一条象征纯洁和勇气的白色丝带,上面写着学校的名字。
不过,上面提到的已经是修改后的校徽了。
哈佛大学最初的校徽是这样的:
两侧丝带环绕着拉丁文“CHRISTOETECCLESIAE”,意思是“基督与教会(真理)”。这也是早期宗教对大学的影响。
随着世俗化的发展,哈佛大学删除了这句拉丁文句子,以便更切合当今时代。
帝国理工学院
帝国理工学院原校徽(左)于1908年6月6日由英国皇室授予
学校的校训被盾牌包围:Scientiaimperiidecusettutamen,意思是“科学是帝国的荣耀和保护”。
然而,近期因非裔男子弗洛伊德之死引发的美国各地“BlackLivesMatter”抗议浪潮已蔓延至英国。
帝国理工学院认为:“这句校训与英国历史上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有关。”
决定于2020年更新校徽,不再使用旧校训。所有官方材料将改为新校徽(右)
作为一种标志,校徽的传承与创新,也是这些历史悠久的大学不断重新认识自身学术理念和社会责任的过程。
看了这么多“老古董”,我想加点现代的东西~
青年大学校徽
南洋理工大学
南洋理工大学于1991年正式成立,校徽是其前身——南洋理工学院(1981),设计学院正式成立后使用。
总而言之,他还很年轻,在今年的QS世界年轻大学排名中位居世界第一。由此可见,他的实力是相当强大的。
不过,这所年轻大学的校徽仍然采用了盾牌的形状,并添加了象征新加坡的狮子。怎么看都显得有些原始。
然而!校徽上方是两个原子和一个齿轮的标志。
机械工程学院,象征着南洋理工大学最早成立的电子电气工程学院,真是突如其来的现代化……
顺便说一句,南洋理工大学的校徽被中国国际友谊博物馆收藏,并于1995年12月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赠送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主席,它还具有外交作用。
香港理工大学
香港理工大学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37年,1994年正式命名。
其校徽的画风与之前的“老古董”完全不同……
校徽以20世纪70年代初香港理工学院的校徽为蓝本设计。
圆角代表Polytechnic英文拼写中的P和University英文拼写中的U。
校徽中的字母T代表卓越的技术。
外围开口的设计代表了大学与世界更紧密的联系。
事实上,不少历史较短的院校也有类似理大设计的校徽。
悉尼科技大学
校徽是一根插在水中的锚,象征着悉尼科技大学扎根于悉尼,为悉尼和人类文明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改善社会。
也有许多新兴大学选择保留传统的校徽形状作为校徽。
但整体设计感非常超前,比如:
南澳大利亚大学
迪肯大学
虽然想要说的校徽还有很多,但篇幅有限,羊仔只能介绍到这里啦~这次我没有提及中国大陆的大学,因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设计方式……打断别进去!也许有机会,扬子可以单独聊聊~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学校的校徽有何寓意和故事呢?
[1]李金桥:《大学校徽起源与发展考略》,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