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合肥育英学校!

合肥育英学校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奥数 >教育部发布高考防骗(事关高考,小心被骗!教育部发布预警)

教育部发布高考防骗(事关高考,小心被骗!教育部发布预警)

发布时间:2024-12-27 12:24:46 奥数 120次 作者:合肥育英学校

2022年高考即将拉开帷幕,1193万考生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力争在这场人生大考中交出一份满意的成绩单。但一些不法分子也利用高考传播虚假信息、制造焦虑、实施诈骗,甚至诱导考生作弊。为此,教育部会同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等部门,结合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典型案例,郑重提醒考生和家长提高警惕,谨防被欺骗。

组织作弊是严重违法行为

教育部发布高考防骗(事关高考,小心被骗!教育部发布预警)

高考期间,不法分子经常在网上发布“助考”信息,声称能够为考生提供试题及答案。众所周知,组织考生在高考等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向考生提供试题及答案,销售、使用无线作弊设备等,都是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

【案例】2019年高考期间,大学生何某豪在网上发布“助考”广告,来自广东、山东、贵州等地的12名考生向其缴纳“报名费”。何某豪在网上联系了大学生聂某武和彭某林(何某豪的同学),三人分工协作。何某豪负责沟通试题及答案,聂某武负责解题,彭某林负责整理试题。高考期间,有12名考生被组织作弊。6月8日,警方接到线索后立即行动,当场将何某豪、聂某武、彭某林抓获。三人因组织考试作弊罪,分别被判处二至三年六个月有期徒刑。

【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销售、使用无线作弊设备”、“向考生提供试题、答案”、“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考”的行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解释》明确,在高考、考研等国家教育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将直接视为行为“情节严重”,并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温馨提示】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会同教育部门,对各类考试违法犯罪活动持续保持高压严厉打击,坚决“零容忍”。考生要增强法律意识,拒绝考试作弊,切勿以身试法。

找人替你考试最终会浪费金钱和金钱

为了让孩子能进入理想的大学,一些家长想尽一切办法,甚至花重金为孩子寻找“道路”,甚至聘请“枪手”替孩子参加考试。结果,人财两失,后果非常严重。

【案例】为了让学习成绩不好的侄子小陈考上本科,李某和小陈的母亲决定花钱找人替小陈参加考试,并承诺给他5万元参加考试。最终,某学校研究生刘某同意替小陈参加考试。结果,2019年高考当天,刘某被监考人员当场发现。警方立即立案侦查,涉案人员陆续前来办案。李某组织考生作弊,已构成组织考试作弊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三万元。“枪手”刘某替他人考试,已构成代考罪。学生家长让他人代其子女参加考试,也构成代考罪。分别判处拘役5个月、4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顶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考”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而且,代替考试罪是典型的对抗犯罪。刑法对考生和“枪手”同时进行处罚,定罪与法定刑相同。

【温馨提示】帮助孩子作弊的家长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最终,他们将失去一切,并承担法律责任。考生和家长必须充分认识替他人考试的危险性和法律后果,诚信参加考试,否则后果自负。

手机作弊毁了未来

一些考生经常使用智能手机搜索、翻译等功能来辅助学习。但如果你在考试时用手机作弊,那你就犯了错误。

【案例】2021年高考期间,一名考生非法携带手机,躲避入学安检,并将手机带入考场。考试时,该学生用手机偷拍试题照片并发送给考场外寻求答案。他当场就被抓住了。根据《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规定,该生被取消考试资格,所有成绩作废,并停止参加国家教育考试。

【规定】高考是法律规定的国家教育考试。《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明确规定,考试过程中使用通讯设备的,视为考试作弊,其报名考试的科目成绩无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考生在国家教育考试中携带、使用作弊设备、材料,情节严重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停止参加相关国家教育考试一年以上但不超过三年;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提醒】为预防和打击国家教育考试利用手机作弊行为,2022年,教育部、公安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部署地方教育、公安、通信、无线电管理等部门采取多项措施开展“打击手机诈骗”专项治理。考生必须知法守法,诚信考试,切勿心存侥幸,以免毁掉自己的前途。

寻找权威的官方标志

每年考试前,为了吸引眼球,一些个人或培训机构会趁机注册山寨公众号,传播非官方的八卦,并以此牟取暴利。

【案例】2020年高考因疫情推迟一个月。网络上时不时就有自媒体趁机传播一些所谓的高考安排信息。比如,一些自媒体以“2020年某市高考考点安排”为标题,在网络上传播“2020年高考某市考点设置方案”的虚假信息,具有误导性。社会。经市教育局认定,该消息不实。

【规定】根据中央网信办《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规定,任何机构和个人注册使用的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不得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公众账号生产经营者不得恶意假冒、冒充、盗用组织等他人的公众账号制作、发布信息内容,不得编造虚假信息、歪曲事实、误导公众。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将按照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严肃处理。

【温馨提示】2022年教育部会同网信部门和公安部门以及多家互联网企业继续开展“点亮权威考试招生机构官网标识”专项行动让考生和家长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权威机构的高考情况。信息。考生和家长在网上搜索高考相关信息时,请认准权威机构的官方标识。

不要相信虚假广告

有专属“内部资源”、“问题专家”授课、“一次性通过”有保障……这样的招生广告经常出现在各类考试培训机构的宣传中,不少家长信以为真。事实上,这些广告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存在夸大宣传、虚构教师、虚假广告等违法违规行为。

【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明确规定教育培训广告不得含有下列内容:(一)对升学、通过考试、取得学位、证书或者教育效果的明示或者默示的保证承诺或培训;(二)明示或者暗示有关考试机构或者其工作人员、考试命题人员参与教育培训的;(三)使用科研单位、学术机构、教育机构、行业协会、专业人士、受益人的名义或者形象提出建议、证明。

【温馨提示】考生和家长千万不要相信虚假广告,这不仅会造成财产损失,还会浪费宝贵的复习时间。

高考答案不可购买

每年,不法分子都会在网络平台或交流群兜售所谓“高考真题”、“绝密答案”,宣传“极高准确率”、“违约退款”等诱惑信息,并询问用户可以使用“预存款”等名称。先付费,有的以发送“样卷”为名,向用户电脑或手机发送病毒,获取用户信息。

【案例】2021年3月,黄某进入多个QQ聊天群,谎称自己有购买高考答案的渠道,并将所谓“高考答卷”以每科15000元。他在安徽、山东、湖南等5省诈骗10余人,骗取财物10万余元。目前,黄某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以考试作弊为目的,非法出售或者向他人提供试题、答案”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

【温馨提示】高考试题属于国家绝密材料,其储存和运输受到极其严格的管理措施。考生和家长一定要擦亮眼睛,辨别真假,谨防弄虚作假。